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戏剧30年回眸

2012-05-30 22:03陈爱敏陈一雷
译林 2012年6期
关键词:剧作家戏剧

陈爱敏 陈一雷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里,美国戏剧迎来了新一轮繁荣,老一辈戏剧家依然“青春”焕发,新锐作家层出不穷;这一时期戏剧主题五彩缤纷,戏剧起到再现时代风貌、针砭社会时弊之功效。在美国戏剧研究方面,国内学界对20世纪早中期的作家与作品研究较多,近30年则相对较少。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即便有学者对近30年戏剧有所涉猎,也是零散研究多,整体观照少,作品介绍多,深入评析少,对近30年美国戏剧的发展缺乏全面把握。有鉴于此,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为起点,对美国戏剧近30年来的发展做一个整体回顾与分析。

一、 继承与创新

在近30年中,有一支队伍不可忽视,那就是在20世纪早中期成名的作家,他们对美国戏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一长串名单中,除亚瑟·米勒之外,爱德华·阿尔比、山姆·谢泼德、戴维·雷勃、戴维·马梅特等著名剧作家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的作品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主题与艺术风格上又有大胆创新。

亚瑟·米勒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虽然其主要知名作品集中于60年代前,但是80年代之后,晚年的米勒仍笔耕不辍,为美国当代戏剧舞台贡献了一部又一部新作。80年代他推出了包括《美国时钟》在内的六部戏剧,在国内反响平平,但在英国却呼声很高。90年代他的《下摩根山之旅》、《最后一个美国佬》和《碎玻璃》等都很受欢迎,其中《下摩根山之旅》和《碎玻璃》分别获得2000年和1994年托尼奖提名。2004年,米勒推出了封顶之作《完成画作》。纵观米勒这一时期戏剧,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仍然是他关注的焦点。

爱德华·阿尔比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剧坛崭露头角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借鉴欧洲实验戏剧的新形式,他与同代人以大胆、反叛的戏剧艺术实践将先锋、革新的戏剧思潮引入当时陷于刻板、平庸的美国剧坛,其活力和朝气令美国观众耳目一新。进入80年代,阿尔比推出了三部剧作,并未引起轰动。90年代以后,阿尔比迎来了事业的另一个高峰期,1991年《三个说大话的女人》一举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以及其他众多戏剧大奖。此后,阿尔比连续创作出了《洛尔卡戏剧》、《碎片》和《关于小宝宝的剧》等。进入21世纪阿尔比更是新作不断,2002年《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获托尼奖和剧评人奖杰出新戏奖,次年又获普利策戏剧奖提名。随后他还创作了《占有人》、《笃!笃!谁在那儿?!》以及《宾我、自我和主我》,这些戏剧都引起了积极反响,再一次证明了阿尔比的创作实力。阿尔比在2004年推出了《动物园的故事》的前篇《家庭生活》,和《动物园的故事》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两幕剧,并于2009年更名为《在家在动物园》。

与阿尔比相比,山姆·谢泼德是后起之秀,他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进入80年代,谢泼德新作不断,《真正的西部》在2000年获得托尼奖提名;《情痴》在1984年获得奥比奖最佳新戏奖和奥比最佳导演奖;《撒谎》1986年连续获得纽约戏剧委员会杰出戏剧奖、纽约剧评人最佳奖和外百老汇杰出戏剧圈外剧评人奖。除此之外,谢泼德还创作了《震惊》、《和谐》和《献给康斯薇拉的眼珠》等作品。进入21世纪,谢泼德仍然笔耕不辍,推出了《亨利·莫斯的晚年》、《地狱之神》、《徒劳》和《月之轮》。谢泼德在本世纪的创作未能获得像20世纪那样的轰动效应,但他在戏剧创作中力图求新,试图对自己的写作方向和风格做出新的改变,突破以往作品的窠臼。进入新世纪之后,谢泼德的戏剧中现实主义色彩逐渐淡化,超现实主义以及荒诞派艺术表现手法重新登上了谢泼德的戏剧舞台,《亨利·莫斯的晚年》就是一例。

二、 人性、道德与社会

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越南战争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越战成为美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但同时它也促成了一代人的觉醒,使得人们对人性、道德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20世纪末叶,一些以越战戏剧闻名的作家和越战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像戴维·雷勃、戴维·马梅特、兰福德·威尔逊以及迈克尔·韦勒等佳作不断,除延续越战的暴力、混乱、迷惘主题外,还揭露了当代美国贪婪、自私、金钱等导致的人性扭曲、道德堕落和犯罪等社会问题。

戴维·雷勃是美国当代将越战搬上戏剧舞台“最为出色、有名”的剧作家。然而,若仅以越战作家来界定雷勃,则有失公允。雷勃的戏剧创作并非局限于越战题材,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剧作基本脱离了越战题材,如《浮世男女》和《怜悯问题》等。70年代至今,雷勃共创作了十余部戏剧,多次获得美国戏剧奖项或提名。虽为越战剧作家,但他打破了越战题材的局限性,剧作涉及范围广,主题深刻。雷勃深切关注越战对美国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影响,真实地再现美国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揭示社会现象——种族和性别歧视、暴力、艾滋病等对现代人的影响,严厉抨击了道德日益沦丧的美国社会。

戴维·马梅特同样关注美国社会,只不过他心目中的美国不是真实的。他同样描写“美国梦”,却不同于前辈米勒笔下的美国梦,他不但毫不留情地揭露腐朽的美国梦,更重视探讨昔日的美国梦对现代人思想的腐蚀。80年代马梅特创作了《埃德蒙德》、《拜金一族》和《加快, 犁吧》,三部戏剧引起了热烈反响,捧得多个奖项。20世纪末,马梅特创作势头不减,他不断拓展写作视野,将笔触直指当今具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如性骚扰、虐童、同性恋、种族和身份等问题,《奥利安娜》、《密码》、《老街坊》和《波士顿婚姻》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纵观马梅特这一时期的写作,他擅长描写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和社会边缘人物,他们大都不善于表达,常常施行背叛、暴力和欺诈等手段。他们的生活平庸无奇、精神荒芜、感情破裂,整天在困惑、失落、恐惧和绝望之中度过。尽管如此,剧本中的人物却常常通过陈词滥调、自我感情的流露等来掩饰自身的绝望。和亚瑟·米勒一样,马梅特十分关注人物的道德问题。在他看来,自我和社会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但是,自我已经被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资本社会所腐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金钱和商品交易决定的。马梅特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去挖掘出真正代表美国平民内心世界的焦虑、迷茫、冲动和悲凉情绪,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

兰福德·威尔逊是20世纪末关注美国社会问题的又一重要剧作家。他的作品通过对话和场景的设置把故事串连起来,把各种社会问题杂糅在一起,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失去活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他所塑造的人物大都为遭受磨难和痛苦,他们在困难面前退缩、逃避、恐惧……他善于刻画紧张的人际关系,某些人道德沦丧、心灵扭曲,在侵略和暴力面前显得无助。威尔逊70年代反映美国底层人生活的《巴尔的摩旅馆》给他带来了包括奥比最佳外百老汇戏剧奖在内的无数荣誉,80年代凭借《塔利家的蠢事》和《烧掉这个》再次赢得普利策戏剧奖、纽约电影批评家奖以及托尼奖提名。威尔逊的戏剧关注社会边缘人物,在剧本中涉及到大量的同性恋角色,比如《吉里德的香膏》、《柠檬色天空》和《宇宙画像》等。他希望通过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喊出那些不能融入主流文化的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关注、理解并包容那些挣扎在社会边缘的人们。

20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戏剧家以他们特有的文学武器,揭露在资本主义利益驱使下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腐败的事实,关心社会边缘人和弱势群体,并为他们发声,雷勃、马梅特、威尔逊正是这群人中杰出的代表。

三、 性、性别与政治

20世纪中后期,一方面,同性恋、艾滋病成为困扰美国的问题,同性恋者要求获得合法婚姻权利;艾滋病肆虐引起全社会恐慌;里根政府以同性恋是导致艾滋病为由,在政治上排斥、迫害同性恋群体,导致同性恋与艾滋病群体被歧视。另一方面,这段时期,妇女作为弱势群体仍然处于男权中心的边缘,由此而催生出世纪末戏剧的重要主题:声讨性别歧视、呼吁全社会关注女性、性和艾滋病等问题。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围绕这些话题创作的剧作家:托尼·库什纳、霍利·休斯、保拉·沃格尔、玛莎·诺曼、温迪·瓦瑟斯坦等成绩斐然,贡献很大。

托尼·库什纳是一位公开的同性恋剧作家,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戏剧创作,至今已有剧作20余部。90年代,他凭借《天使在美国:一部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一剧轰动美国剧坛,囊括了包括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等在内的多个知名戏剧大奖,该剧也奠定了他在百老汇以及当代美国戏剧界的地位。由于库什纳对同性恋权利和政治局势的特别关注,他的其他剧作,如《一间叫做白昼的明亮房间》和《居家人/喀布尔》等,无一例外地涉及了当代美国的社会政治问题。他将同性恋、艾滋病问题与政治结合起来思考,揭示这种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当然,他的剧作中也有一部分是改编剧或音乐剧。库什纳擅长将现实与虚幻结合,因此他的剧作常常既带有现实主义色彩,又具有超现实主义元素,令人叹服。

霍利·休斯是美国女同性恋剧作家、行为艺术家。她以身体表述女性的欲望、痛苦及其遭遇,希冀以此来唤醒人们对女性的关注。尽管在美国剧坛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但她以作品《雇用扮装》和《阴蒂笔记》赢得观众,并两次获得奥比奖。右翼政治家和一些同性恋团体都认为她的作品太色情,而休斯本人却认为,她的作品本身的目的就是在于制造争议,把观众从洋洋自得中唤醒,让他们思考和行动。休斯起初是一名抽象艺术画家,所以她要把这种抽象艺术手法运用到她的剧作中,从而直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她的作品以同性恋为题材,融合了讽刺、幽默、滑稽等艺术技巧,用身体来探讨生活中的严肃话题,结局往往兴高采烈,滑稽可笑,同时又发人深省。

20世纪末探讨性取向、儿童性虐待、乱伦等成为剧作家关注的焦点。保拉·沃格尔创作了很多这类题材的戏剧,1992年推出的《巴尔的摩华尔兹》使得她声名大噪。这部作品荣获1992年奥比奖。之后,沃格尔凭借讨论儿童性虐待和乱伦的剧作《我如何学会驾驶》一举获得1998年普利策戏剧奖。吉尔·多兰在《纽约戏剧评论》中写道:“沃格尔的戏剧涉及了宽容、家庭问题,探讨了性别身份的不稳定,以及我们怎样利用一些无法预知的方法来认识自身、表达欲望,并在失去中逐渐成长。”

关注底层,关注普通女性的孤独、苦恼和挫折,反映她们的心声仍然是20世纪末一些女性剧作家聚焦的话题,玛莎·诺曼、温迪·瓦瑟斯坦、贝丝·亨利等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文章。

玛莎·诺曼被认为是二战后美国最为成功的女剧作家之一。诺曼的作品多数以现代女性的社会经历为主题,以处于边缘、底层的人物为对象,着重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异化的关系、女性的孤独、自由和死亡等问题。1981年《晚安,妈妈》的上演奠定了她在美国戏剧史上的地位。该剧获得了1983年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提名、苏珊·史密斯·布莱克本奖等多个奖项。《晚安,妈妈》旨在揭示美国普通家庭、底层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作者的目的在于呼吁全社会更多地关心、理解和包容我们身边那些默默无闻、平常普通的女性。

如果说诺曼关心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的话,那么另一位女性作家温迪·瓦瑟斯坦则关注现代知识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道路上所面临的挫折与彷徨。瓦瑟斯坦于1989年凭借戏剧《海蒂编年史》获得普利策戏剧奖,一举成名,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杰出的女剧作家。她的作品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以作者本人以及周围人的生活经历为创作蓝本,探讨女性的身份危机,在开辟自我道路上的遭遇、困惑与挫折,这体现在她的作品如《海蒂编年史》中的女教授海蒂·霍兰德,《罗森斯魏格姐妹》中的犹太三姐妹,以及《美国女儿》中的女政治家丽萨·邓特·休斯。这些女性精英们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体会过痛苦和孤独,却依然充满勇气和希望。

四、 种族、历史与身份

世纪末美国少数族裔戏剧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非裔、亚裔和犹太裔等族裔的戏剧成为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得美国戏剧舞台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奥古斯特·威尔逊、苏珊·洛莉·帕克斯、查尔斯·富勒、唐纳德·马古利斯、黄哲伦等一大批戏剧家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添光增彩,为美国戏剧做出了出色贡献。其中,种族、历史与身份是他们谈论较多的话题。

在非裔美国剧作家中,奥古斯特·威尔逊、苏珊·洛莉·帕克斯和琳恩·诺塔奇等人表现突出,备受关注。奥古斯特·威尔逊被认为是继尤金·奥尼尔、亚瑟·米勒和田纳西·威廉斯后的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他倾尽20余年心血撰写的十个匹兹堡系列剧真实地反映了美国20世纪每个十年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沿革,该系列剧刻画了20世纪的黑人在美国的经历,堪称世纪末戏剧界巅峰之作。威尔逊也是迄今为止商业上最为成功的美国黑人剧作家。他一生著作丰厚,两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五次获得纽约戏剧评论界大奖,多次获得托尼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这位剧作家有两部作品同时在美国戏剧表演圣地百老汇登台上演——《围栏》和《乔特纳来了又走了》,这使得他登上了戏剧创作生涯的高峰。威尔逊的剧作风格贴近生活,主要侧重于现实的陈述和情节的演绎,他经常在剧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推进戏剧的进展,但在剧作的结构安排上又明显受到音乐节奏的影响和启发,尤其以蓝调音乐为最。纵观他的作品,不仅生动地诠释了剧作家对美国非裔文化和种族问题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激起了美国黑人正视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勇气,增强了他们改变现实,争取权利的信心,让他们在直面惨淡人生的同时,怀着对未来的希望继续前行,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20世纪末,苏珊·洛莉·帕克斯是围绕非裔黑人历史将性别、种族、历史与政治等话题联系在一起创作的另一位优秀的女性作家。有评论这样写道: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是属于马梅特、80年代是属于威尔逊、90年代是属于黄哲伦与库什纳的戏剧时代,那么新千年以来则是苏珊·洛莉·帕克斯的戏剧时代。帕克斯是一位多产作家,80年代至今,她创作了近20部剧作,并获得包括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剧评人奖、奥比奖等著名奖项或者提名。2002年,她的《强者/弱者》一举夺得普利策戏剧奖,帕克斯也因此成为美国戏剧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帕克斯能在主流文学圈内获得成功,这得益于她寓意深刻的主题和富有实验性与创新精神的艺术风格。戏剧《维纳斯》、《在血泊中》和《去他妈的A》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西方殖民者长期以来对非裔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强者/弱者》,以寓意深刻的主题和大胆创新的艺术手法探讨了历史、种族、黑人生活现状等诸多问题,被看成是一部“解构政治”的戏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裔戏剧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卓著者不在少数:黄哲伦、赵健秀、谢耀、伊丽莎白·黄、林小琴、菲利普·果坦达及休斯顿等,他们对美国亚裔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通过戏剧再现亚裔移民历史,搭建交流、理解的桥梁,化解民族、种族间隔阂,建构和谐世界。1988年黄哲伦的《蝴蝶君》在百老汇上演,好评如潮,一举夺得托尼奖、剧评人奖、圈外剧评人奖等,并入围普利策戏剧奖,成为首位夺得最佳托尼戏剧奖的美国亚裔剧作家。至今,黄氏围绕中西方关系、文化差异、信仰困惑、中国赴美劳工苦力等主题创作了近十部剧作。2012年初黄氏的喜剧《中式英语》在百老汇再获成功,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十佳戏剧。

20世纪90年代另一批亚裔剧作家崭露头角,如在新加坡出生长大、移居美国的谢耀。谢耀是作家兼导演,他的剧作摆脱前辈作家以族裔单一身份认同模式,将视野扩大到多元认同:性别、性向、身体,甚至消费的认同;他另辟蹊径,将笔触伸向流散在不同国度的亚裔同性恋、艾滋病社群,其创作主题之一是亚裔男性社群中的同性恋问题,代表作《白人地盘三部曲》:《瓷》、《他们自己的语言》、《半生》,均获得了很大成功。在接下来的作品,像《美丽的国度》、《剪刀》以及《红》等探讨亚裔移民史、跨文化、跨种族之间的交流与友谊等话题。作为第二代亚裔剧作家,谢耀兼具导演与剧作家的双重身份,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日裔作家菲利普·果坦达、魏琳娜·哈苏·休斯顿等结合赴美移民生活经历,围绕历史、性别、种族、文化身份等创作了大量剧作,同样为亚裔戏剧增添了精彩一页。

五、 21世纪美国戏剧发展趋势

21世纪初的十年多里,美国戏剧继续沿着多元、实验性和创新性的方向发展。9·11事件带给美国人民巨大的灾难,但是同时也促使美国人反思自我;种族、身份、同性恋、艾滋病等仍然是困扰着美国社会的问题,同样成为剧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家庭、爱情、死亡、忠诚与背叛等人类永恒的话题继续成为新世纪美国戏剧的热点。

新世纪头十年有很多戏剧新人崭露头角,特雷西·莱茨是美国新生代剧作家、著名演员。他的剧作大胆审视了那些被贫穷、愤怒、背叛、毒品、酒精等扭曲的家庭,以此来检视整个美国社会。莱茨的剧作《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人》于2004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提名。他的另一部剧作《八月:奥塞奇县》,在2008年同时获得了托尼最佳戏剧奖、普利策戏剧奖、剧评人奖杰出剧目奖等三项大奖,使得他成为“21世纪最激动人心、最为重要的美国剧作家之一”。莱茨的戏剧刻画了大量与道德问题、精神问题作斗争的人们。他声称从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戏剧、威廉·福克纳和吉姆·汤普森的小说中得到了写作灵感。此外,莱茨认为声音是戏剧中叙述故事的一个重要手段。

萨拉·鲁尔,美国剧作家,2004年凭借《窗明几净》荣获苏珊·布莱克·史密斯本奖,从而获得评论界的广泛认可。这部浪漫喜剧描写了一个梦想成为喜剧演员而不打扫房间的巴西女仆异想天开的想法。该剧使得萨拉·鲁尔在31岁时入围普利策戏剧奖,并于2006年荣获麦克亚瑟奖学金。约翰·拉尔2008年在《纽约客》上评价道:“如果说萨拉·鲁尔举止谦逊,她的戏剧则是大胆的。她的非线性现实主义形式,充满了震惊、惊喜和神秘,却不用口头说话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琳恩·诺塔奇是当代美国一位杰出的黑人女戏剧家,她的作品常常探讨女性问题以及非裔美国人的生活,作品思想深刻,笔触幽默风趣,直击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在美国极具影响力。她在2005年被授予古根汉姆奖学金,2007年又获得麦克亚瑟天才基金。2009年凭借《毁灭》一举夺得普利策戏剧奖,2010年被授予斯坦伯格杰出剧作家奖,外加20万美元的奖金,用来表彰她为美国戏剧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贴身衣服》是诺塔奇的成功之作,该剧于2003年2月由巴尔的摩中央舞台剧团和南岸剧团联合出品,2004年在外百老汇再次上演后,受到高度赞扬。她随之写了《贴身衣服》的姐妹篇《虚构的故事,或者恩黛再教育》,这两部戏剧在写作技巧手法上更显成熟,关注的都是处于“存在主义自我危机”中的美国黑人女性。诺塔奇的《毁灭》是一部惊世之作,它将人们的视线牵向性暴力这个以前人们很少触及的问题上。《毁灭》能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痛苦,残酷的场景让人无法逃避。这部戏剧将人们带入一个无法想象的悲惨世界,走进受害者的内心,审视施暴者的灵魂。《毁灭》虽然讲述的是远去的战争故事,但是它对强权者的谴责、对人性残忍的揭露、对战争的声讨、对受害者痛苦的同情,是我们当今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充满野心的政治家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1世纪头十年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戏剧家新秀,像斯蒂芬·塞特和邓肯·谢克,两人合作推出的摇滚音乐剧《春之苏醒》大获成功,赢得了许多奖项。希拉·卡拉汉被认为是美国21世纪新生代女性戏剧家中的优秀代表。她的名作《死亡城市》一方面反映了遭受恐怖袭击的纽约、死亡的痛苦弥漫整个纽约城,另一方面,纽约城里的人们每天无所事事,精神极度空虚,如同死亡一般。丽莎·德阿穆尔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新兴的女性剧作家、单人表演家和跨域表演艺术家,曾获得2003年奥比奖……所有这些说明21世纪美国戏剧仍然以强劲的势头发展着,限于篇幅,不能赘述。

猜你喜欢
剧作家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剧作家王辉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以色列剧作家汉诺赫·列文经典作品《安魂曲》中文版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基于戏剧表演中的“隔离”与“开放”研究
《闹科场传奇》发现记——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
清代旗籍剧作家杂剧、传奇作品叙录
用舞台语言构建“人文新淮剧”——青年剧作家管燕草访谈
清代新疆查禁戏剧演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