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琳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婴儿极为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导致患儿出现该疾病的原因诸多,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黄疸、肝脾肿大以及肝功能损害等。目前临床对于婴儿肝炎综合征没有特效药物[1]。本研究采用茵陈蒿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6月到2011年12月共收治肝炎综合征患儿14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148例患儿就诊时均表现为皮肤巩膜黄疸,肝脏明显肿大,肝功能各个指标检测显示均存在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并伴有呕吐、纳差以及大小便呈黄色,脾脏显著肿大。超声检测显示患者均无肝外胆管阻塞性黄疸。148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三组,茵陈蒿汤组、熊去氧胆酸组以及联合组;联合治疗组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2±2.23)个月;茵陈蒿组5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13±2.42)个月;熊去氧胆酸组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12±2.34)个月。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茵陈蒿汤组、熊去氧胆酸组以及联合组三组患者均进行保肝、降酶等基础性治疗,并对患儿的并发症进行积极的治疗。茵陈蒿组采用茵陈蒿汤进行治疗;熊去氧胆酸组患儿口服熊去氧胆酸15 mg/kg,2次/d;联合治疗组采用茵陈蒿汤和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三组患儿的肝功能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儿肝功能各指标变化 茵陈蒿汤组、熊去氧胆酸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的变化如表1所示,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血清总胆红素等指标显著性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血清总胆红素等指标的下降水平明显高于茵陈蒿汤组和熊去氧胆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治疗效果比较 结果如表2所示,联合治疗组肝脏正常以及黄疸消退显著性优于茵陈蒿汤组和熊去氧胆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茵陈蒿汤组、熊去氧胆酸组以及联合组疗效比较
表1 茵陈蒿汤组、熊去氧胆酸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的变化
2.3 不良反应 茵陈蒿汤组、熊去氧胆酸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婴儿肝炎综合征在中药中医理论中属于“黄疸”范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患儿湿邪内蕴,郁而发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主要应以利湿退黄为主。茵陈蒿汤在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2]。茵陈蒿汤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利湿退黄的主要方剂,其主要由茵陈蒿、梔子和大黄三味中药组成。茵陈蒿具有清热、利湿以及退黄功效,同时可促进胆汁分泌;栀子具有苦寒,清解功效;大黄具有攻积导滞以及推陈出新等功效。现代中药中药理论认为大量大黄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功效,同时具有利胆作用。茵陈蒿、栀子和大黄三种中药相互作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利胆退黄的疗效[3]。
熊去氧胆酸是一种亲水性胆汁酸,其具有表面活性较弱的特性,所以不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研究显示其具有保护肝脏细胞和损伤肝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其也具有促进肝脏合成和释放胆固醇以及分泌胆汁酸的作用,具有显著的保肝、利胆以及退黄效果。熊去氧胆酸同时不良反应较小,最为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腹泻以及皮疹,但是不影响治疗,停药后患者会明显好转[4]。
本研究将茵陈蒿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在肝功能各指标方面,联合治疗组肝功能改善程度明显由于中药和西药单用组。联合治疗组在促进肝脏功能恢复以及退黄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效果。综上所述,茵陈蒿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刘冰芝,渠秋芝.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42例临床研究.四川中医,2007,23(7):123.
[2]黄修伙.水飞蓟宾联合茵陈蒿汤治疗洒精性脂肪性肝病62例.当代医学,2010,16(22):160-161.
[3]曹宁,李鹏.论大黄在茵陈蒿汤中的作用和地位.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2(6):35-54.
[4]吴祥瑞,洪敏,华永庆,等.茵陈蒿汤与肝细胞结合成分保肝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