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振华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AMI或猝死。本人采用益心康泰胶囊治疗UAP患者89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UAP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4例,均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住院患者,符合1979年WHO临床诊断标准。治疗组45例,男30例,女15例,平均67.4岁。初发劳累型18例,恶化劳累型11例,自发型16例。对照组44例,男31例,女13例,平均68.2岁。初发劳累型19例,恶化劳累型12例,自发型13例。两组年龄、性别及心绞痛类型无显著差别。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卧床休息,给予硝酸酯类,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给予益心康泰胶囊2粒/次,3次/d。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晚睡前顿服。辛伐他汀20 mg,每晚睡前顿服。
1.3 监测指标 ①入院立即做心电图(标准12导同步心电图),以后每天做一次心电图。②主要症状。③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及每次心绞痛发作的平均时间。④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血脂变化。⑤血管内皮功能标志物NO、ET水平。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无心绞痛发作或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减少50%。心电图ST-T改善,症状明显减轻。无效: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和持续的时间<50%或恶化,心电图无变化,发生AMI或猝死,症状无减轻。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绞痛症状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缺血型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各项指标比较,大多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30 d后,降脂效果良好,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2.5 益心康泰胶囊治疗组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I)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见表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绞痛疗效的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缺血型改变比较(例,%)
表3 两组血液粘度流变学指标改变对比()
表3 两组血液粘度流变学指标改变对比()
组别 时间聚集指数治疗组 治疗前低切 高切 血浆粘度 红细胞全血粘度6.14±1.22 5.78±1.37 1.96±0.76 1.70±0.40治疗后 5.08±1.32※※△ 3.34±2.26※※△ 1.25±0.38※※△ 1.05±0.51※※△对照组 治疗前 6.08±1.11 5.71±1.28 1.88±0.80 1.69±0.37治疗后 5.22±1.26※ 4.19±1.47※ 1.42±0.37 ※ 1.26±0.46※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注: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采用组内配对t检验
指标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30 d β值 治疗前 治疗30 d P值治疗组Tc 4.94±1.31 3.61±1.17 <0.000 4.90±1.29 3.80 14±0.36 0.066±1.44 <0.000 Tc 2.22±0.62 2.04±0.67 <0.000 2.19±0.42 2.01±0.58 0.457 LDL-C 3.68±0.78 2.89±0.76 <0.000 3.72±0.61 2.33±0.92 <0.000 LDL-C 1.08±0.17 1.08±0.15 0.213 1.06±0.28 1.
表5 两组治疗前后N0和ET-1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N0和ET-1比较()
NO(μmol/L)ET-1(ng/L)用药前 30 d后 用药前 30 d后对照组 33.48±12.44 29.82±9.08 59.53±6.26 57.97±5.91治疗组 7.45±3.35 13.31±4.03 79.62±10.03 68.10±12.85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心绞痛中一种常见的类型,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综合征。中医属于胸痹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相互作用,以达到脏腑的阴阳平衡。致病因素与心脾肾虚、痰浊阻滞、脉络阻滞有关。但是总属于气血阴阳失调所致。益心康泰胶囊是由黄芪、多腺悬钩子、唐古特铁线莲、锁阳、甘草、大黄等六味藏药,经过科学加工提取精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心康泰胶囊中六药配伍合用,具有升高机体防御酶抵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本文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益心康泰胶囊可以改善心肌供血,改变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脂,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值得我们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研究。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型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确定.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
[3] 郑筱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科技出版社,2002: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