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莲芳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践、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调查显示当前初中生有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头脑,民主法制意识较强。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也存在很多问题,我就初中生不良道德情感特征,形成原因和转化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生不良品德的心理特征分析
1.在认识方面,表现在道德思维和道德观念方面。
从道德思维看,品德不良的初中生的智力比一般初中生要低,言语、实践操作等智商也明显不如一般初中生。从道德观念看,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模糊不清,甚至颠倒,对美与丑、光荣与耻辱的看法与正确要求截然不同,并形成一定的错误处世哲学,如哥们(姐们)义气和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
2.在情感特征方面,表现为缺乏正义感,没有明确的道德感。
品德不良的初中生,在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重感情、讲义气,极易感情用事,缺少正义感,对别人缺少起码的尊重与同情,情感变化多端,喜怒无常,极易冲动,难以自我控制。
3.在意志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明显的两极性。
品德不良的初中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表现为自卑和意志力薄弱;在错误的方向上,表现为自负和意志力畸形发展,即与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背道而驰,为狭隘的个人利益服务。
4.在动机特征方面,表现为利己主义动机占主导地位。
品德不良的初中生,有强烈的追求吃喝玩乐的动机和强烈的占有欲,而且在其实施第一次不良品德或犯罪的动机遇到阻力和障碍时,他们的动机往往会变化升级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初中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
1.家庭不良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溺爱孩子,经常还有四大护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孩会形成蛮横不讲理的心理,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结果使得动手能力极差,又不能吃苦,且心理素质也很差,经不起一些挫折。
2.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也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影响。诸如赌博(包括一些电子游戏机),它将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犯罪。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影视作品形形色色的不健康镜头,都将使不少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精神上受到污染,有些学生无心念书,有些学生过早成熟,有些甚至犯罪。
3.学校教育的失误。
中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较低,部分教师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的不当,导致或助长学生不良品行的发展。如重视文化知识教学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疏导;对学生缺乏感情;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等。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率仅为43%,这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改进和提高。
4.学生本身方面的原因。
中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进而导致道德判断偏颇,主要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思想上存在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把逞强闹事当做英雄行为;道德意志薄弱,抗拒不了不良因素的诱惑,不能用正确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对他人缺少起码的尊重和同情,甚至把自己的一时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等等。
三、初中生不良品德的转化过程
1.消除不良情绪,引起醒悟。
首先,教师要使他们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灵深处也有被社会“承认”、被集体“接纳”的需求,一旦教师给予真诚的帮助,如关爱备至,耐心说服教育,对其偶尔好的表现适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则有可能逐渐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互相信任的基础。其次,教师要适时引导,引发他们的归属需要,从而促使他们醒悟。如有些品德不良的学生触犯了法律被少管,甚至判刑,这时候用亲情感化,会引起他们深深的内疚和悔恨,从而产生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归属需要。
2.强化正反面教育,引导转变。
品德不良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醒悟,就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一定的转变。对此,教师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仅仅是开始,不良品德是长期形成的,若恶习很深,则往往会上进心弱,抗诱惑力差,还有侥幸心理。所以教师要强化正反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在旧有刺激条件下进行锻炼,并向他们提供正反范例,警钟长鸣,提高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增强他们的是非感。
3.抛弃歧视,鼓励自新。
品德不良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变,将逐渐步入自新阶段。此时,他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习生活中。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已有了很强的上进心,非常注意用实际行动洗刷自己过去的污点,以便重新获得做人的尊严,他们平时在学校也比其他学生积极,真可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中学生在基本道德观方面既表现出可喜的进步,又反映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初中生不良品德的教育转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要想真正有实效,学校、家庭、社会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DX(2011)GHB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