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出”、“入”在《鼻奈耶》中的共时分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找出它们的分布规律,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在语法结构上及语义上的异同。也进一步说明“出”、“入”在相同结构中意义的相对性。
关键词:《鼻奈耶》;出;入;语法结构
一、研究简述
《鼻奈耶》是由晋代姚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的佛经文献。这个佛经文献主要记录了僧人生活中的清规戒律。在语言研究方面,“出”“入”的研究相对较少。余大光(1997)“出、入、往、来等词兼有相对二义”一文通过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来说明出、入、往、来等词在古代汉语存在的相对对立的现象,古时成为反训词。李宗江(1997)“论‘进对‘入的历时更替”一文对表“内行”义的“进”的来源及其对“入”的历时更替过程进行了说明。董志翘(1997)在“再论‘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一文中对其更替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汪维辉(2001)在“汉魏六朝‘进字使用情况考察”一文中对“进”进行了断代补充研究。廖一邦(2003)“‘出、‘具释义补”一文就“出”的意义进行了补译。史锡尧(2005)“‘出‘入语素义分析”在《现代汉语》释义的基础上对其语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郭姗姗、朱乐红(2011)“论汉语“出”类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通过分布分析的原理区分其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本论文通过对“出”“入”在《鼻奈耶》中共时平面的分析来对其整体的面貌进行描述,对其意义的相对现象通过列表进行分析说明,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二、“出”的语法结构分析
“出”甲骨文、金文皆写作足走出之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出字象人自穴居外出之形。”《玉篇》:“出,去也。”即离此往彼之义。“出”在《鼻奈耶》中共出现135次,本论文根据“出”字的搭配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前接动词(18)
1.前接动词作补语,表示自内而外,与“入”、“进”相对。(16)
(1)爾時阿難尋出羅閱祇。(卷一:T24/853C)
(2)若鍼灸出血。 (卷1:T24/ 856B)
2.前接动词作谓语,表示自内而外,与“入”、“进”相对。(2)
(3)若比丘至比丘房詐為瞋恚驅他使出。 (卷7:T24/880A)
(4)有黑虺蛇木中來出。 (卷9:T24/887C)
(二)后接名词及名词性成分(38)
1.后接名词作述语(或谓语),表示自内而外或使出、拿出、取出义。(30)
(5)欲出水壞佛法。 (卷2:T24/858A)
(6)便還出山。 (卷6:T24/875B)
以下的例子也是“出”后接名词作述语,但是在意义的表达上却有所不同,它表示使出、拿出、取出。
(7)我當往行出筋力。 (卷7:T24/882C)
2.后接动宾短语作述语,表示自内而外。(4)
(8)出乞食婆。 (卷1:T24/852B)
(9)先出求食。 (卷9:T24/888B)
3.后接方位词短语作述语,表示自内而外。(1)
(10)若出牆外。為成棄捐不受。 (卷1:T24 /853C)
4.后接介词短语作述语,表示自内而外。(1)
(11)出至外堂。 (卷5:T24/869C)
5.后接偏正短语作述语,表示自内而外。(1)
(12)出此村詣舍衛國。 (卷9:T24/890B)
6.后接名词作定语,表示自内而外。(1)
(13)我等大君若不出者。 (卷7:T24/880A)
(三)前接形容词作谓语,表示自内而外。(3)
(14)見舍利弗目揵連出。 (卷4:T24/868B)
(15)與故衣浣者染碾令光出者。 (卷6:T24/876A)
(四)前接区别词作谓语,表示自内而外。(1)
(16)吾等入城乞食後,城中男女出,壞吾等庵舍。 (卷1:T24/853A)
(五)前接名词(23)
1. 前接名词作谓语或述语,表示自内而外、出现义以及外凸义。(19)
(17)或從門入從非門出。 (卷2:T24/859B)
(18)日出就位。 (卷7:T24/883C)
以下两个例子同样是“出”用作述语(或谓语),表示的意义却是不同的。例(23)表示的是出现、产生的意思;而例(24)表示的是外凸的意思。
(19)即名日出相國。 (卷7:T24/883C)
2.前接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表示自内而外。(4)
(20)皆從中出。 (卷7:T24/881C)
(21)若比丘入宮王第一夫人出。 (卷10:T24/893B)
(六)单用,表示自内而外,与“入”、“进”相对。(11)
(22)皆從中出。 (卷7:T24/881C)
(23)從水而出。(卷10:T24/ 897C)
(七)固定搭配(41)
1. 出去
固定词组,表示从里面到外面去。(7)
(24)乞食已即速出去。 (卷1:T24/851C)
(25)自當出去。 (卷7:T24/880A)
2. 出行
固定词组,表示出外行远。(6)
(26)長者出行不在。 (卷8:T24/885B)
(27)時婆羅門出行不在。 (卷9:T24/892A)
3. 出息
固定词组,表示呼出的气息。(4)
(28)出息為安入息為般。 (卷1:T24/856A)
(29)乃至意念學滅出息入息。 (卷1:T24/856A)
4. 出家
固定词组,到寺庙道观里去做僧尼或道士。(11)
(30)汝出家學道媒嫁女人。 (卷4:T24/865A)
(31)不出家學道者。 (卷8:T24/886A)
5. 出入
固定词组,表示出进。(2)
(32)復化身為馬出入無礙。 (卷2:T24/859B)
(33)伺比丘尼出入。 (卷4:T24/868A)
6. 出世
固定词组,表示出生;产生。(2)
(34)雖如來出世聞法亦難。 (卷5:T24/869C)
(35)有迦葉多陀阿竭三耶三佛出世。 (卷10:T24/897C)
7. 出迎
固定词组,表示出外迎接。(2)
(36)即起出迎。 (卷6:T24/877C)
(37)出迎共相問訊。 (卷7:T24/883B)
8. 出外
固定词组,表示离家外出。(1)
(38)若兩三鉢取出外當等分與。 (卷7:T24/882C)
9. 出门
固定词组,表示外出,走出门外。(6)
(39)薄佉羅比丘今舁出門。 (卷2:T24/857B)
(40)出門見賊者。 (卷9:T24/890A)
三、“入”的语法结构分析
“入”《说文解字注》:“入,内也。”段注:“自外而中也。”“入”在《鼻奈耶》中共出现365次,其中指称自外而内义,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多个引申义。本论文根据“出”字的搭配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前接动词(13)
1.前接动词作补语,表示进入;没入,沉落;引进,接纳。(6)
(1)尋入石室見此女人。 (卷4:T24/868B)
(2)不得聽入八關齋。 (卷5:T24/871C)
2.前接动词作谓语,表示进入,由外至内。(7)
(3)清旦來入。 (卷7:T24/881C)
(4)語使入。 (卷8:T24/886B)
(二)后接名词及名词性成分(178)
1.后接名词作述语(或谓语),表示进入,由外至内;加入;没入,沉落;达到(某种境界),趋于(某种状况);接受,采纳。(137)
(5)入塹為成棄捐不受。(卷1:T24/853C)
(6)其入慈三昧者。 (卷6:T24/875A)
2.1.后接名词性短语(包括偏正短语、动宾短语、方位词短语)作述语,表示进入,由外至内;加入;没入,沉落;引进,接纳。(19)总共用例44例。
(7)便入水中為水所漂。 (卷3:T24/862A)
(8)入鞞舍梨分衛。 (卷9:T24/889B)
2.2.后接方位词短语作述语,表示进入,由外而内;没入,沉落;泛指至,往。(21)
(9)非入山石間。(卷5:T24/870A)
(10)飲食不入鉢中。 (卷10:T24/896C)
2.3.后接偏正短语作述语,表示进入,由外至内。(1)
(11)若入乞食者。 (卷3:T24/862C)
2.4.后接动宾短语作述语,表示进入,由外而内。(3)
(12)朝著衣持鉢來入乞食。 (卷5:T24/873C)
(13)尊者迦留陀夷至門欲入分衛。 (卷8:T24/884C)
3.后接名词作定语,表示进入,由外而内;加入。(4)
(14)入者以婬故。 (卷3:T24/862C)
(15)若其入者此比丘為犯罪。 (卷3:T24/862C)
(三)后接动词,表示进入,由外而内;泛指至、到。(2)
(16)誰不入說戒比坐對。(卷9:T24/893A)
(17)即入持華與婬種婦。 (卷10:T24/898A)
(四)前接名词(10)
1.前接名词作谓语或述语,表示进入,由外至内。(4)
(18)或從壁入。 (卷7:T24/884B)
(19)從水竇入。 (卷10:T24/898A)
2.前接名词性短语(动宾短语)作谓语,表示进入,由外至内。(1)
(20)我舍無有人入。 (卷3:T24/862C)
3.前接名词作主语,表示进入,由外至内。(4)
(21)息入亦念。 (卷1:T24/ 856A)
(22)息入短亦知短。 (卷1:T24/856A)
4.前接代词作谓语,表示进入,由外至内。(1)
(23)輒乞自入。 (卷8:T24/885A)
(五)单用,表示进入,自外而内;接受,采纳;引进,接纳。(11)
(24)比丘不得入。 (卷3:T24/862C)
(25)求以入已。 (卷6:T24/878C)
(六)固定搭配(144)
入舍
固定词组,表示入赘,旧时男子在女家结婚,成为女家的一员。(1)
(26)若比丘持入舍而反悔。 (卷1:T24/854A)
入山
固定词组,表示进入山里。(1)
(27)捐棄國土入山行道。 (卷2:T24/859A)
出入
固定词组,表示出进。(2)
(28)復化身為馬出入無礙。 (卷2:T24/859B)
(29)伺比丘尼出入。 (卷4:T24/868A)
深入
固定词组,表示犹深刻,透彻。(2)
(30)深入微妙種種三昧。 (卷4:T24/866A)
(31)比丘眾深入微妙種種三昧。 (卷4:T24/866A)
六入
固定词组,表示佛教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4)
(32)名色不覺六入。 (卷5:T24/869C)
(33)喻六入。 (卷9:T24/890A)
入门
固定词组,表示进门。(1)
(34)適入門時。 (卷5:T24/870C)
入见
固定词组,表示入宫进见;入朝谒见。(1)
(35)不令現入見王使王就身上食。 (卷5:T24/871A)
入座
固定词组 表示就坐。(4)
(36)呼伴入坐。 (卷7:T24/883B)
(37)比丘僧入坐。 (卷9:T24/890B)
入室
固定词组,表示自外入内,得其門者。(128)
(38)當靜寂入室坐。 (卷10:T24/895B)
(39)若張目行入室者。 (卷10:T24/895B)
四、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出”在《鼻奈耶》中共出现135次,其在语法结构和成分上可分为前接动词作补语、前接动词作谓语、后接名词作述语(或谓语)、后接方位词作述语、后接介词短语作述语、后接偏正短语作述语、后接动宾短语作述语、后接名词作定语、前接形容词作谓语、前接区别词作谓语、前接名词作述语(或谓语)、前接名词性短语作述语、动词“出”单用以及关于“出”的固定搭配这14类;而“入”在《鼻奈耶》中共出现365次,也分为14类,但这两个成对的动词在分布上明显存在着差异。“出”字存在后接介词短语作述语、前接形容词作谓语以及前接区别词作谓语,而“入”字没有这三种用例;而“入”字存在着后接动词作谓语、前接名词作主语以及前接代词作谓语的用例,这也是“出”字用例中所没有的。而且通过观察发现:在用于同一种结构中时,“出”“入”在意义的表达上具有相对性。
通过对“出”“入”在《鼻奈耶》中的所有用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入”字前接动词作补语、前接名词作述语(或谓语)、后接名词作述语(或谓语)以及动词“出”的固定搭配所占比例分别为11.9%、14.1%、22.2%、30.4%,这些用例在动词“出”的整个用例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时后接名词作述语、后接名词性短语作述语以及动词“入”的固定搭配也在“入”的所用用例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分别为37.5%、12.2%、39.2%;成对动词“出”“入”在前接动词作补语、后接名词性短语作述语以及后接名词作定语的时候,其在用例比例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前接动词作补语“入”的用例占总比例的1.6%,而“出”则为11.9%;后接名词性短语作述语“入”的用例占总比例的12.2%,而“出”则为5.1%;后接名词作定语“入”的用例占总比例的1.2%,而“出”则为0.7%。通过数据的直观反映让我们更能了解这些事实。同时本人发现在《鼻奈耶》中,表示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的用“入”“出”,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往往用“进”“出”,而“入”在一些固定搭配和书面语中保留了下来。 “进”逐渐的进入了表示由内至外这一概念场,这在前面介绍的论文中有所提及,它和“入”之间在语法特征上有怎样的区别。“进”与“出”的对应关系和“入”和“出”的对应关系是否相似,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参考文献
[1]余大光.出、入、往、来等词兼有相对二义[J].黔南名族师专学报(哲社版),1997.1.
[2]廖一邦.“出”、“具”释义补[J].汕头大学学报,2003.2.
[3]李宗江.论 “进”对“入”的历时更替[J].中国语文,1997.
[4]董志翘.再论“进”对“入”的历时更替[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2.
[5]汪维辉.汉魏六朝“进”字使用情况考察[J].南京大学学报,2001.2.
[6]郭姗姗、朱乐红.论汉语“出”类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J].语言研究,2011.5.
[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8]顾野王.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生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谭代龙.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罗茜文(1986-),女,四川省阆中人,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2010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