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富力 梁丽娟 邱园莉
为了解妇女儿童感染阴沟肠杆菌临床分布和耐药率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回顾性地对我院3年来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82株阴沟肠杆菌进行了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的咽分泌物、血、尿、阴道分泌物等各种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分离培养和鉴定[1]。剔除同一患者重复菌株。
1.2药敏试验 菌株采用ATB express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质控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由卫生部检验中心提供。
1.3分析方法 将数据输入旗帜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系统并应用Excel及SPSS 13.0软件进一步计算统计分析。
表1 2009~2011年各标本分离出阴沟肠杆菌株数及构成比(株,%)
2.1菌种来源及病原菌分布特征 菌种由我院2009~2011年住院和门诊患者分离培养所得,3年共送检标本10282株,培养出细菌2921株,细菌阳性检出率为28.4%。其中革兰阴性菌1625株(55.6%),革兰阳性菌1043株(35.7%),白色念珠菌253株(8.7%)。革兰阴性菌占优势,阴沟肠杆菌居革兰阴性菌第3位,在所有分离菌株中居前6位,在我院感染致病菌中居重要位置。2009至2011年各标本分离出阴沟肠杆菌株数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2.2耐药率 2009年到2011年临床分离出阴沟肠杆菌株数及对20种抗菌药的耐药率见表2。
表2 2009至2011年分离出阴沟肠杆菌株数及对20种抗菌药的耐药率(%)
我院2009至2011年阴沟肠杆菌的分离率在革兰阴性杆菌中排第3位,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作为临床的常见的致病菌,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来源于咽分泌物,且呈上升趋势,与其他报道相似[2]。这与我院儿童免疫力低,重症患者多,呼吸道感染多见,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多有关。
我院所分离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0,与田磊等[3]的报道相符。对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孢噻吩及头孢西丁耐药率为100%,其可能与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β-内酰胺酶(尤其是产ESBLs和AmpC酶),阴沟肠杆菌是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的高产菌,高产AmpC酶,AmpC酶可以水解头孢西丁有关[4,5]。不同地区 ESBLs和 AmpC 酶检出率不同[3],这种AmpC酶不仅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且不被β-内酰胺抑制剂所抑制[6],因此也就不难解释其对替卡西林呈现出相对较高的耐药率且加酶抑制剂后耐药率减少不明显。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加酶抑制剂他唑巴坦后耐药率相应明显减少,可能与他唑巴坦可抑制AmpC酶有关。本研究显示喹喏酮类如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与其他研究[5]不同,可能与儿科基本不用此类抗菌药,而没有诱导阴沟肠杆菌产生修饰酶有关。
本研究还发现近3年来我院分离阴沟肠杆菌对抗感染耐药率有降低趋势,尤其头孢呋辛由81.50%降至46.20%降幅较大。儿科基本不用的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环丙沙星耐药率低。这可能与近年来国家及我们医院合理应用抗生素工作的加强,抗生素应用频度减低,个别抗生素如头孢呋辛临时停用及临床医生对相应抗感染药应用的合理与减少有关。
由此可见,为了控制阴沟肠杆菌的感染与传播,临床医生应尽早送患者标本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们应尽量减少应用并避免滥用抗感染药,由于阴沟肠杆菌对某些药物100%耐药,重症感染时,细菌培养加药敏尤为重要。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晏玲,薛瑗,何念海,等.儿科临床分离病原菌构成及药敏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616-1617.
[3]田磊,李莉,张蓓,等.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与ESBLs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1941-1943.
[4]桂炳东,王伶,邹叶青,等.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性及同源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32-1334.
[5]林燕青,邱卡仪,陈梅英.阴沟肠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4):461-462.
[6]杨月琳.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检测.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7):93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