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方雪花
产褥期开展盆底健康教育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
王 芳 方雪花
目的探讨在产褥期尽早开始盆底健康教育和指导盆底肌训练对产后42d盆底肌力、盆腔脏器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足月分娩的单活胎初产妇100例,分为训练组、对照组,于产后24h开始盆底健康教育和指导盆底肌训练,对照组只进行一般产褥期宣教,在产后42d测评盆底肌力和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压迫实验阳性发生率。结果训练组初产妇产后42d的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产后42d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产后42d压迫实验阳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褥期开展盆底健康教育及指导盆底肌肉锻炼,可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提高初产妇盆底肌力,降低产后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盆底肌肉训练;盆底肌力;盆腔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而造成盆腔脏器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包括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尿、粪失禁,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PFD有“社交癌”之称[1]。中国 45%的已婚已育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PFD,诱发因素包括妊娠、分娩损伤、长期腹压增加、肥胖、药物等,其中妊娠和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本研究通过产褥期尽早开展盆底健康教育与肌肉锻炼,观察并总结出盆底肌肉训练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1年9月~2012年3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产妇 100例,分为训练组 50例,对照组50例。100例入选产妇必备条件包括年龄21~35岁;孕龄在37~42周;单活胎且既往无孕产史;正常顺产;胎儿体重3~4kg,且无产科合并症,无泌尿生殖道疾患,入选资料统计两组平均孕周、平均年龄、平均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分娩前体重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训练组在征得初产妇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后,由护士于产后24h开始进行盆底健康教育。对照组只进行产科常规健康指导,两组分别在产后42d评估盆底肌力和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压迫实验阳性发生率。
1.2.1盆底肌肉训练方法护士指导产妇不收缩下腹、腹部、臀部肌肉的情况下,有规律地收缩提肛肌及耻骨尾骨肌,让患者使用阴道周围肌和肛门括约肌做“吸入”动作[2],每次收紧不少于3s后放松,在进行3~4次快速收缩,接着放松5~6s,连续做10~15min,每日上、下午各训练1次或每日做150~200下。
1.2.2盆底肌力测定由同位盆底康复师负责,使用同台盆底康复治疗仪的压力筛查流程进行筛查,具体流程如下:打开盆底康复治疗仪后→进入患者档案,选择泌尿评估→点击新检查形式→点击盆底肌肉评估→压力评估→进入检查界面→将治疗探头放入阴道内,打气→调节最小值20~50CmH20→叫患者收缩阴道三次→进入筛查界面
1.2.3盆腔脏器脱垂指任何有生殖道膨出表现的生殖道支持组织缺陷。按照国际统一的POP-Q分度法进行分度。
1.2.4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先嘱产妇仰卧,双腿屈曲外展位,测试者用手压腹壁,如有尿液流出,测试者且无排尿感,压力停止后尿液停止为阳性。阳性产妇继续第2项检查,测试者用手指压住阴道前壁的尿道两侧,另一手压腹壁,如果没有尿液流出即可诊断[3]。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产后42d时的盆底肌力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42d时盆底肌力比较[n(%)]
2.2产后42d时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产后42d时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比较[n(%)]
2.3两组产后42d时压迫实验阳性发生率比较每组各50例,训练组压迫实验阳性发生人数为9例,发生率为 18.0%,对照组压迫实验阳性发生人数为17例,发生率为34.0%,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尿道、阴道和直肠贯穿其中,维持着女性性生活、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盆底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因素综合导致发生①妊娠:妊娠时孕妇的腰部需向前向下突出,重力轴线前移指向盆底肌肉,加上子宫重量的增加,盆底肌肉持续受压而逐渐松弛;②阴道分娩:阴道分娩过程直接损伤盆腔内筋膜和阴道壁,对盆底肌肉及神经也造成损伤;③年龄、绝经、雌激素:绝经妇女随着雌激素及受体含量下降引起盆底肌肉及筋膜萎缩变薄,导致盆底组织及子宫韧带张力下降;④腹腔压力增加:肥胖、长期便秘、负重等引起腹压长期在高压状态,使肛门括约肌、腹直肌紧张;⑤药物、盆底手术等医源性因素造成盆底肌肉、神经损伤。
盆底肌肉训练指有意识的对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加强控尿能力及盆底肌肉力量。该训练无副作用及并发症,可有效收缩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的肌肉,增加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改善盆底肌的血液循环,促进盆底肌张力的恢复,重点在于正确收缩盆底肌肉及持之以恒。本研究由专职护士在产后 24h开始向产妇进行宣教,讲解怀孕及生产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明确盆底肌肉锻炼的重要性,并开始指导产妇进行盆底肌肉训练,通过宣教及一对一指导,确保产妇对盆底肌肉训练的掌握。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年轻产妇能较准确地识别盆底肌肉群并做到有效地收缩,锻炼效果较佳,年龄偏大的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产妇顺应性较差,锻炼效果不够理想,在行锻炼时可另外再做一些辅助训练如:盆底治疗仪训练法、手指指示法。总结得出维持患者长期坚持盆底肌肉锻炼的经验:①保持定期联系:产妇出院后要经常通过电话对产妇进行随访,提高产妇盆底肌肉锻炼的依从性。②制定个人锻炼计划:产妇出院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科学安排日常锻炼的频率及时间,嘱咐定期到医院诊查,结合实际锻炼的效果不断调整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产褥期尽早指导产妇盆底肌肉训练和进行盆底健康教育,能减低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从而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京晨,唐芳,荣风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2,27(18):2882.
[2]阮巧,李萍.盆底肌训练对回肠代膀胱术后尿失禁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0,9(10):37.
[3]陈娟,毕冬华,杨颖.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2,27(17):2605.
江西省弋阳县清湖乡卫生院,江西上饶 33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