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光荣教授对《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012-05-28 06:16翁俊雄杨建宇李彦知孙文正薛武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组方亚健康光荣

翁俊雄 杨建宇 李彦知,3 王 兴 孙文正 薛武更



论孙光荣教授对《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翁俊雄1杨建宇2李彦知2,3王 兴2孙文正4薛武更5

(1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120;2 北京同仁堂中医院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北京 100051;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 100021;4 湖南泰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长沙 410011;5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78)

孙光荣;名老中医;《中藏经》;从顺其宜;继承;创新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疑为华佗弟子将华佗所授理法方药集腋成裘、自珍自用之作,实为课徒用书。其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难经》,而以形证脉气决生死,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独树一帜,可谓自《内经》、《难经》以降,理法方药俱备之完整医经,学术思想独到、阐释医理简明、切合临床实用之医家宝典[1]。

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医药文献学家孙光荣教授,上世纪80年代初参与了卫生部中医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身)组织开展的首批十一部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在其导师李聪甫的直接指导下承担并完成了《中藏经》的整理研究课题。孙光荣教授以其严谨求真的学风与精诚务实的医风,刻苦钻研《中藏经》的学术经验,并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就孙老对《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介绍如下。

1 《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概述[1]

中医之治法千变万化,但其总则不外《内经》所言正治、反治,扶正祛邪,补偏救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察其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中藏经》所论治法,既遵从《内经》之旨,又有所创造发挥:调平阴阳、水火相济。

《中藏经·水法有六论第十五》曰:“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中藏经·火法有五论第十六》曰:“病起于五脏者,皆阴之属也”。由此可见,《中藏经》之诊法固以脏腑辨证为准绳,《中藏经》之治法亦以脏腑阴阳为依归。然则,如何救治脏腑诸病证?《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提出治疗总则:“阴阳相应,方乃和平。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确立“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大法。

而“水法”、“火法”之主导思想为何?《中藏经·水法有六论第十五》曰:“病者之乐慎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如此从顺,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矣。”《中藏经·火法有六论第十六》亦曰:“温热汤火,亦在其宜,慎勿强之。如是则万全万当。”《中藏经·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归结之曰:“大凡治疗,要合其宜。”故《中藏经》之治疗思想是“从顺其宜”。

根据“从顺其宜”之治疗思想而确立“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大法。此乃因“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中藏经》以“水法”、“火法”统万法,并明确指出:“水火之法,真阴阳也。治救之道,当详明矣。”

2 孙光荣教授对“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1 主以“精当合宜”之组方用药要诀,创造以“三联药组”按君臣佐使配伍并提升中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功效的独特组方方法。

明确治疗大法之后,即可组方用药。然而,组方用药之关键,既要讲究君臣佐使,又要讲究药物之相须、相使、相畏、相杀,还要讲究用药剂量之相宜、相当,更要讲究治疗手段与给药途径。凡此,历代医家临证经验可资借鉴者众矣!而惟有组方用药之大要在于明了治疗之宜忌,往往易于忽略。《中藏经·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则辞确言明:“有宜汤者,有宜丸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针者,有宜补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导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暖洗者,有宜悦愉者,有宜和缓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种种治法,岂能一也!”同时以脉证为据列举了宜治(各种剂型与方法适宜之病证)13种,失治(当治而不治所导致之病变)10种,误治(不当之治而治所导致之病变)11种,勿治(各种病证不可采取之治疗方法)11种。全面系统,正反详明。正所谓“大凡治疗,要合其宜”,治疗手段与给药途径要求准确合适,组方用药亦必须精当合宜。

上世纪80年代,孙老对古今杂糅、鱼目混珠之《中藏经·卷下•疗诸病药方六十八道》,以赵孟頫手写本(60方)为底本、日本奈须恒德校本(98方)为参校本,进行为期三年之考订,获得如下结果[2]。

其一,华佗处剂(组方用药)之主要特点有三:①用药极简,且多采自民间方药(验方或草药);②主治单一,针对性极强(因当时尚处于“识症投药”阶段);③某些方药及其炮制方法难免带有“方士气”。

其二,拟定《中藏经》附方考订标准,并据此甄别,从158方中获方60道。

其三,重订后,根据功效主治分为8类。其中,一味药者14方、二味药者18方、三味药者15方、四味药者10方、五味药者2方、六味药者1方。

其四,凡复方者,其中必有一味药为针对主症、符合治法之主药,而其余之药,则为配合主药发挥相须、或相使、或相畏、或相杀作用之辅佐药,故华佗处剂可谓“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组方严谨,药简效宏,给后世启迪殊深。

在《中藏经》“从顺其宜”之治疗思想指导下,孙老临床组方用药始终把握“精当合宜”之要诀。同时受华佗处剂特点与方法的启发,孙老经过长期实践,创造了以“三联药组”按君臣佐使配伍并提升中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功效的独特组方方法。现以经方生脉散→区氏复方生脉散→孙氏胸痹汤为例,说明孙老上述组方用药模式之探索:

①原方方源——《内外伤辨惑论·卷之中暑伤胃气论》:“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之苦寒泄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②原方释名——吴昆:“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

③原方组成——人参五分 麦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④原方歌诀——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⑤区氏复方——复方生脉散。用于阳气未充,阴血未长,禀赋薄弱,血气不和(区少章方):人参6g(另炖服),黄芪4.5g,五味子1.5g,麦冬4.5g。

⑥孙氏新方——胸痹汤。用于气虚胸闷、心悸心烦、汗多口渴、津少痰稠、舌绛苔黄脉涩者(孙光荣方):

生晒参10g,生黄芪15g,紫丹参10g(第一三联药组:益气活血,此为君药)。

麦冬15g,法半夏 6g,广陈皮 6g(第二三联药组:泻热化痰,此为臣药)。

五味子 3g,灵磁石10g,生甘草 5g(第三三联药组:敛阴镇心,此为佐使)。

从上方可以看出,孙老临床组方用药,用“三联药组”按君臣佐使配伍方剂,同时通过角药、对药的使用增强中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功效,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3-4]。如上方第一组药人参、黄芪、丹参,是孙老最常用的自创角药。人参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黄芪则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丹参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滇南本草》谓:“丹参,味微苦,性微寒。色赤,入心经。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神宁心,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生新血,去瘀血,安生胎,落死胎。一味可抵四物汤补血之功。”三药合用,气血并调,共奏补气行气,养血活血之功。孙老临证多以参、芪、丹参为君药,配合其他角药、对药,益气理血,扶正祛邪,组成自拟“调气活血抑邪汤”,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及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疗效显著[5]。而上方第二组药中的法半夏、广陈皮,则是孙老临床喜用的对药之一。其与滋阴润肺泻热之麦冬联用,可制二药温燥之性,用治津少痰稠之症;若联用功擅祛痰止咳之北杏仁,则可加强止嗽化痰之力,用治咳嗽痰多之症[6]。孙老临床据证立法,依症选药,往往药到病除,效如桴鼓。针对某些主症或兼症,孙老还常以一味药治之。譬如上方中灵磁石一药,即专为心悸一症而设,主治单一,药简效宏,实乃效仿华佗“识症投药”之举。

另外,组方用药之精当合宜与否,还要看用药剂量是否相宜、相当。观孙老处方,药精量小,有如调兵遣将,知人善任,贵在精,贵在巧,讲究“中病即止”,强调“不滥伐无过”,尽显医者之王道,而无“大兵团”(大处方)的霸道之气。认真研习,方知其中“四两拨千斤”之玄机——阴阳恒动平衡[6]。例如上述人参、黄芪、丹参三味药,孙老几乎方方不离,时常变的是三味药的用量,但是最大量极少超过15g。细细玩味,“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重气血、调气血、畅气血,是孙老的临床基本思想。参、芪补气行气,丹参养血活血,而气属阳,血属阴,气血双盈,“阴阳相应,方乃和平”,故其治疗目的在于使气血保持合和态势,使阴阳保持动态平衡,其用药剂量则在于补偏救弊以调和气血,轻巧圆活以拨动阴阳。如下图所示,人参、黄芪、丹参三味药的剂量根据阴阳(气血)偏颇的具体情况而定,三药联用,两相协和,三足鼎立,互为犄角,旨在使阴阳之间的波伏线由偏态(实线)回归正态(虚线),从而使阴阳交合,互根互动,气血两旺,相生相成,气机升降出入相因相衡,人体上下内外中正和谐。这是对《中藏经》根据“从顺其宜”之治疗思想而确立“调平阴阳、水火相济”之治疗大法的奥义进行具体阐释与发挥。中医临证,必须始终把握医疗之本——调燮阴阳。孙老临床以调阴阳、和气血为纲治疗诸多病证,每每随手应验。

图1 “三联药组”剂量调整示意图(以人参、黄芪、丹参为例)

2.2 据以中医“八纲辨证”、“三因制宜”之辨证论治通则,结合《中藏经》“脏腑辨证八纲”及“从顺其宜”思想,提出“四辨四宜”之内病外治法则[7]。

中医外治法因可概治诸“内病”,亦具有简、验、便、廉,毒副作用小之优势,临床应用广泛,历史悠久。但绝不可滥用,因敷脐、护肚、贴背、嗅气、点眼而致剧致危者累见不鲜。孙老考诸文献而挚其纲领,提出中医内病外治法之要为“四辨四宜”——辨表里、辨寒热、辨虚实、辨逆顺,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给药途径制宜。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中医辨证通用之“八纲”,而《中藏经》则吸取外治鼻祖华佗之临证经验,归结为“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脏腑辨证八纲。故内病外治宜取二者折衷之,以“表里寒热虚实逆顺”为纲。表里者,病位也;寒热者,病因也;虚实者,病性也;逆顺者,病势也。辨病位、病因、病性、病势,方可择其外治方药当寒、当热、当温、当凉、当升、当降,亦方可择其给药途径及给药方式。如表热者,当以辛凉之散嗅鼻取嚏、外敷取汗;里热者,当以寒凉之品揉脐贴足。又如外感头痛,因于风寒者,当以辛温药散取嚏;因于风热者,当以寒凉之品敷于太阳;因于风湿者,当以温燥之膏贴于大椎。再如气虚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等虚证,可用提升之药,上敷百会,继以收敛之剂外洗以收托;热毒蕴结之热淋等实证,可用清热解毒滑利之散敷脐。还如,凡临逆证,当以回阳救逆之品外敷百会、涌泉、膻中、劳宫;凡遇顺证,则可依证施治以阻断其病势发展。

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中医施治之通则。然中医外治,除注意地域之南北,时令之寒温以外,尤其注重因人制宜与因给药途径制宜。前亦述及,遵《中藏经》“从顺其宜”治疗思想,给药途径要求准确合适。凡小儿、妇女、体质羸弱者,则宜小剂、宜敷贴、宜灌洗、宜用和缓之品,且应兼顾生活习惯及药物过敏史,对患者“三不乐”(不乐闻之气味,不乐见之剂型,不乐受之给药方式)以及过敏药物,均应忌用。凡非从孔窍给药不足以取效者,应尽量从孔窍给药,且应注意给药后尽可能不影响患者之日常生活。

由“四辨四宜”之内病外治法则,可知内病外治法“三准二精”者为之良。三准者,即辨证准确,给药途径选择准确,给药方式选择准确。在施用外治法中,尤以给药方式准确为重。在滴、嗅、塞、吸、握、敷、螯、贴、洗、兜、缠、枕、垫、照等多种方式之中,如何选择最佳者,则应视患者年龄、性别、病证、时令及所选体表部位而定,如急症、危症而无呼吸道阻塞者,可用滴、嗅、吸等方式;凡慢性疾病可选用敷、贴、枕、垫等方式。二精者,即精于施术,精于制剂。如采用梅花针先点刺而后敷贴,则可促进药物渗透;先脐周按摩而后兜肚,则可增强药物吸附;固定膏散之后再施以湿润加压法,则可延长药效作用时间等,此皆谓精于施术者。外治之膏、散、栓、酊、饼等制剂,均需精选、精制。组方宜精审,药物以1~5味为宜(浴疗、兜脐等之组方除外);制剂应达到国家药审有关要求,尤应在执行质量标准中,着重解决某些必用新鲜药物之保鲜、灭菌、恒温、恒湿等问题。

2.3 宗以“合其宜”之治疗思想,倡导“合则安”之亚健康状态调理原则[8]健康、亚健康、疾病、愈后,是人类机体的四种存活状态。处于健康状态,需要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调理;处于疾病状态,需要治疗;处于愈后状态,需要康复。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可以双向转移的中间状态,实质上即是疾病预警综合征。调理亚健康状态,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补偏救弊、调之使平,以期转换为健康状态的全过程。

孙老指出,人,生存在大自然中,活动在社会事务中,人的体质、经历、素养、生存与工作的环境千差万别,亚健康状态也就必然千差万别,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思路与方法也就必然千差万别。因此,调理亚健康状态要遵循中医学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学术思想,其调理的原则是“合则安”,不可能千人一方、万众一药。例如,同样表现为“抑郁症预警综合征”,不能一律采用镇静的方法进行调理,而要分阴阳、察气血、识虚实、析痰瘀,在养心安神的同时,必须分别采用升清降浊、补气活血、补虚导实、祛痰化瘀等不同的方法进行个性化的调理。适合的调理才能使亚健康状态转为安和的健康状态。即使是饮食调理,也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并非凡是具有高血压前兆的人都不能食用肉类,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饮用牛奶,进食任何食品或饮品之后,不胀、不泻、不乏力、不“上火”,即是“合则安”。同理,药物调理、经络调理、心理调理、形象调理等方法,也应把握“合则安”这一调理亚健康状态的原则,使之“上静、中和、下畅”,从而消除疾病预警综合征,转换为健康状态。

其一,上静。“上”,概指以“心”为主的“上焦”。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众所周知,“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因而可以断言,众多亚健康状态的出现,至少有一半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换而言之,亚健康心理状态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上静”,就是在调理中始终要注意使调理对象心态平和、安静。

其二,中和。“中”,概指以“脾胃”为主的“中焦”。中医学认为,因“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则诸病之所由生。应认识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所以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脾胃失司”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主因之一。正常的脾胃状态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正常的脾胃功能是能“纳”能“化”。因此,“中和”,就是在调理中始终要注意使调理对象脾胃的纳化适度,不饥、不胀、不厌食、不暴饮暴食。

其三,下畅。“下”,概指以“肾”为主的“下焦”。中医学认为,“肾藏精”,是生命之源,称为“先天之本”。肾主水液,主纳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所以,肾所藏之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盛衰。如果肾中精气不足,可导致幼儿的“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五软”(手足软、头软、颈软、肌肉软、口软),可导致成人的发脱齿摇、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功能减退、小便余沥、大便溏稀或结涩等未老先衰的症状产生,而后“百病蜂起”。因此,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肾的调补。“下畅”,就是在调理中始终要注意使调理对象的前后二阴通畅,即大、小便要通畅。对于女性调理对象,还要始终注意其月经的期、色、质、量以及白带的色、质、量和气味。

《中藏经》虽未列医案,即未以具体案例示范,却示人以思想、以理念、以法则、以方略,此则足以证其为“经”也!以上,即为孙光荣教授执其圭臬、循其轨道、灵活运用“从顺其宜”治疗思想于中医临床而获得的继承创新之硕果!概言之,主要有二:①治疗上,创造了以“三联药组”按君臣佐使配伍并提升中药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功效的独特组方方法,做到方药合宜、简单、精准、力专;并提出中医内病外治之法则,以“四辨四宜”为其要,以“三准二精”为其良。②养生上,指出调理亚健康状态,就是要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坚持“合则安”的原则,通过心理调理、饮食调理、药物调理、经络调理、形象调理等,使之“上静、中和、下畅”,消除疾病预警综合征,转换为健康状态。

《中藏经》不愧为上继古典、下启新派之中医秘籍!

[1] 孙光荣.简论《中藏经》学术思想[N].中国中医药报,2008-07-10(4).

[2] 孙光荣.《中藏经》“疗诸病药方六十道”初考[J].江西中医药,1988,5:53-54.

[3] 杨建宇,孙文正,李彦知.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23-25.

[4] 杨建宇,奕珊,李彦知.孙光荣教授常用对药经验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0-12.

[5] 翁俊雄,杨建宇,李彦知.孙光荣教授运用中和理论诊疗妇科病学术经验点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8-14.

[6] 翁俊雄,杨建宇,李彦知.孙光荣教授临床组方思路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17-19.

[7] 孙光荣.论内病外治法[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5,1(1):9-10.

[8] 孙光荣.简论调理亚健康状态的原则、要领与方法[C].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125-127.

2011-12-0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项目;第四批北京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工作室项目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2.002

1672-2779(2012)-02-0005-04

(本文校对:王治华 )

猜你喜欢
组方亚健康光荣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光荣升旗手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永远的光荣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医疗设备“亚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