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 210093)
徐州市、铜山县方言声母语流音变的方言地理学考察
王海燕
(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 210093)
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市和铜山县是“县廓市”;从行政角度上说,徐州市和铜山县是“市辖县”。特殊的地理位置、行政和文化关系等,使徐州市和铜山县呈现影响与被影响的态势,方言中声母的语流音变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实际调查发现,声母的音变在铜山县更加深入,而徐州市因受普通话及其他因素影响,变化不甚明显。在铜山县内部,由于另有影响其变化的要素,各片区表现也不完全一致。总的来说,徐州市和铜山县方言声母音变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
县廓市;市辖县;方言地理学;声母;语流音变
徐州市①本文中所考察的徐州市仅限于徐州市区,并以1985年的行政规划区域为参照。在文中为称述方便,用“徐州市”代指“徐州市区”。在铜山县境内的西北部马坡乡和沿湖乡等地靠近微山湖一带有一部分居民,据当地人反映是由山东省迁徙而来,最初居住在徐州市沛县北部沿微山湖一带,由于受到当地人的排挤和驱逐,遂向东迁居,后来在沛县和铜山县交界、靠近微山湖的地区定居至今,但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与外界接触极少,至八十年代才开始与外界有较多接触。这个地区的语言基本保留原有系统,与铜山县其他地区语言差异较大。参见徐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徐州市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0页。本文对铜山县方言的描述不涉及这个地区的语言特点。地处江苏西北,北与山东省枣庄市毗邻,南接安徽省萧县,下辖6县1区,即铜山县②由于近年来铜山县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化调整,因此笔者拟以1985年5月的行政区划为准进行考察。铜山县境内共有38个乡、1个县属镇,它们分别是:何桥乡、黄集乡、马坡乡、郑集乡、柳新乡、刘集乡、拾屯乡、夹河乡、汉王乡、三堡乡、棠张乡、潘塘乡、张集乡、房村乡、郭集乡、伊庄乡、吴桥乡、单集乡、毛庄乡、吴邵乡、大庙镇、徐庄乡、大许乡、太山乡、塔山乡、耿集乡、汴塘乡、茅村乡、柳泉乡、利国乡、江庄乡、青山泉乡、大泉乡、紫庄乡、大吴乡、大黄山乡、鹿庄乡、吕梁乡和沿湖乡。参见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山县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版,第14页。、丰县、沛县、邳县、睢宁、新沂和贾汪区。徐州市和铜山县的地理位置关系比徐州市跟其他五个县的地理位置关系更为特殊一些。徐州市完全被铜山县所包围,形成了一个“县廓市”的地理格局。铜山县东西两面分别与邳县、睢宁和沛县、丰县交界,南北又分别与安徽省和山东省接壤。在地理位置上,铜山县完全阻隔了徐州市和其他地区的直接接触。
众所周知,地理位置对语言的影响最为明显,当然,其他因素如政治、文化等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铜山县和徐州市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使得两者在语言使用上呈现一种最为直接的影响与被影响的互动态势。
方言地理学认为,政治边界和地理障碍常常限制语言演变的扩散以及不同方言的互相影响。两地距离的远近及交际网络的疏密跟语言演变扩散的速度及相互影响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两地政治、文化地位高低不同又经常决定语言演变的扩散方向。各种社会因素,如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也与人们语言的差异有对应关系,有时还决定语言演变的扩散方向。[1]66徐州市和铜山县之间的“县廓市”和“市辖县”的互动态势,与两地语言间的扩散演变关系密切。
本文重点考察徐州市和铜山县方言在语流中受同化影响而发生的声母音变现象。为了说明声母在语流音变中的变化特点,笔者在当地主要调查了16个词组:干净、素净、严净、刮净、白净、甜净、妖精、眼镜、赶紧地、束紧带儿、皮匠、木匠、铁匠、瓦匠、煎饼、五更头。①下加横线的字是重点考察的音变字,下同。这些词组的语音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差异比较明显的层次:一是已完成的语流音变,如:干净、甜净、严净、木匠、煎饼;二是正在进行的语流音变,如:素净、刮净、白净、眼镜、赶紧地、束紧带儿、皮匠、铁匠、瓦匠、五更头。
汉语方音不断发生历时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出于人们发音上省力和方便的需求,从而引起发音动作的改变。发音上省便的要求使音节内部不同语音成分相互影响,改变了其中一方或双方原有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变得彼此相近或者相同。[2]1
在当地方言已完成语流音变的这组词中,后字声母的变化基本上都存在着音变条件,如“干净”中前字“干”的鼻化音是一个音变条件,后字“净”的声母被同化为鼻音声母②徐州方言中[n]逢细音韵母实际音值为[ȵ]。这里为了说明事实情况,采用实际音值,下同。,“甜净”、“严净”都属于这种情况。另外,这种声母的变化不仅存在于轻读音节中,在重读音节中也存在。不过这是一种条件音变,必须在后面加上“地”或者在重叠形式后加上“地”,如“干净地”、“干净净地”、“严净地”等。“甜净”很少用于这种形式。“木匠”中的音变条件为前字“木”的声母[m],后字“匠”在语流中通常读作。“木匠”中“匠”字是轻读音节,在铜山县,这种轻读音节一般是弱化,其韵腹在轻读音节中脱落,由变为,然后这个音节中的声母被前字“木”中鼻音声母[m]同化为鼻音声母。
“煎饼”一词中的音变经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饼”由原来的上声变为轻声;第二个阶段中,“饼”的声母受到前字“煎”中的鼻化韵母的同化变为了;在第三个阶段中,“煎”的声母被逆同化为。具体变化过程如下:
调查中还发现,“煎饼”的音变跟当地的饮食习惯很有关系。有的地方吃煎饼少,自家一般不烙煎饼,主要靠买,这些地方“煎饼”一般不发生音变,后字“饼”可以是重读音节也可以是轻读音节,如徐州市。有的地方虽然现在不是以煎饼为主要面食,但是相对前一种地区,与煎饼的接触还是要多一些,这样的地方后字声母一般发生音变。有的地方煎饼是日常生活主要面食,如铜山县的北部和东北部汴塘、塔山、青山泉、利国、柳泉等乡镇,这样的地区这一音变的层次就更深入些。
为什么会有语音的同化或异化等语流音变现象呢?通常的解释是:在没有特殊需要时,人类语言总是本着省力、经济的原则来构成的,也就是要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形式去负荷尽可能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在发音时也要使发音器官处在比较自然、方便的状态,正是这个缘故,处在语流中的音,往往要受到它前面或后面的音的影响而产生变异。至于在什么情况下,一个音会受前后音的影响,发生变化;什么情况下,不受影响,也不起变化,这要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3]51
把徐州市和铜山县相比较来看,徐州市作为一个城市,它所使用的语言总是力求一个标准,尽量向普通话这个强势方言靠拢,因此在语言特点上总是尽量避免“乡土气”的话,这可能是它较少发生音变的一个因素。
素净、刮净、白净、眼镜、妖精、赶紧地、束紧带儿、皮匠、铁匠、瓦匠、五更头,这些词中的下加横线的字正处于变化之中。说它们处于“进行的音变”中是因为在部分人的口语中,它们的声母是本字的声母,没有发生音变。这组词又有以下两种主要类型。
一是“素净、刮净、白净、眼镜、妖精、皮匠、铁匠、瓦匠、五更头”。这组词中的下加横线的字主要都读为轻声音节。①在铜山县的部分乡镇,如汴塘、塔山、大泉、青山泉等地,不用“刮净”这种说法,它们使用的词有刮这些词中的后字读音有差别。语音成分的变化要受语音条件的影响,同类语音成分的变化要受同一语音条件的影响。因此方言中语音成分的变化主要不是以个体为单位的自由行动。某个语音成分自身并没有发生音变的条件,只因为原来同组的声母、韵母发生了变化,也就随着发生了变化,这是语音的类推作用。[2]16在已完成的音变中,是由于它本身存在发生变化的因素,因此这个音变的结果相对稳定,产生这个结果的范围也相当广泛。这种音变现象对同类中的其他词组也产生了影响。上述词中的[·tɕiŋ]在这种类推作用的影响下逐渐发生变化,有的人把这些词组中并不具备音变条件的“素净”、“刮净”等也归入这个范围,且产生了音变。
这里有一个例子比较特殊。“眼镜”这个词从其内部看,它具备了产生鼻音同化的条件,因为前字中的韵母是鼻音,但是为什么它的鼻音同化现象并不稳固?主要原因是这个词并不是本地的原有词,而是普通话借词。本地人一般用“镜子”统括老花镜、墨镜、近视镜等。因此,这个词的读法既保留普通话中的音,同时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加,又发生了本地化。
“铁匠、皮匠、瓦匠、五更头”中的轻声音节,在受到这个类推作用的影响之前还经历了一个轻声弱化的阶段。“匠”在上面三个词组中都可以轻读为其原有的韵腹[a]脱落了;“更”在徐州方言中作为时间概念时多读为如:三更天、打更。经过轻声弱化的阶段后,“匠”、“更”就具备了被同化的条件,类推作用自然也就可以发挥其影响。“匠”作为轻读音节,还有一个读音,这个轻读音节和“匠”作为重读音节时基本相同,都不受上述类推作用的影响,因此这两种情况下声母都不发生音变。另外,在“皮匠、铁匠、瓦匠”中,铜山县很少有乡镇把它们的后字“匠”重读,但是在徐州市既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而且轻读音节中没有发生弱化。“更”在铜山县有的乡镇读作轻声,连鼻韵尾都脱落了,干脆由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由于距离越来越大,也就不具备发生音变的条件。
二是“赶紧地”、“束紧带儿”中“紧”字的读音。在前一词组中,由于受到前字“赶”中鼻化韵母的同化,后字“紧”的声母由这里“紧”读作上声,被同化后声调不变。这种音变主要是同化起决定性的作用。“束紧带儿”中的“紧”可以重读也可以轻读。在轻读时由于受到“赶紧地”中“紧”的音变的类推作用影响,声母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个词在重读音节时声母一般不发生变化。对于重读音节,人们在发音时总是倾向于把它说得相对清楚。人们重读“束紧带儿”这个词时总是很在意“紧”这个字,他们认为这一名称来源于这个物品的基本功能——起到束紧的作用,因此有时会着意强调这一点,这个时候音变就不易发生。然而当轻读时,或者是在自然的、随意的语境下,这个词的音变存在一定可能。
上述这种声母的语流音变主要出现在轻声音节中。轻声音节不但失去了固有的调值,而且音值含混,因此往往产生声母或韵母的变化。这些词虽然大部分在徐州市也是读作轻声,但是并没有发生这种变化。究其原因,有上面提到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个因素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语言内部存在的语音条件也决定了这种变化在该地区产生的可能性较小。就轻声音节而论,徐州市的轻声音节中弱化现象要远远少于铜山县,以“皮匠、木匠、铁匠、瓦匠”中“匠”字为例,徐州市既可以重读为,也可以轻读为而调查结果显示,铜山县39个乡镇中的39位发音合作人中间,仅有5位认为“匠”在这些词中可轻读为这里面还包含了并非完全同意上述四个词中的“匠”都读作这种音节的,即这五个人中还包括了把个别词中“匠”弱化的。相比较而言,这种弱化的轻声音节更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徐州市的这种语音很少发生变化。
通过上述考察可以发现,一般地说,徐州市方言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在声母音变过程中,往往会人为地排斥跟普通话不一样的说法,因此,它的表现更倾向于普通话。而铜山县由于地区特性,当地人往往对自己方言与普通话的这种差别并不是很注意,因此,更易于保持自己原有的发音习惯。同时,这与铜山县和徐州市各自本身的特点也有很大关系。
徐州市作为市级单位,它不仅是所辖区的政治、经济中心,更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所在地。所以在日常交际上,徐州市人往往注重将自己的话与普通话相对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选取普通话作为自己的日常用语,现阶段表现尤其突出的就是在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上。如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基本上已经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并在一定程度上做了相应的硬性要求。在家庭里有一部分家长跟孩子(尤其是婴幼儿)交流也是采用普通话。这些做法自然对徐州市方言的语流音变等相关现象有较大的影响。而这种表现在铜山县方言中就相对弱了很多。作为铜山县老派,人们还是愿意说自己的方言,且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然,这并不是说,铜山县内部的声母音变就不存在新老派的差异。恰恰相反,依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与老派相比,铜山县的新派方言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不过,其具体表现主要是倾向于学习和应用徐州市方言。但是,这种学习、应用的范围较小,程度相对来说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像普通话之于徐州话的那种特殊的应用环境。换句话说,在铜山县,要当地人跟徐州市居民类似,也倾向于将普通话作为日常交际用语,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此,就徐州市和铜山县这两级行政区域的方言来说,声母音变的差异程度将来可能会越来越大。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语言文字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2]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Research in Consonants'Changes on the Dialect Geography of Xuzhou City and Tongshan County
WANG Hai-yan
(School of science,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7,China)
Geographically,Xuzhou City is surrounded by Tongshan County,but it is high on the executive ladder. All the factors including the special site,administrative geography,cultural civilization,etc.cause the posture of affecting and being affected.Above all,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into the consonants'changes between them. Based on the author'study,the changes are more obvious in Tongshan County than in Xuzhou City.Meanwhile, the changes of Xuzhou City are affected mainly by the Mandarin and other factors.There are different changes of consonants in different areas of Tongshan County at the same time.In summary,the consonants'changes present intersectional phenomena.
county profile city;counties under city administration;the dialect geography;consonants;flow sound changes
H172.1
A
1008-2794(2012)07-0092-04
(责任编辑:顾劲松)
2012-04-15
王海燕(1975—),女,江苏徐州人,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