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何反思更有效

2012-05-24 07:11朱万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天坑桃花源新课标

朱万

教学反思内容十分广泛,在新课课标要求下,教学反思可侧重关注下面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目标。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联系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学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调队。因此,教学设计均应“为了一切学生”。

3.反思是否让学生参与了教学,在合作之中主动思考学习。在新课标下,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必须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当然,教师反思考虑的角度远不只这些。教师的反思要全面,要深刻,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所得。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去做好反思呢?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第一,写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反思”,即上完课后要对教学效果做一个自我评价。如我初上《老王》这一课时,学生的表情让我感到他们无法真正对如此艰难困苦的老王寄予同情,无论我怎样引导,都调动不起他们的情感因素,我当时非常困惑。课后我反复思考问题所在,想到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平时家长没有怎么教育,让他们一直生活在自私的环境里,以自我为中心。过后,我安排同学关注社会弱势人群,让他们去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并和他们真诚交往。通过写日记,搞活动,谈心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让爱和善良滋润孩子的心田。

第二,写成功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果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就要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作为第一手素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学期给我最大心灵震撼的是上《桃花源记》时,我要求同学分组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许多同学都认为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历史上东晋战乱不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么自由、美好的地方。可有一同学说桃花源可能存在,他认为在地质学上,有一种地形叫做天坑,其地貌与其盆地差不多,但又比盆地更深或更险。天坑四周均是笔直的悬崖,可谓“灵猿无攀登者、鸦鹊无过者”。但天坑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因此有积水在内。也有例外的,在四周的悬崖某处有一个口,便可以排水出山。若真有如此这般,便和陶潜笔下的桃花源十分相似,那文中提及的小口,不仅通人,也通水,更为天坑排水方便,而且是小溪,足见内部的水排出较小。这是其一,符合这文章所说。其二,天坑有底无盖,阳光可长驱直入,阳光中有多种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光,更方便栽种,以便生活。陶潜所写的桃花源是如此,而天坑又正是如此符合桃花源的情况,这在晋朝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朝代是不可排除的,我想,恐怕下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质疑和探究。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也是这一节课的精彩之处。

第三,写教育不足

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有问题情景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后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课上讨论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人意之处。

第四,写课后第二教案

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不妨写写“再教案”。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教学反思就是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寻求对策——今后实践的过程。

语文老师只有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与磨练中才会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考尔德希说:“成功的有效的教师倾向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新课标下,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时时反思,事事反思,并自觉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与新课标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天坑桃花源新课标
亚洲“天坑”里的“五心”党支部
墨西哥神秘“天坑”面积迅速扩大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菊与星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桃花源记》
你心中的桃花源
广西境内现420米深天坑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