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进,谢亚龙,李立男,杨峰雁
(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2.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010)
目前大多数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机构已经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但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由于情况的复杂,多变,涉及的参与部门和专业较多,无法保证指挥工作的有序和全面。将工作流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性。
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简称应急处置系统)组织机构的核心是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各参与救援部门的调动和反应,实时监控救援的进度、制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和指令。
现场指挥部负责响应应急指挥中心的救援指令和协调救援小组的救援工作,及时将救援中发现的详细情况和重大事件向指挥中心领导小组汇报。其它职能部门和各种现场救援小组以及社会救援机构通常作为联动单位和接驳单位参与应急响应,在指挥中心发出的指令下,按救援计划参与救援。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系统组织框架如图1。
图1 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系统组织框架
工作流模型就是将应急处置业务流程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是工作流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系统的核心部分。参考工作流元模型,工作流模型由业务模型、组织模型和数据模型3部分组成,其中业务模型是对系统业务执行流程的描述;组织模型是表示用户的组织机构和角色分配情况,数据模型是系统在执行过程中流转的信息数据,主要包括与工作流相关的流程数据、系统和运行环境数据,3个模型之间形式上独立,运行中存在依赖关系。
业务模型是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业务流程的认真分析和总结,在研发轨道交通应急处置系统之前,详细调研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抽象和提炼出具体救援业务过程的计算机化定义,运用流程化的建模工具,融入工作流思想和工作流术语来描述出应急处置业务过程。突发事件处置业务过程的环节比较多,过程设计的节点也比较多,可以说是多组织、多层次的相互交织和联系,从应急启动到预案制定、应急救援、事件响应升级等直至事件结束,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环节的连续链条。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业务流程的不同阶段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急处置过程主线可由接警触警、事件发布、预测预警、事件研判、救援调度、现场跟踪、信息反馈、事件结束等多个阶段组成,应急处置业务流程如图2。
应急处置系统内部流程由值班员进行突发事件接警、确认,值班主任确认事件响应级别,应急启动;应急启动后按照相应的事件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流程。通知应急领导小组到位,开通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和接通现场视频,开通网络通讯呼叫中心。收集现场地理信息、救援物资储备、事件相应的处置预案等信息,进行事故研判。根据现场周边应急资源可调配情况,制定救援物资的调配策略。组织相关应急救援队伍进入事故现场。生成救援方案,指挥中心下达具体救援指令。组织开展人员疏散、伤员救助、现场警戒、车辆调度等相关工作。救援各专业专家分析现场情况,提供救援决策建议和支持。现场指挥部向指挥中心实时发送救援现状和事件续报。救援结束,恢复通车运营,执行应急结束操作,进入事件评估。
图2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业务流程图
组织模型对工作流使用的组织机构内各实体及相互关系进行描述。组织模型主要包括部门、权限、角色、执行人员,不同的活动需要具有不同权限和角色的人员操作,系统中的多个阶段共享的数据和信息也是层级化的,不同层级的人员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系统的组织模型采用层次化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实用性和灵活性。一个组织模型可以服务于多个工作流,全局角色的引入,使角色也实现了跨工作流的应用。
由于轨道交通应急处置过程环节模块较多,涉及到多种专业和工种,每个业务模块之间不是独立运行,各业务模块之间需要传递大量的数据信息,随着工作流应用程序的推进,决策的不断变化,会产生和修改一些流程数据,这些数据称为工作流核心业务数据,记录了救援的过程和信息,工作流引擎推动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流转。工作流在各业务模块间自动化的传递这些数据,但不直接对这些数据进行访问。
数据模型是对工作流数据的计算机形式的描述。工作流中的节点判断以及流转执行中的各种信息就是基于这些数据。如在值班员接警过程中判断事故详情和伤亡情况,是否需要启动应急救援流程,启动一般级别还是重大级别的救援流程。方案生成过程中,根据事件的详情,搜索相关的预案以及由该事件可能引发的事件预案。数据模型设计的形式有xml存储方式,文件目录存储方式、关系数据库存储方式。
基于工作流的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预警与应急平台建设项目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效果良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作流的实现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如何更好的建立一种工作流业务模型,适应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处置流程,需要对具体业务和技术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1]范玉顺. 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罗海滨,范玉顺,吴澄.工作流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2000,11(7):899-907.
[3]申利民,王 磊,牛晓云,等. 智能柔性工作流建模方法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2):59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