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万历《青浦县志》残本及胶片流传考证

2012-05-08 09:39郝瑞平
图书馆学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刻本国家图书馆万历

王 荟 郝瑞平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 100081)

1 引言

同一版本的万历《青浦县志》(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刻本)的两个残本,于不同时间入藏国家图书馆,原本可以合二为一,成为一部完整的志书。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先后入藏的两个残本只能分隔两岸,无法合璧归一。

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旧志(1949年以前纂修的地方志称为旧志)胶片中,有两个明代万历年间纂修的《青浦县志》残本的拷贝,分别是卷一至卷四和卷五至卷八。原本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笔者发现这两个拷贝并非出自同一部书,而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复本。追寻这两个万历《青浦县志》残本的收藏及流传轨迹,发现其入藏与传承的历史轨迹各不相同。从文献内容的角度来看,借助缩微及数字化技术,分藏于两地的万历《青浦县志》残本可以合为一部完整的志书,为学者阅读研究提供方便。从文献编目的角度来看,尽管这两个残本传承有序,脉络可循,但为了揭示和保存每本古籍在传承过程中的历史信息,这两个万历《青浦县志》残本的缩微胶片必须分别著录。

2 《青浦县志》源流

青浦县位处上海市西部,西与江苏省吴江县比邻,北与浙江省嘉定县相接,东与上海县接壤,南与松江县搭界。土地面积669.77平方公里,占上海市总面积约1/10(以上皆用旧称,1999年撤县建区,青浦、嘉定、松江改称区,上海县改为闵行区)。

“青浦”因“青龙江”、“浦家江”流经其北部而得名。青龙、浦家二江均为古代河流,如今早已淤没。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建县并取二江之名定为“青浦”。当时是析华亭县西北二乡、上海县西三乡立青浦县,设县治于青龙镇。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废,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明清两代青浦县皆属松江府。

《青浦县志》现存5个版本:其一,万历志八卷,明卓钿修,王圻纂,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刻本;其二,康熙志十卷,魏球修,诸嗣郢纂,康熙八年(1669年)刻本;其三,乾隆志四十卷,孙凤鸣修,王昶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本;其四,光绪志三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汪祖绶等修,熊其英等纂,光绪五年(1879年)尊经阁刻本;其五,民国续志二十四卷首末各一卷,于定等修,金咏榴等纂,民国二十三年刻本。此志是接光绪志而作的断代体志书,系据民国六年县知事张仁静修,钱崇威纂之未完稿续纂而成。以上5种《青浦县志》中,万历卓钿所修志最古,其历史价值也最高。

3 万历《青浦县志》述略

明代是地方志发展史上的一段高潮期,“郡县莫不有志”。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使“功业永垂”,诏令全国各地编纂地方志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对纂修地方志更为重视。永乐十年(1412年)颁布了《修志凡例》十六则,具体规定志书的体例与内容。历经150余年的发展与成熟,到万历时期,全国各地的志书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度。现存最早的《青浦县志》即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万历《青浦县志》8卷,明卓钿修,王圻纂;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年)刻本;9行20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该志修于青浦县建县后50余年,为该县的第一部志书。

卓钿(?~1598)号荣麓,福建沙县人。万历十年经元(明清时期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四名称经元),二十三年(1595年)知青浦县,二十六年(1598年)卒于官。

王圻(1530~1615)字符翰,号洪洲,祖籍江桥(时属青浦)。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清江知县;调万安,擢御史。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时任知县卓钿延请王圻主纂《青浦县志》,二十五年(1597年)成稿,翌年刻竣。时卓钿离任,华亭教谕李官署青浦知县,重做校刊,正式问世。全书原装4册,8卷32目,约12万字,为青浦县第一部县志。但该书命运多舛,到康熙修志时已是“枣梨沦弃,而断编残简几难成志”。

该志凡例云:“县故无志,卓邑侯钿始请为志,其目录次序悉本大明一统志例。而田赋、坊巷、桥梁诸欵则仿华(亭)、上(海)二志增入,盖本县境皆割自两邑故耳。至于评骘诠次一听裁于邑侯,不敢以己见淆公是也。”虽然凡例后并未署名,但这段话说明作为总纂的王圻在确定该志结构与内容时,都要经过卓知县斧正认可。

4 国家图书馆藏两个万历《青浦县志》残本

通过查阅各种公藏单位的地方志目录,发现目前存世的万历《青浦县志》共有3部,分别存放于3处。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一部全本,4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半部,存卷一至四,两册。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半部,存卷五至八,两册。

对于现存万历《青浦县志》的保存及流传情况存在一些误解。1990年出版的新编《青浦县志》中“历代修志纪略”一节,涉及万历《青浦县志》的流传。其中记载:“解放后北京图书馆收购到残本四卷,为国内孤本方志,另四卷流落日本。后经双方磋商,各摄胶卷互换,得成全卷。本县博物馆有复制本。”[1]此说法纯属误传。日本存的是全本,不存在互换的理由。有必要合二为一的只能是分藏于海峡两岸的两个半部残本,即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残本卷一至卷四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残本卷五至卷八。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残本原藏于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抗日战争时期运往美国,后辗转运至台湾。

抗日战争时期,为使珍贵文献免受战乱之祸,1934年北平图书馆从甲乙两库中精选古籍珍本6万余册,计有甲库180箱,乙库120箱,连同敦煌经卷、明清舆图、方志、金石拓片及其他重要馆藏,运往上海法租界仓库。随着抗战局势日益恶化,上海租界也非久留之地,时任北平图书馆馆长的袁同礼委派王重民、徐森玉到上海,从存沪善本中选取最善最精者,经当时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协助,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商定,将存沪善本2720种、3万余册分装102箱,于1941年秋分为3批,以美国会图书馆在华购买新书的名义,秘密通过已被日军封锁的上海海关,交商船运送到美国寄存。这部万历《青浦县志》残本(卷五至卷八)也随之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寄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这批国之珍宝,一直有中国北平图书馆派员看护负责。但之后这102箱古籍并没有运回大陆,而是由美国军舰护送,于1965年11月7日运到台湾,万历《青浦县志》卷五至卷八也随之到了台湾,被存放在台湾图书馆。

194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征得中方同意,将这批善本全部拍成缩微胶片,并将3套拷贝分送国立中央图书馆(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图书馆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现在收藏在国家图书馆的DJ0519号胶片,就是由万历《青浦县志》残本拍成的缩微胶片。

笔者在整理这两个残本的胶片时,以为它们是同一部书的拷贝,原书因历史原因而分开。在对这两个缩微胶片进行编目时,出于职业的习惯想把它们合二为一来统一编目,但是通过查阅文献入藏的历史记录,参照不同时期编纂的方志目录,发现这两个残本的拷贝并非出自同一部书,而是来自该志书的两个不同复本。为了揭示和保存每本古籍在传承过程中的历史信息,这两个万历《青浦县志》残本的缩微胶片必须分别著录,无法合二为一。

5 书目中溯源,胶片里观书

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古籍编目组所保存的采访卡片中,我们找到了两张不同时间购入万历《青浦县志》的采访记录,清楚地记录了两个残本的来源。第一张采访卡片记录:青浦县志 存四卷二册 明万历刻本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二十九日从罟里瞿氏(铁琴铜剑楼)购入。第二张采访卡片记录:青浦县志 残卷 二册 明万历刻本1952年9月5日由实学书店购入。两张采访卡片记录的购入时间相差了20年,购入时均为残本,只是记录中没有说明残缺卷数,可以判断这两个残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万历《青浦县志》复本,而且在流传中,它们经历了不同的传承过程,被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历史附加信息。

仅从采访记录只能了解两个残本收藏的历史和入藏的时间不同,但由于文献采访卡片没有对卷次进行著录,所以无法判定这个残本分别来自何处。考察民国时期纂修的地方志目录,可以对这两个残本的卷次情况有所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筹建于1909年9月9日的京师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清末各地方政府呈缴学部的地方志书于1909年全部转交给了当时刚成立的京师图书馆。最早的馆藏地方志目录是1912年由缪荃孙先生编纂的《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该书目中没有万历《青浦县志》的记载,说明那时该志尚未入藏京师图书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谭新嘉先生编纂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其江苏部分记载:“青浦县志,残,存四卷,明王圻、李官纂修,万历刻本,存二册。并注:原八卷存卷五至卷八。”[2]该目录证明此时万历《青浦县志》的后半部残志(卷五至卷八)已经入藏国立北平图书馆,此半部即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9月29日从罟里瞿氏(铁琴铜剑楼)购入的残本志书。朱士嘉先生1935年编纂、1958年增订并由商务印书馆再版的《中国地方志综录》记载:“青浦县志8卷,王圻、李官纂修,万历刻本,北京图书馆藏,缺卷1-4。”该书目与谭新嘉先生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中有关万历志的记载一致,缺卷相同,显然指的是同一部万历志。但“综录”并没有说明当时(1958年)此书已经不在北京图书馆,而是早在1941年为避战祸,运往美国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了。

1985年3月由台湾汉学研究资料服务中心出版,王德毅主编的《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第7页01-112条记录:“万历青浦县志八卷,明卓钿、王圻撰,明万历刻本(存卷五至卷八)。”[4]并注明图书馆存原书,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存微(胶)片。该书目的指向与谭新嘉先生和朱士嘉先生方志目录中所记录的为同一部书,只是藏书地点发生了变化。通过在互联网上查询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主页,在其书目检索系统[5]中检索万历《青浦县志》,得到该本书目信息,表明万历青浦县志曾经藏于该馆善本书室,书号为210.203319。该书目记录的提要项记载:“本馆前代管北平图书馆藏书,已移置故宫博物院。”

台湾地区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台湾图书馆开始将馆藏善本制成机读目录,1990年编制成“台湾地区善本古籍联合目录”(数据量116034笔),向读者提供书名、作者、出版地、出版者、版本项以及主题检索服务。[6]据此我们可以判断王德毅《公藏目录》在前,台湾汉学研究中心OPAC上提供的书目数据信息在后,万历青浦县志后半部残本(卷五至卷八)的传承轨迹是:国立北平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台湾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么民国二十一年购入的瞿氏万历志卷五至卷八为什么没有收录到1985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和1987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中呢?笔者分析认为:虽然存放在台湾的这批善本书权属国家图书馆,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编目人员考虑到原书不在大陆,海峡两岸的交流不太畅通,这给这批图书的著录、编目带来困难,因此只好暂付阙如。这样就容易理解上述两种书目只收入第2张卡片所记录的1952年采进的万历残志,并著录:“存卷一至四。”[7-8]

联合目录同时注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藏有万历志的胶片。查1979年10月上海图书馆编印的《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该书目第16页右侧记录:“青浦县志8卷,胶卷复制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胶177存卷一至卷四,胶5923存卷五至卷八。”[9]这两部青浦县志的胶片是分别据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所藏万历志母片拷贝的。

由以上材料分析可知,1952年9月5日由实学书店购入的万历《青浦县志》残本,即是卷一至卷四本,国家图书馆所藏DJ1137号胶片即是据此本拍摄,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库,善本书号04830。该书多处残缺且虫蛀严重,已经托裱修补。卷前缺主纂王圻序两叶,并缺另一纂修人,青浦县儒学教谕陈文龙序。卷之一二内容完整;卷之三前有缺叶,卷端已佚,16叶之前书口叶码已损;卷之四官师建设残损严重,内容仅存至第5叶,而与日本所藏青浦县志全本影印本内容比较,该卷最末应为三十四叶;第五叶B面钤“北京图书馆藏”章。其他各处天头地脚多有残损,卷之三四的残损程度高于卷之一二。

通过将藏于日本的万历志影印本与原书藏于台湾的万历志胶片(卷五至卷八)和藏于国家图书馆的万历志(卷一至卷四)原书进行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本为全秩,书品保存最好;台湾藏本次之,书品尚可但仅存卷五至卷八;国家图书馆藏本又次之,存卷一至卷四,且损之严重,但国图藏本可以补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本之缺叶,例如卷一第22叶、卷二缺第22叶、卷三第7叶和24叶、卷四第10叶以及凡例中所缺的第2叶B、第3叶A,都可以在国图所存卷一至四里面得以补充。

万历《青浦县志》残本卷五至卷八,在当年“古物南迁”行动中和其他许多珍贵的文献一起,南迁上海,辗转美国,最后到台湾省,由于历史和人为的阻隔,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6 结语

尽管由于历史原因,原本可以合璧归一的两个万历《青浦县志》残本至今仍分藏于海峡两岸,但在信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借助缩微和数字化技术可以让残本内容相合,让被海峡阻隔在两处的两个半部万历《青浦县志》重逢团圆,为读者提供完整、系统的地方志内容信息,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的作用。

[1] 冯学文.青浦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谭新嘉.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M].民国22年5月(1933年5月).

[3]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 王德毅.中华民国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M].台湾汉学研究资料服务中心,1985.

[5]http://aleweb.ncl.edu.tw/F/K6XCFSMP28MLJ31BXCKV1R 5HD67ACUR2PELK2FVTKUKXA5LLXF-03368?func=full-set-set&set_number=018664&set_entry=000006&format=999.

[6] 毛建军.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8(5).

[7] 中科院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9] 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M].1979.

猜你喜欢
刻本国家图书馆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点图书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考论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