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明,陈云红,叶光明(解放军第101医院药剂科,江苏 无锡 214044)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现已成为世界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人数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9 000万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位“健康杀手”。国际上将糖尿病分为4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以上[1]。目前,口服抗糖尿病药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应用日益广泛。口服抗糖尿病药按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成药。本文对我院2008—2010年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提供参考。
以我院计算机药品信息系统2008—2010年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发放记录作为原始资料,统计每种药物的年销售总量和总金额。
以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使用研究小组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和销售金额排序与用药频度(DDDs)排序比值为指标,分析口服抗糖尿病药的使用情况。DDD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6版)[2]规定的日剂量、药品说明书及临床常规用药剂量。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该药的DDD值,DDDs可反映药物动态和用药结构的变化,DDDs越大,说明此药的使用频率越高。限定日费用(defined daily cost,DDC)=该药年销售总金额/该药的 DDDs值,某药的DDC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代表其总体价格水平,DDC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排序比值=销售金额排序/DDDs排序,排序比值可反映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次的同步性,比值接近1,表明同步性较好,反之则差[3]。
各种口服抗糖尿病药的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见表1。3年来,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的销售金额逐年增长,销售金额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是阿卡波糖片、格列奇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片。
各种口服抗糖尿病药DDDs、DDDs排序、DDC及排序比情况见表 2、3。
表1 2008—2010年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构成比及排序Tab 1 Consumption sum and constituent ratios and order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0
表2 2008—2010年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DDD、DDDs、DDC及DDDs排序Tab 2 DDD,DDDs,DDC and DDDs order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0
表3 2008—2010年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金额、DDDs排序及其排序比Tab 3 Consumption sum、DDDs ratios and sequential ratios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0
我院用于临床的口服抗糖尿病药涉及6个类别12个品种,药品种类相对固定,为磺酰脲类、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成药。3年来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比2008年增长12%,2010年比2009年增长25%,这与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增多有关。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据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增加约12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约95%为2型糖尿病患者[4],这就是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3年来,由于药品市场的激烈竞争,集中招标、挂网及国家发改委多次降价措施的实施,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我院大部分口服抗糖尿病药的DDC逐年降低。
由表1可见,我院2008—2010年口服抗糖尿病药阿卡波糖片、格列奇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片的销售金额稳居前3位,是我院的一线用药。阿卡波糖在肠道内能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并延缓其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选用,是轻、中度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长期使用有降低空腹血糖、调节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5]。由于其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故不导致低血糖,所以特别适用于老年及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该药应在进食第一口食物后服用,饮食成分中有一定碳水化合物时方有效,因此特别适合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人群[6]。虽然阿卡波糖的DDC略高,但由于其适用范围广、降糖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仍是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的首选药。格列齐特为第2代磺酰脲类口服抗糖尿病药,制成缓释片后可延长作用时间,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长期使用有调节血脂的作用,特别适用于老年、肥胖及伴有心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为第3代磺酰脲类抗糖尿病药,适用于对其他磺脲类失效的糖尿病患者,能明显增加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且具有较强的胰岛外降糖作用,每日只需用药1次,用量小、见效快、持续时间长[7],能同时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格列美脲与受体结合后分离较快,极少引起低血糖[8],再加上较低的DDC,近几年来已被患者接受,在我院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DDDs可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和用药结构,某药的DDDs大,说明用药频度高、用药强度大、患者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反之,则说明患者已减少使用该药。由表2可见,格列齐特片、格列吡嗪片、阿卡波糖片、格列美脲片、格列齐特缓释片、二甲双胍缓释片在3年DDDs排序中一直居前6位,说明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的抗糖尿病药,医患双方都乐于接受。格列吡嗪是相对短效的药物,对控制餐后血糖效果较好,疗效确切。格列吡嗪和格列齐特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二甲双胍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而起降糖作用,是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且对糖尿病并发高血脂患者疗效较好。二甲双胍血浆半衰期短,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与其他抗糖尿病药联用不增加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故其他抗糖尿病药单用控制血糖效果不佳时常联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不经肝脏代谢,以原形药由尿液排出体外,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二甲双胍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故应在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
表3为我院3年来销售金额排序与DDDs排序的比值,该值是反映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数是否同步的指标。比值越接近1说明其同步性越好,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大,用药人数较多,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值大于1说明用药人数多,药品比较廉价,反之则用药人数少,药品价格比较贵,经济效益大于社会效益。由表3可知,3年来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的使用同步性较好,其中格列齐特片、格列吡嗪片、格列喹酮片的比值>1,说明这3个药品用药人数多,价格低廉,疗效肯定,深受患者欢迎。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口服抗糖尿病药都已通过了大量临床验证,肝肾无损伤的患者在常规用药范围内使用一般不会造成损害,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糖尿病患者需1~2个月检查1次血象和肝肾功能,特别是肝肾功能本来就有异常的患者,一旦出现问题应及时停药并进行护肾保肝治疗,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联合应用是治疗糖尿病的趋势,一般联合应用2种药物,必要时可联用3种药物。常见联合用药方式为磺酰脲类联用双胍类和磺酰脲类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但是联合用药要综合考虑患者病情、药物特点及药物经济性等。
综上所述,我院糖尿病用药日趋多样化,种类较全,基本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需求,用药基本合理。但糖尿病是一种需终身服药的慢性疾病,所以临床医生要注意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实施,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糖尿病药,从而延缓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
[1]孙 艳,刘 萍.2007—2009年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2):1065.
[2]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71-678.
[3]李学萍,刘晓婕.门诊血脂调节药应用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5):396.
[4]胡善联,刘国恩,许樟荣,等.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和疾病经济负担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8):5.
[5]顾 群,王振江,吴 辰.2004年—2006年我院住院患者口服降糖药使用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6):1448.
[6]许恒忠,李金英,韩恩祥.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2007,26(1):52.
[7]刘策时,孙春华,穆 林,等.口服降糖药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9):800.
[8]赵 玮.北京地区40余家医院2007—2009年口服降糖药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42):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