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由于处于生长和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极易引发他们各种心理冲突和压力体验。因此,他们更需要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支持。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可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可以预测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合实际提出相应对策。
1.1 对象 本研究以石河子市2所中学(实验中学、第五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共320人,问卷收回后,经过筛选,剔除无效被试,保留有效被试273人。有效率为85.31%。其中男生117人,女生156人。
1.2 研究工具
1.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由肖水源等人编制,问卷共有3个因子,即客观支持(OBS,指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主观支持(U SES,指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与支持利用度(U SES,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
1.2.2 症状自评量表 此表由Derogatis,L.R.编制,问卷共包含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因子分大于2表明有轻微的心理异常,因子分大于3表明有明显的心理问题。
1.3 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测试,均采用无记名方式。
1.4 数据处理 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1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见表1。
表1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n(%)]
由表1可知,有36.3%的中学生有各种轻微的不良反应。有4.8%的中学生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女生在心理健康各个因子得分大于2和大于3的人数多于男生。男女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大于2上的人数明显多于大于3的人数。其中得分大于2的男生人数集中在强迫、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女生集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男女生总的人数集中在强迫、敌对和人际敏感。而得分大于3的男生有问题人数集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女生则主要在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男女生有问题人数集中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
2.2 初中生社会支持性别差异检验 见表2。
表2 初中生社会支持性别差异检验
表2 初中生社会支持性别差异检验
注:*P<0.05,**P<0.01,***P<0.001,下同
?
由表2可知,女生在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上的均分都高于男生,但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维度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客观支持维度上男女生有显著差异,女生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男生。
2.3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见表3。
由表3可知,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各个因子相关,其中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以及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呈显著相关;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维度与心理健康的人际关系、抑郁和偏执因子呈显著相关,客观支持与躯体化、焦虑因子呈显著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健康除敌对外的其它各因子呈显著相关。此外,敌对因子与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的相关均未达到显著程度;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与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程度;抑郁、焦虑、偏执因子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程度。
3.1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表1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所调查的学生一半以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是有36.3%的中学生有各种轻微的不良反应。有4.8%的中学生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女生的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表明处于青春发展时期的女生,她们的叛逆表现比男生更突出,因此这些孩子更需要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和支持。在心理健康量表的10个因子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5个因子上,这一结果与刘恒等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男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得分都比较高,说明中学生希望摆脱对父母依赖,而与周边的朋友建立亲密的联系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同时也渴望得到来自朋友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在敌对因子上,男女生的得分也比较高,说明中学阶段的学生更易表现出攻击性,这可能与他们自我意识发展有关,生理上的突出变化,使得他们认为自己不再是任人摆布的孩子,所以会更多表现出叛逆的行为。女生在抑郁因子上的得分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性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因此决定了她们会比男生更多的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或者更容易受负面情绪的困扰。
3.2 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 通过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t检验发现,女生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男生,而在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以及社会支持总分方面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男性受传统价值观、社会传递的性别角色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更多地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向外界求助;相比男生,女生则更易于向外界寻求帮助。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这一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因为初三年级即将中考,未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可能对所得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3.3 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 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各个因子都相关,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心理健康除个别因子相关不显著外,与其它因子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不难看出,个体所受到支持的多少以及所使用支持的多少与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然而,程素萍通过研究证实,主观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不显著,而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可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客观实在的支持的多少,以及学生对这些支持的利用程度。笔者认为这一结果并不能否认主观支持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主观支持是个人感受支持的多少,它可能通过一些中介因素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王登峰等人的研究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表明了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比如,人际关系敏感与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当个体感受到来自周围朋友的支持和认可时,比物质方面的实际支持,更能影响个体内在的感受和想法。此外,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拥有较高社会支持的学生,更可能伴随着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目前也有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这一点。
[1]程素萍.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35-37
[2]赵健平,葛操.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3(2):132-134
[3]左占伟,石岩.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17(6):90-94
[4]刘玉新.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1):92-99
[5]胡胜利.中学生SCL-90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常模的比较[J].心理与行为科学,2004,2(2):461-464
[6]李伟,陶沙.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68-73
[7]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47-349,368-369
[8]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9]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