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运营隧道监测预警系统

2012-05-11 13:25李秋明李鹏飞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2年5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预警隧道

李秋明,郑 艳, 李鹏飞,覃 璐

(1.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 510030;2.北京安捷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7;

3.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60)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运营隧道周边常有建筑物的施工工程侵入保护区,对运营隧道的行车安全造成隐患。为了对轨道交通运营隧道的安全进行保护,需要对轨道交通设施保护区段周边的外部工程施工进行自动化监测,实现实时监测隧道的变形情况和对突发事件快速预警处理。

本文将GIS地理信息应用于运营隧道监测预警领域,利用其处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关系的功能,使自动化监测信息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效结合,开发了基于GIS的运营隧道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了集成的数据环境和可视化的分析平台,实现了运营隧道实时监测和预警。该系统的设计研究对于指导周边工程施工,实现运营隧道自动化监测预警的快捷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设计思路

(1)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采集运营隧道内关于X、Y和Z三个方向的结构变形数据,将其以有线或无线传输的方式自动传送至监控中心的服务器,进行过滤分析后,筛除异常数据,而无异常数据自动录入;

(2)监控中心的控制系统读取服务器中的X、Y和Z3个方向的结构变形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预警;

(3)如果X、Y和Z三个方向的结构变形数据中任一数据超过相应的设定阈值,控制系统将根据判断结果分级别产生预警记录,一般分为预警、报警和控制3个级别,同时控制系统将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发送给GIS,分别以黄灯、橙灯和红灯进行分类预警显示在地图上,点击可查看对应监测位置的实时数据;

(4)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通过手机短信、语音传真、电话的方式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排险处理,完成后GIS地图上的黄灯、橙灯或红灯恢复为绿色,控制系统自动消警并恢复正常状态,实现闭环管理。

2 系统整体框架及功能设计

2.1 系统整体框架

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以及图形创造和可视化表达手段,针对运营隧道自动化监测数据,建立基于GIS的运营隧道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并通过预警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显示和发布。系统主要达到的目标:

(1)运营隧道自动化监测信息采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实现信息管理快速化、精确化、高效化。

(2)对自动化监测数据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利用预警模型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对运营隧道自动化监测情况进行预测预报。

(3)所有原始数据、计算、统计分析结果以报表和图标形式展现、输出。

2.2 监测信息的管理

监测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对自动化监测数据的管理,能够将自动化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温度和数据进行计算机化处理,并进行计算、汇总、统计、分析。自动化监测数据管理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基准点编号、监测点编号、监测时间、温度、监测数据数值、预警等级等。

2.3 自动化监测管理

利用GIS软件对CAD图纸进行数字化,对运营隧道自动化监测系统采取从“点—线—面”的直观图形化管理。将基准点、监测点进行统一编号、命名,并在图形上标注各点的具体位置,并与预警指标信息关联起来,点击可以查阅相关信息。

2.4 监测数据预警

系统将自动化监测设备采集的温度、数据根据特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后,输出实时监测数据,利用计算机模型在系统中进行设置监测预警模型,具体预警流程见图1。

图1 监测预警流程图

2.5 监测数据的导出、报表展示

自动化监测数据既能以Excel表格的形式输出,又能以图形形式直观展示。

3 系统组成

本系统主要由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和监测信息系统组成,如图2。

图 2 自动化监测系统图

3.1 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功能

(1)数据采集;(2)数据存储;(3)系统自检;(4)远程控制。

3.2 监测信息系统功能

(1)监测数据分析;(2)数据展示;(3)预警管理。

4 系统应用流程

首先根据监测任务、工程现场实际情况等进行监测施工方案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自动化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布设的数量级位置,现场的布线方案等。根据监测方案以及硬件布设的情况,进行设备采购,设置监测控制软件,主要包括建立测点及数据采集单位,设计算法等。根据现场通信信号的情况,选择信号强、传输稳定的无线传输设备进行传输;通过专业软件虚拟串口,并调试无线数据服务中心与现场DTU设备的通信;各部分设置完成后,进行整体调试,保证设备高效、无缝连接;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设施需要的自动化监测频率,将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定期传输到服务器;根据设置的监测频率,在自动化监测控制软件上设置自动取数及解算频率。

5 系统应用实例

本项监测工作是在广州市轨道交通某区段,为实时掌握区间隧道上方地表大面积堆土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情况,保障既有线路安全运营而采取的专项监测工作。

5.1 工程概况

广州轨道交通某区间,隧道兼有明挖和盾构2种结构形式。2010年12月中旬,维修中心接4号线隧道监测单位报告:区间上行ZDK21+513~575区间隧道沉降异常(ZDK21+544.6,最大沉降值达-30.55 mm),根据图纸及设计院地面地形与高程测量报告显示,沉降区段地面存在淤泥堆放场,面积约为1万m2,该处堆土至2010年年底为止无变化。隧道上行线对应地面新增堆土,主要为市政道路垃圾堆积。

5.2 自动化实时监测范围

本次监测范围为上行线ZDK 2 1+5 3 5—21+680、下行YDK21+540—21+685,约150 m。该区间上、下行线各设置6个监测点,共计12个,2个基准点。布点详细情况如图3。

图3 监测布点图

5.3 自动化实时监测项目、精度、频率、周期

根据区间隧道异常区段结构的变形特点,建议对道床结构或隧道侧壁结构进行实时自动化监测。自动化实时监测项目、精度、频率及周期要求见表1。

表1 自动化实时监测项目、精度、频率及周期

5.4 实时监测控制标准

具体控制指标由设计单位、运营单位综合研究确定。根据工程经验,参考指标如下:变形沉降控制值指标±5 mm,相临监测点的沉降差不超过4 mm,日变形量不超过2 mm。监测警戒指标分为3级,分别为预警值、报警值、控制值,预警值取控制值的70%,报警值取控制值的80%。

5.5 信息化监测及成果反馈

本工程采用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同时结合软件及人工对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判断,将监测成果及时准确反馈给设计、施工、监理、建设管理、运营管理等各单位,根据监测情况可及时进行决策,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运营维修、养护措施或必要管理措施,以保障区间隧道的运营安全。

6 结束语

在运营隧道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将GIS技术应用于隧道自动化监测预警领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自动预警。监测数据与测点空间位置相结合,可以直观地掌握监测情况,出现超限报警时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系统优化了监测单位的监测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该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监测精度高、传输稳定性强,不仅能运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隧道监测,在市政设施、地质灾害、大坝等监测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1]梅志荣,马士伟. 隧道工程监测技术与动态设计方法的新进展[C].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论文集,2004.

[2]郭松影. 公路山岭隧道施工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8.

[3]陈 翔. 变形监测信息管理及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和应用[D]. 长沙:中南大学,2007.

[4]GOHKSJ,JENKINSP,黄育君等. 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在中国台湾高速铁路浅埋隧道的应用[J]. 铁道标准设计,2007,(增 1):12-28.

[5]钟 山. 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数据处理与预警、报警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预警隧道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环评中引用大气现状监测数据的研究
LE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探讨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