“双困毕业生”帮扶体系研究

2012-06-06 09:58谢庚全
新一代 2012年4期
关键词:问题

谢庚全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双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和工作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双困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进一步建立健全“双困毕业生”帮扶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双困毕业生”;问题;帮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79-02

一、建立健全“双困毕业生”帮扶体系的现实意义

随着1998年高校收费全面并轨以及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高校贫困学生的规模也逐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6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达132-165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25%。随着高校就业制度由统招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家庭比较贫困就业又有压力的“双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和工作的重点。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减少社会不平等,贫困阶层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提升自己、改变命运。如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将动摇人们对教育甚至社会公正的信心。可以说,“双困毕业生”能否充分实现就业,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双困毕业生”帮扶体系迫在眉睫。

二、“双困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人,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工业化加快推进所释放出来的富余人口等,更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供需矛盾。目前全国农村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城市谋求发展,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对低端岗位的占领,使得大学生可选择的就业范围进一步缩小,相对于所有大学生而言,贫困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二)就业市场制度和用人机制尚不健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各种社会资源对毕业生的就业帮助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地方和单位权权交易、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仍然存在。这样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加大了那些家庭经济基础差、社会关系弱、个人素质不拔尖,主要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和城镇低保家庭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不断攀升的就业成本。伴随着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要想脱颖而出,除了自身所具有的素质外,必要的“包装”显得必不可少,求职成本名目不断增加,主要包括简历制作费、资料收集复印费、面试服装费、美容整容费、招聘会门票费、手机通讯费、交通费、体检费,甚至是人际关系费等,直接经济支出呈攀升之势。尤其是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不断攀升的就业成本使大部分贫困生不堪重负,有的根本就无力支付这些费用,并因此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四)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欠缺。随着高校中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许多贫困学生把自己的时间和自尊全部放在学习上,更加注重学习成绩,要在学习上战胜别人,很少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从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和社会实践等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即使有些贫困生参加过勤工俭学,但由于其目的大多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锻炼,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同时,各类技能考核所需的高额费用也让贫困生望而怯步,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就导致了尽管有些贫困生成绩优秀,但综合能力的欠缺以及在应聘时的腼腆怯弱导致他们常常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双困毕业生”帮扶体系的建议

(一)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培养能力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针对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越来越重视的趋势,高校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注重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课程设置上,相应增加实验课、讨论课和见习课等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相同条件下应尽量鼓励一些贫困学生来担任,以锻炼其人际交往和组织能力。吸引和鼓励贫困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树立合作观念和团队精神,改变自卑胆怯的心理,逐步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双困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1.引导“双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别是普及化时期,要树立大学生就是老百姓的观念,同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摆正心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要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到非公有制企业、到西部地区就业。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

2.加强对“双困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化解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提高他们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应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注意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观察他们思想和心理上可能产生的不良苗头,疏导他们因就业困难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

3.加强对“双困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抓职业生涯规划,对“双困生”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除积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认清自己的性格、兴趣、气质与外在等个性特征,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职业目标。向他们提供简历制作辅导、模拟面试训练、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求职技能,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加强对学业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和考取资格证书。

(三)构建多层次的就业经济资助体系,进一步降低“双困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政府和社会、学校要多方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建立健全经济资助体系。高校除了通过正常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方式外,还要设立专项的“双困毕业生”就业援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报名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和“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的“双困毕业生”,应予以优先安排。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开展待就业或失业登记工作,优先安排“双困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要从免费公共服务专项补贴中划出一定比例扶持“双困毕业生”就业。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双困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要将“双困毕业生”纳入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范围。对在各类企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和灵活就业的“双困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积极组织“双困毕业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见习,按规定落实培训、鉴定补贴和见习基本生活费补助。自主创业的,可按规定享受小额贷款有关政策。各级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机构举办的供需见面会要免费向“双困毕业生”开放。

(四)就业推荐渠道重点向“双困毕业生”倾斜。高校就业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毕业生,如通过举办“双困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直接联系,优先对口推荐“双困毕业生”就业。利用高校现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校友会等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发动校友、教师等参与就业工作,优先推荐,重点扶持帮助“双困毕业生”就业。优先选派贫困毕业生去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基地实习。要为贫困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时便捷、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各种就业信息,鼓励他们有目的的应聘,提高应聘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淑娥.构建高校“双困生”援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1):93-95.

[2]褚惠萍.高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1):10-12.

[3]花军.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4)

[4]赵丽明.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J].黑龙江教育,2006,15,(6):43-44

猜你喜欢
问题
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分析及选址建议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避开“问题”银行股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浅谈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有效性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