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宇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五马水库位于临汾市古县县城西南五马村东北约1km处,坝址所在河流属汾河一级支流——洪安涧河南支,俗称旧县河。
库区位于旧县河干流下游,库尾至上游贤腰村附近。河床两岸大部分基岩裸露,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冲沟较为发育。左岸地面高程659~789m,右岸地面高程 646~774m,两岸边坡自然坡角 30°~55°,并发育数条北东走向的冲沟,但延伸较短。河流呈“S”型,总体流向由NE转向SE,河底高程634~690m,河流纵坡约1‰,为基岩河谷,局部有少量卵石混合土及土层,属侵蚀构造为主的低山区。
库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有风化和塌滑体。风化主要发育于基岩表层,其岩性不同,风化程度及深度也不同。一般砂岩岩性坚硬,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厚度较大;泥岩岩性软弱,层内节理裂隙发育较弱,风化厚度相对较小。总体分析,库区岩体强风化带厚度为5~10m。库区两岸岸坡总体较为稳定,局部受卸荷、风化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可见塌滑现象,但其规模和范围较小,属小型塌滑,对水库影响不大。勘察发现,库区右岸有3处塌滑体,坍塌体积约25.5万m3,塌滑体 V1位于贤腰村西约0.5km处,塌滑体滑动方向S30°W,河谷处为陡崖,塌滑体长170m、宽90m,厚5~10m,塌滑体积约15.3万m3,其前缘高程740m。塌滑体V2位于贤腰村西约1.5km处,塌滑体滑动方向S12°W,河谷处岸坡较缓,塌滑体长130m、宽90~120m,厚2~5m,体积6.8万m3,其前缘高程690m。塌滑体V3位于大坝东约1.0km处,塌滑体滑动方向S71°W,河谷处较为平缓,塌滑体长 160m、宽 60~80m,厚 1~3m,体积3.4万m3,其前缘高程670m。
库区内以较陡的岩质岸坡为主,局部发育土质岸坡。岸坡稳定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两种。
库区土质岸坡分布于库区凸岸及库尾,岩性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低液限黏土,局部夹钙质结核。在库区右岸上游距大坝300m处发育一较大冲沟,沟内地表覆盖第四系中更新统低液限黏土及低液限粉土层。根据竖井资料,冲沟上部覆盖层厚3~5m,向库区方向覆盖层逐渐增厚,厚度8~10m,基岩面高程668~682.5m,比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82.5m时低0~14.5m,比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77.5m时低0~9.5m。本次勘察取岸坡土层原状样进行室内试验,根据其物理力学试验指标可知,土层抗冲刷能力较差,存在坍岸问题。
当水库处于正常蓄水位,土质边坡在库水的长期冲刷和淘蚀下,该处土体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坍岸。
2.1.1 坍岸宽度预测
由库区坍岸地质剖面图可知,基岩面坡角小于水下稳定坡角,根据坍岸剖面实际形态,最终坍岸宽度采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St——经修正后的坍岸带最终宽度,m;
N——与土的颗粒大小有关的系数;
A——库水位变化幅度,m,其值为正常蓄水位与死水位差值;
hp——波浪冲刷深度,m;
hB——波浪爬高,m;
H——正常蓄水位以上岸坡高度,m;
α——浅滩冲刷后水下稳定坡角,°;
β——岸坡水上稳定坡角,°;
γ——原始岸坡坡角,°。
计算参数取值及计算结果见表1。当正常蓄水位为682.5m时,库区最终坍岸宽度为62.6m;当正常蓄水位为677.5m时,库区最终坍岸宽度为17.4m。
表1 参数取值及预测坍岸宽度计算结果表
2.1.2 坍岸方量估算
根据工程地质平、剖面图,估算该段库区的坍岸方量,见表2。
当正常蓄水位为682.5m时,最终坍岸总方量为1.24万m3,其中水上坍岸方量0.38万m3,水下坍岸方量0.86万m3。当正常蓄水位为677.5m时,最终坍岸总方量为0.18万m3,其中水上坍岸方量0.12万m3,水下坍岸方量0.06万m3。
表2 库区坍岸方量估算结果表
库区该段土质岸坡坍岸影响范围内无村庄和工矿企业,主要是由坍岸造成的固体物质使水库部分地段淤积而侵占库容。
库区河流为山区峡谷型河流,总体流向N60°W。库区大部分地段基岩裸露,岸坡较陡。出露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T1l)和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灰红色、灰紫红色中—薄层细粒长石砂岩及薄层状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互层。自然边坡坡度在10°~65°之间,为单斜岩层,地层产状为N20°~30°W/SW∠8°~15°。
库区左岸基岩岸坡自然岸坡在10°~60°之间,岸坡多倾向NE,与岩层倾向相反,为逆向岸坡,岩体总体较为稳定,未发现不稳定岩体存在。
库区右岸岸坡大部分为岩质岸坡,自然坡角在20°~65°之间,上缓下陡,接近河面部位多呈直立状,陡立面高5~20m。岸坡坡向SW,与岩层倾向大致相同,为顺向岸坡,坡角大于倾角。局部地段节理裂隙发育,由裂隙与岩层组合将局部岩体切割成块状,在水库正常蓄水运行后,可能产生局部边坡失稳及小规模的塌滑,但不影响水库的正常运行。
库区发育三个小规模塌滑体均位于右岸,编号分别为 V1,V2,V3,塌滑体分布位置较高,仅 V3有少量滑塌体位于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V1,V2均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
三个塌滑体均沿坡面堆积,表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洪积(Q2pl)淡黄色低液限黏土,厚4~8m,下部为混合土碎石,厚 2~3m。水库蓄水后,V1,V2因前缘高程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故不受水库蓄水影响,仅V3因前缘有少量塌滑体位于水库正常蓄水位之下,蓄水后有可能因库水淘刷而产生部分坍塌,但规模较小,方量不大,不会对水库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
五马水库库区大部分地段基岩裸露,土层分布范围不大,距大坝300m处库区右岸处,有一土质岸坡,估算坍岸方量小,对水库影响小。基岩库岸大部分地段较为稳定,库区右岸发育三个小型塌滑体,仅V3前缘高程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其规模很小,对水库运行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