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背景下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调查报告

2012-05-25 00:31凌靖波吴爱邦谭钊
梧州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艺术

凌靖波,吴爱邦,谭钊

(1.2.3.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文化产业背景下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调查报告

凌靖波1,吴爱邦2,谭钊3

(1.2.3.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艺术创新型人才是艺术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体现在生源现状、院校体系、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而影响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人文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要培养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教育观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树立创新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文化产业;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方兴未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新的制高点。目前,广东正大力推进文化强省的建设,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上取得一系列优异的成果。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对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广东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质量、水平均处在我国的前列,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为此,课题组结合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对广东省高等艺术院校进行调研,研究广东省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特点,希冀为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策略、途径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价值。

一、调研基本情况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来自百度百科)。可见,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是文化创意的主要表现形式,艺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助推器。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在艺术领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人才的创意支撑和智力支持,文化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是文化产业、文化创造的技术因素。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来自百度百科)。艺术创新型人才,就是在艺术方面培育、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背景、培养现状、影响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构成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等。调研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题研讨、专业人员座谈会,在此基础上采取诸如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理论研究法。调研范围是广东省内的艺术院校,包括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理工类大学的艺术学院以及高职类院校。

二、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背景

广东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文化产业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文化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化程度以及文化产业的结构,都优于全国其他省区[1]。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东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2]。但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质量与广东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巨大的文化艺术消费需求不协调、不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艺术人才数量短缺、质量堪忧。具体而言,一是创新型人才数量少,文化艺术人才创新意识不足、创新动力匮乏、创新能力欠缺已是文化创意产业一个普遍现象。二是复合型人才难求,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多,要么艺术专业很强但管理能力很弱,要么管理能力强但艺术专业水平低。三是行业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行业的分布结构、行业的发展结构等等。

从广东省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状况来看,艺术人才培养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本科高校,该区域是广东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主要渠道,但造成了珠三角地区艺术人才相对饱和,而粤东、粤西和粤北等地区的文化企业、公司出现招聘难的状况,艺术人才严重不足。

二是技能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大多分布在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较低,无法在体制上培养既懂艺术专业知识又具备较为全面人文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在培养艺术人才问题上,有条件的高校在文化产业园的硬件建设、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多的资金,而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较少,多数省级、行业、地区的文化产业项目工程忽视人才培养的规划和细则。

针对以上问题,要顺利解决文化产业的艺术人才培养,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应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生源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发展迅速。在办学规模上,招生人数不断扩大,艺术类本科院校生源充足,竞争较为激烈。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有相当部分学生因文化成绩低下才转学艺术专业。部分学生因专业学习时间较短,专业学习不够系统,对艺术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二)院校体系

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现有规模,可将培养艺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分为以下几类。

1.专业性艺术院校。如星海音乐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他们的艺术专业门类齐全、办学历史久远,在华南地区的艺术人才培养上颇具特色、首屈一指。

2.综合性院校。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它们开设艺术类专业主要以应用性、实用型为主,主要覆盖了设计类专业,因而主要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

3.以理工为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如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这类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开设艺术类专业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人才培养注重综合素质。

4.民办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文艺职业技术学院等。他们紧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诸如广告设计、影视动画、室内设计、动漫设计等领域的人才。

(三)专业设置

一方面,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和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能力的不断加强,艺术绘画专业、设计专业不仅在综合性大学开设,而且一些高校还设置了动漫、影视等一系列艺术专业。艺术类院校在艺术专业的设置上总体是齐全和细致的。另一方面,受到政策制约,艺术专业的设置难以拓展,与日益发展的文化产业、不断扩大的人们生活需要不相适应。

(四)教师队伍

高等艺术教育的扩招导致师资紧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有些学校因为缺乏专业教师,只好外聘教师来完成教学,而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又难以保障。有些学校则调整授课方式,由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方式改为小组授课,相应地降低了每个学生的受教质量。对于一些刚起步的专业,艺术专业的大部分专业教师是由美术专业或艺术设计专业转过来的,对于一些资历浅、规模小的地方性高校来说,教师培训的质量难以保障。

(五)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院校相互效仿,艺术专业的特点与发展方向不明确、教学实践性不强,人才培养无法体现鲜明的特色。

(六)培养目标

课题组在调查十所艺术院校中发现,约40%的高校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约30%的高校定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上,20%的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复合型人才上,10%的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技能型人才上。大部分高校将艺术创新人才定位于应用型人才,这与广东艺术院校重视经济实效、社会实效和利益效应的教学传统分不开。

四、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影响因素

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包括学校的管理方式、政府的规章制度和学术研究的氛围等。同时,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会受到区域文化、实体经济和文化底蕴的深刻影响。当前,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但高校在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技能的训练和教育中远远达不到企业、公司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并成为制约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如图1所示,制约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兴趣、师资水平、创新意识、参与程度、学术氛围、科研训练、教学条件、管理方式、学校体制等,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权重不一。大多数的调查对象认为,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因素是学生兴趣。若学生对专业学习、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知识的学习、训练的兴趣不浓,是很难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进取心,也很难发挥高校的力量去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根据调研,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排列前三的分别是学生兴趣、师资水平、创新意识。这说明,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大因素——学生兴趣、师资水平、创新意识是紧密相关的,需要从这三方面着力下手。

图1

五、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构成

根据对用人单位(企业、公司以及科研单位)的调研,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构成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维度的。

(一)专业技能是基础

良好的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青睐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艺术人才得以发挥创新能力的安身立命之本。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艺术技能、宽阔的学科视野是文化艺术企业特别着重的专业技能。在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毕业院校三方面对企业进行调研可以发现,企业最为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而非所毕业的院校,其所占的比重为75.8%。也就是说,大部分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出彩”而非“出身”,尤其是私人企业更重视人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利益效应。在工作经验上,因为很多企业了解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反而不占首位,30.6%的企业看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实践经验”,而选择“毕业院校”的约略10%。可见,专业技能压倒工作经验、名校效应位居榜首体现了企业务实的用人方略。

(二)多学科知识结构是关键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学科门类众多,单一的技术性人才无法胜任,需要掌握和贯通诸如人文知识、管理知识、信息知识等相关学科知识。因而,文化创意公司、企业需要学科知识结构较为完备的创新型人才。通过调查发现,一方面90%以上的公司企业认为知识结构合理、多样的创新型人才非常必要,另一方面50%以上的公司企业认为无法招聘到合乎需求的人才。此外,不少公司企业需要下大成本对毕业生进行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创意创新的实践平台,60%以上的公司企业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现实的需求相差一大截。故而,不少公司企业非常看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既要具备艺术创新、创意能力,又要懂得文化艺术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三)创新能力是灵魂

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而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进行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和独立性思维等要素。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基础,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活动及其创新结果。在对公司企业的问卷设计中,调查组将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设置为: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协调能力、职业道德、服从领导等,并要求公司企业从中挑选出最为重要的三种基本素质。结果显示,91%以上的公司企业选择创新意识,82.5%选择了团队精神,71.6%选择了实践能力。调研组把公司、企业对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分割为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多学科知识、工作应验、团队精神、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并以100分为总分调查各个素质所占的比重。结果显示,专业技能占38.5%、创新意识占28.6%、多学科知识占14.4%、工作经验占5.5%、团队精神占3.8%、实践能力占3%、协调能力占2.2%。

六、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适应社会需求——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社会需求是权衡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风向标。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认可度、满意度反馈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体制上,促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有力地推动科研成果向社会服务转换,又从精神文化领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应有之义。

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与文化市场需要的艺术创新型人才,是当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从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看,音乐和美术是艺术类专业的基础学科、传统学科,这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由于与社会需求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张力,需要控制规模,不能盲目扩张,但艺术类的学生需要在音乐或者美术上筑牢基础、夯实本领。与此相反,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应集中在社会需求庞大的专业上。最近几年,动漫人才、影视人才市场需求旺盛,社会呼吁强烈,这类人才的培养最能体现为社会、为市场服务的宗旨。尤为典型的是动漫专业,是我国当前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重要智力因素,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3]。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动漫产业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流,对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实践证明,艺术专业的配置、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不可以脱离社会这个大前提的。

艺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联系社会发展和产业经济的现状,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认真揣摩、分析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强调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在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二)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1.突出个性化。在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艺术作为个人成长的平台,通过艺术表现、艺术演绎和艺术创造激活学生的特长。

从艺术教育的趋势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发展,艺术媒介越来越完善和多样化,艺术作品在技术层面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弱,而艺术理念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艺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教育,其最大特点就是强调艺术理念、艺术手段、艺术形式的创新、独特和个性。艺术观念的创新,是对以往艺术知识、艺术实践的创新,是对长期形成的艺术思维框架的扬弃过程。艺术观念和艺术思维的创新是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从长远来看,最终决定艺术作品质量、生命力的将是艺术理念而非艺术媒介等外在性、辅助性手段。个性化的追求以及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艺术理念创新的孵化剂,艺术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个性化方向上不遗余力地下苦功[4]。

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看,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独立、创新意识浓厚,形成不从众、不随流、不拘于传统的思想作风和思维模式,他们往往通过艺术这个平台展现自我的风采、个性和理想。对此,高校要针对个性化的方向为学生确立多元化、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提供多种激发学生创新潜力的成长模式,为学生“各显神通”铺垫好基础和提供好服务。

高校要培养艺术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切实转变当下的教育观念,改变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并将艺术观念的创新渗透于艺术教育体系之中,把单纯的技术训练上升至思想、精神和观念的探索当中。

2.推行全面化。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应是人文素质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塑造的统一体,其方向是推行全面化的知识、能力的建构,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文素质教育偏重知识的积累,是艺术创新能力的保证、基础,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使学生不仅具有宽广的人文视野,而且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调查显示,艺术创新型人才成功与否与道德品质息息相关。道德品质是艺术人才的核心要素,能激发人才的创造潜能和聪明才智。

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艺术创新素质的关键。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技术能力的培养,只有夯实专业基础、巩固专业能力,才能沟通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塑造提供可能。

全面化的艺术人才培养方向,决定了艺术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当前,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遇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偏重于单一的技法训练,过分专注于艺术作品的产出形式——外在形态和视觉美感。学生在作品的创作、设计、演绎上虽然具有创新意识,但由于没有人文素质的支撑,作品缺乏思想深度和生命力,难以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无从体现。

对此,高校要转变专业能力训练的观念,引导学生的艺术创作、艺术演绎和艺术表达去关注人的思想领域、人的生活形态和人的生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思维,最终将技术训练转变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树立创新理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创新是艺术永恒的追求,创新理念则是艺术人才不竭动力之源泉。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是艺术创新,而艺术创新取决于艺术人才的创新智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创新理念。高校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围绕“创新”这个目标,培养乐于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

1.教师要首倡创新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规模的扩大,艺术专业大为扩展,艺术门类越来越细化,而专门性、分科类的艺术教育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过于狭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艺术教育的教师首先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密切结合文化产业生态、学科发展前沿,引导学生超越专业性的学科边界,增强艺术多学科门类沟通能力。

艺术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师傅带徒式的知识传授方法影响,在教学方法上明显带有苏联式的特征,即通过纯艺术的方法、模式进行教学,忽略了新兴学科门类的独特性,其结果是,传统的训练技能与学科思维“放之四海而皆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在于教师在艺术想象力、创新力上引导不够,在教学上只注重于艺术知识的传授,轻视艺术思维的训练以及艺术潜能的开发。因而,教师要以身作则倡导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内容、方法和结果上体现创新性,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条件、空间。教师在教学上要创新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2.学校要搭建创新平台。与其他学科教育相区别,艺术教育最适宜创新教育的开展,无论是音乐、美术、设计,还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专业,都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途径进行创新、创意的实践。艺术创新教育的平台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方面。高校要搭建好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这两个平台,力求两者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共同打造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两个主要阵地。

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需要努力营建。所谓产学研合作,就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人才培养上,产学研的实质就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教学相长、素质提高的平台,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得以检验、锻炼的路径。其中,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企业既是艺术类大学生的用武之地,是他们创新能力最好的实验场所,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体。艺术人才依靠企业的生产经营,借助紧密联系市场需求的艺术项目,投身到作品的创作、演绎、管理当中,不但可以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也可以把握市场的取向,强化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比较适合艺术设计、舞蹈、影视艺术、戏剧等专业,它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反映市场动向,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一致性,是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一个重要路径选择[5]。

3.教学要体现创新制度。通过调研发现,专业性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校在教学创新上进行有效的尝试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其中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工作室制度、项目制度。

建立工作室、教研室、兴趣小组等教研实体,一方面教师率领学生集中研究某一个课题,向学生传授面向生活、面向需求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在该领域的科研能力、操作技术和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课堂相关理论,而且培养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工作室制度突破了传统上大课堂授课的局限,创新了学生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能动性,对艺术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普及推广性[6]。

项目制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特色制度,旨在通过探究性的项目开发、运作、经营,养成学生创造性能力。教师通过实施以项目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创新、创意的情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训练、思维的锻炼,融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课于一炉,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1]彭伟步.广东文化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2]刘建民.广东文化产业统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统计, 2012(1).

[3]马更.试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艺术,2010(1).

[4]冉玉.浅谈高等艺术教育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J].美术大观,2010(4).

[5]王仁勇、蔡春红.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

[6]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05(11).

A Survey Report of Cultivating Art Innovat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Guangdo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ing Jingbo1,Wu Aibang2,Tan Zhao3
(1.2.3.Guangzhou Academ y of Fine Arts,Guangzhou 510066,China)

Art innovation talents are the persons who are filled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ng art innovation talent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hown in such aspects as source of students,academy system,major settings,cultivating objectives,etc.,and what influences the qualities of art innovation talents includes professional techniques,knowledge of humanism,innovative capability,etc.In order to cultivate art innovat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Guangdong,adapting to social needs is the direction cultivating talents,transforming educational concept is the key pointof cultivating talents,creating new notion is the cor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cultural industr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Guangdong;art innovation talents

G642.0

A

1673-8535(2012)05-0089-07

凌靖波(1963-)男,广东湛江人,广州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吴爱邦(1979-),男,广东罗定人,广州美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高坚)

2012-08-12

广东省2011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B070300114)成果

谭钊(1972-),男,广东湛江人,广州美术学院就业指导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艺术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纸的艺术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