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林,陈 坚(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药剂科,上海 201600)
麻醉药品在医疗中使用广泛、不可缺少,其中有的药品疗效独特,目前尚无其他药品可以代替。这些药品在防治疾病、维护患者健康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不可否认的医疗和科学价值,但其也具有独特的依赖性,如管理不当、滥用或流入非法渠道,将会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健康,并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国务院于2006年颁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目的是加强法规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为了解我院门急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笔者对我院2008—2010年门急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癌性疼痛患者的用药原则,以供临床参考。
收集我院2008—2010年门急诊麻醉药品处方,包括患者的相关信息,如药物名称、规格、处方量、使用率、用药金额等数据。
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分析方法作为判断药物利用的依据,DDD值即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而用于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每种药物DDD值的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药品说明书和卫生部特殊管理药品培训教材《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中国国家处方集》,统计各种麻醉药品的用药频度(DDDs),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分析药物使用合理性。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该药的DDD值,DDDs值越大,说明该药的用药频度越大。DUI=DDDs值/该药的实际用药天数,DUI越接近1,表明药物使用剂量越合理。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2008年的门急诊处方总数为772 882张,其中麻醉药品处方总数为4 377张。2009年的门急诊处方总数为871 461张,比上一年增长12.75%;其中麻醉药品处方总数为5 097张,比上一年增长16.45%。2010年的门急诊处方总数为1 017 382张,比上一年增长16.74%;其中麻醉药品处方总数为6 128张,比上一年增长20.23%。每年麻醉药品处方涉及的麻醉药品共9种,其中注射剂4种、口服剂型4种、透皮贴剂1种。2008—2010年我院门急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见表1;门急诊麻醉药品不同给药途径构成比见表2;门急诊麻醉药品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见表3。
表1 2008—2010年我院门急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Tab 1 Use of narcotic drugs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2008-2010
表2 2008—2010年我院门急诊麻醉药品不同给药途径用药金额及构成比Tab 2 Consumption sum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of narcotic drugs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2008-2010
由表1可见,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使用率最高,为63.43%,其次是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为20.60%,而硫酸吗啡控释片、硫酸吗啡缓释片的使用率分别是3.79%和3.37%,芬太尼透皮贴剂为1.74%,显示我院门急诊麻醉药品使用率以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为高。分析医师开具的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处方,发现除了用于肾绞痛等急性疼痛及短期疼痛的治疗外,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肿瘤疼痛的治疗。按照《中国国家处方集》的规范,哌替啶一般不用于癌性疼痛,这是因为一方面它的镇痛作用维持时间短(2.5~3.5 h),另一方面是其毒性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容易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癫痫发作、抽搐,肾功能不良时更易产生中毒症状[2],因此WHO不推荐该药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镇痛治疗。国内肿瘤专科医院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DDDs已降到最低[3]。同时有文献报导,对于急性肾绞痛患者,临床采用地西泮注射液治疗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有效率达到96.7%,且略高于盐酸哌替啶注射液95.3%的总有效率,并且未发现有出现低氧、呼吸慢或过度镇静的现象[4]。
表3 2008—2010年我院门急诊麻醉药品销售金额及其构成比Tab 3 Consumption sum and its constituent ratio of narcotic drugs 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during 2008-2010
由表2可见,在口服、注射、外用3种给药途径中,口服给药途径和注射给药途径的构成比3年来呈逐年轻微下降的趋势,而外用给药途径(主要为芬太尼透皮贴)的构成比虽少于口服和注射给药途径,但3年来却呈逐年轻微上升的趋势,这与芬太尼透皮贴剂经皮肤给药,药物吸收不经胃肠道,避免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高,减少肝脏的不良反应,药物作用时间长(2~3 d),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且不易产生耐受性,药物缓慢、平稳释放,血药浓度低,不易达到峰值,不易造成滥用的特点有关[2]。尤其适合于进食困难、严重呕吐或便秘的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
由表3可见,硫酸吗啡缓释片、硫酸吗啡控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的销售金额连续3年居排序前3位,尤其芬太尼透皮贴剂逐年呈上升趋势。WHO以吗啡的消耗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改善癌性疼痛状况的标准,吗啡是重症疼痛治疗的金标准[5]。尽管我院2010年吗啡注射液DUI=1.10、硫酸吗啡缓释片(30 mg)DUI=1.34、硫酸吗啡控释片(10 mg)DUI=0.61,符合《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阿片类药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能使疼痛得到缓解的剂量即是正确的剂量”的要求[6],但从 DDDs来看,我院硫酸吗啡缓释片的DDDs仍然低于盐酸哌替啶注射液,与国内的有些文献报道仍然有较大的差距[7]。根据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治疗疼痛首选无创途径给药,由于吗啡缓(控)释剂的镇痛效果好而不良反应较少,更适合慢性癌性疼痛的长期治疗,这点仍然需要让更多的医生和患者接受。
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的使用率较高,且逐年上升趋势较快,主要是我院开设消化临床诊治中心后,需做内窥镜检查的患者数量增加,故而其使用率较高。盐酸布桂嗪注射剂和盐酸布桂嗪片的用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布桂嗪为合成的中等强度非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多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关节痛等,较少用于癌性疼痛的镇痛。
总之,通过分析我院2008—2010年门急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我院用于癌性疼痛治疗的麻醉药品的应用在品种、规格、剂型等方面渐趋合理,但部分医生对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了解不够深入,医护工作者仍需进一步提高对其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哌替啶一般不用于癌性疼痛的理念,倡导癌性疼痛患者多应用阿片类镇痛药(如硫酸吗啡缓释片、硫酸吗啡控释片等),遵循无创途径给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和注意其他问题处理的原则,更好地调整用药结构,最大程度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1]黄宇光,杨世民.特殊管理药品管理和临床合理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2-13.
[2]《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S].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817.
[3]钱钧强,孙 蓓,孙 丽.肿瘤专科医院门诊患者药品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21.
[4]石 蕾.安定替代哌替啶治疗急性肾绞痛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3):441.
[5]林晓泉,陈倩超,黄红兵.我院癌症患者麻醉性镇痛药近十年用药趋势与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1):47.
[6]周 慧.2008年我院门诊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08.
[7]南家林.我院门诊麻醉药品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0):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