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 周宣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逐年升高,由于传导异常,进而影响心脏功能。二维应变成像技术是目前定量评价心肌局部功能的新方法[1],本研究旨在应用该技术定量评价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左室心内膜下心肌功能的改变情况。
1.1 一般资料 根据心电图及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8~73岁,平均53岁;正常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男11例,女9例,年龄21~78岁,平均56岁,病例组除外心肌梗死、瓣膜病、心肌病、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及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的患者,除外左心室扩大患者;正常对照组经体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心脏疾患。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公司生产的ViVid7超声显像仪M4S探头,探头频率1.7~3.6 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连接同步心电图,先常规二维、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以下参数:左房内经(LAd),采用心尖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应用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在心尖四腔切面将取样容积放置在二尖瓣水平获取二尖瓣血流频谱,并测定舒张早期充盈速度(E峰)及舒张晚期充盈速度(A峰),E/A比值。采集心尖四腔、两腔及三腔切面连续稳定的3个心动周期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帧频大于80帧/s)。
1.3 图像分析 应用ECHPAC工作站的二维应变分析软件,利用斑点追踪技术勾画出要分析的感兴趣区心肌范围,心内膜下取样区位于心内膜下,不超过心肌宽度的1/2,软件将室壁等分为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共计6个节段,对每个室壁节段给出分析结果,即成功节段“V”及不成功节段“X”如追踪不佳可进行手动微调,系统接受获得成功节段后,准确选取主动脉瓣关闭时点,将自动显示感兴趣区中各节段的长轴应变(SL)、长轴应变率(SRL)及相应曲线图;同法分析心尖四腔观和两腔观后,系统自动得出18节段应变牛眼图及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记录各项数据,室壁纵向应变反映感兴趣区中各节段室壁沿心肌纵行纤维方向上的平均应变值,心肌节段室壁缩短时为负值,伸长时为正值。左室短轴径向应变反映感兴趣区中各节段室壁收缩期增厚程度,心肌节段室壁增厚时为正值,变薄时为负值[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LBBB组和正常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比较(,%)
表1 LBBB组和正常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比较(,%)
注:与正常组比较,*P<0.05
EF% FS% E/A正常组 3.0±0.4*组别 Lad(cm)0.74±0.2966±4 34±7.7 1.31±0.50 CLBBB组 3.8±0.4 58±2 29±4.9*
表2 CLBBB组与正常组左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二维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
表2 CLBBB组与正常组左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二维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
注:与正常相比较,﹡ P <0.05,﹡﹡P <0.01
组别 前室间隔 后壁 前壁 下壁 侧壁 后室间隔.8±6.6 -25.2±6.3基底段正常组 -22.1±4.4* -22.3± +4.6 -22.7±4.7 -23.3±3.2* -23.1±4.5 -22.2±4.3 CLBBB组 -15.2±5.4 -21.4±5.0 -16.8±4.9* -22.4±5.2 -21.1±5.6 -17.9±4.0中间段正常组 -25.0±3.8 -24.4±4.5*﹡ -24.6±4.6 -24.9±3.4 -25.5±5.4 -23.2±3.8 CLBBB组 -15.6±8.2* -22.3±4.0 -15.2±4.6 -23.4±4.3* -22.8±5.6 -18.6±4.1心尖段正常组 -28.9±6.2*﹡ -28.2±7.1 -29.9±7.8* -30.1±6.2 -32.1±4.8 -31.4±5.1 CLBBB组 -13.2±6.1 -26.2±4.7 -12.5±6.0 -27.9±7.2 -29
2.1 常规检查结果 正常组与CLBBB组比较,正常组的左房内径小于CLBBB组,EF、FS值均高于CLBBB组,但均属于正常范围,左室大小均正常;CLBBB患者组由于传导异常,前间隔运动不协调,正常组室壁运动无异常。
2.2 正常组与CLBBB组左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二维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 正常组左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二维纵向收缩期峰值明显高于CLBBB组,CLBBB组前间隔、前壁、后间隔左室长轴心内膜下心肌二维纵向收缩期峰值明显降低(P <0.05)。
以往评价局部心肌功能多采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技术,由于该技术基于多普勒效应原理,具有角度依赖性,使其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一定的限制[3]。二维应变是利用斑点追踪技术,在二维超声图像的基础上,在室壁中选定一定范围的感兴趣区,随着心动周期,分析软件根据组织灰阶自动追踪感兴趣区内不同像素的心肌组织在图像中的位置,并与第一帧图像中的位置相比较,计算整个感兴趣区内各节段心肌的变形。而心肌纵向应变反映取样区各节段心肌沿纵向纤维方向上的平均应变值,心肌收缩时为负值,伸长时为负值。由于该技术与组织多普勒频移无关,没有角度依赖性,因此二维应变成像能够更准确反映心肌的运动,是定量评价局部心肌功能新而有效的方法[4]。本研究发现,LVEF、FS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LBBB患者的左室壁各节段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延迟,结合二维应变对左室心内膜下心肌二维纵向收缩峰值的测定,可以更早的、综合的评价左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
[1]langeland S,D'hooge J,Wouters PF,et al.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a new ultrasound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assessment of radial and longitudinal myocardial deformation independent of insonation angle.Circulation,2005,112(5):2157-2162.
[2]余芬,邓又斌.二维超声应变成像的临床应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269-271.
[3]Edvardsen T,Skulstad H,Aakhus S,et al.Regional myocardial systolic function dur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assessed by strain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J Am Coll Cardiol,2001,37(3):726-730.
[4]刘蓉,邓又斌,佘芬,等.超声斑点追踪二维应变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心内膜下心肌收缩功能.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7):65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