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如
四川甘孜州人民医院,四川 康定 626000
大便失禁(肌原性)患儿的致病因通常为肛门直肠畸形纠正术[1],该病为术后并发症,针对症状严重的患儿一般会选择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目前此方法并未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可,有专家指出其作用并不明显[2]。笔者觉得在实施此操作的同时应结合盆底肌训练法,以增强治疗效果。我院针对20例大便失禁(肌原性)患儿重建肛门外括约肌,其中12例按流程持续训练,疗效满意,现对其作用阐述如下。
针对20例大便失禁(肌原性)患儿重建肛门外括约肌,9例女,11例男,患儿年龄范围6~11岁,全部接受过肛门直肠畸形纠正术,经过造影检查和肛肠压力值的检测证实无其他影响因素和相关病变,检查数据表明外括约肌存在破损现象,经过一段时期的盆底肌训练未缓解病情给予手术治疗,并在操作后实施盆底肌训练,其中12例按流程持续进行训练,为应用组,8例出院后中断了训练,为对照组,应用组和对照组无基础差异性即资料均衡。
在住院期间选择生物反馈训练,使用的仪器为Laborie。训练姿势为侧卧,在肛门处插入电极,可通过观察电信号掌握收缩情况。制定训练目标,对每次收缩情况进行总结,调整强度,辅助患儿调整至合适的力度并运用正确的收缩方法,直至完成训练要求,提高收缩强度。出院后根据前期确定的力度进行自主训练,也可增加仰卧抬臀训练,直躯仰卧抬臀。每个动作持续时间和每天的训练量视自身的耐受程度调整,不过不可随着时间延长减小训练量。每30日到医院进行一次仪器训练。
选择(均数±标准差)的形式统计数据,t检验要求,P<0.05。
应用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肛管收缩压和静息压无差异性,一段时期后两组的肛管收缩压和静息压均提高,应用组提高程度更大(P < 0.05),组间有差异性,见表 1。
表1 应用组与对照组肛管压力检测值()
表1 应用组与对照组肛管压力检测值()
组别 时间 收缩压(mmHg) 静息压(mmHg)应用组对照组治疗前一段时期治疗前一段时期61.5±14.3151.0±18.259.6±13.695.1±13.216.6±5.035.6±8.515.4±4.020.9±3.3
临床实施肛门直肠畸形纠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为大便失禁,针对此症状可选择重建肛门外括约肌,但效果并不理想。有资料提出在重建的同时进行电刺激可加强效果[2],而电刺激的功能与盆底肌训练的目的相同,因此,我们认为重建下个一般是因为没有在实施此操作的同时结合盆底肌训练法。盆底肌训练能够促进I型肌纤维的形成[1],减少Ⅱ型肌纤维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功能性,避免出现短期用力疲劳。此方法有利于提高肛门功能,增加括约肌对疲劳的抵抗能力[1],从而利于肛管压力恢复正常。训练流程为先进行生物反馈训练,由于这一阶段需要使用仪器,所以应在医院中完成。通过此阶段的训练能够使患儿掌握合适的力度并运用正确的收缩方法[3]。其后患儿只需要根据要求自主训练,每30日进行一次仪器训练即可。因为训练时期较长,所以需要监护人督促并鼓励患儿,一般需要训练6个月才能取得稳定效果。患儿不可因为政治好转而擅自停止训练,也不可中途放弃,这两种情况均会使患儿无法得到预期疗效。本文应用组坚持训练一段时期后肛管收缩压由(61.5±14.3)mmHg 升高至(151.0±18.2)mmHg,静息压由(16.6±5.0)mmHg 升高至(35.6±8.5)mmHg,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性。
[1]朱德力,张丽,王若义,等.盆底肌训练治疗小儿肌原性大便失禁的临床评价[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0,29(9):519-521.
[2]刘责麟,商艳华.李浩宇,等.去神经的股薄肌移植肛门外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儿童肛门失禁[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9,12(17):91-92.
[3]肖元宏,刘贵麟,刘洲禄,等.生物反馈训练对儿童肛门损伤括约肌重建的疗效观察[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28(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