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 解明
[摘 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作的一篇文章,60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写下的这篇旷世之作,重温经典,备感意味深远。《为人民服务》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应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更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就是“为人民服务”。本文对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蕴涵的现代民生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社会民生;现代民生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0118-02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从人权的角度讲,民生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权必要手段;从人的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为人民服务是实现人民需要的重要保障;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为人民服务是党与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总体来说,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现代民生蕴义,要从如下三个方面领悟和理解。
1 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实质
(1)重新解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经毛泽东同志提出之后,一直活跃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但真正理解这五个字的人却不多。首先,我们要清楚:“为人民服务”这种思想是每一个国家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其次,要特别说明,这种思想不是僵死不动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再次,这种思想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求是不同的。在1944年9月的毛泽东来说,最好的“为人民服务”是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继而解放全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后期,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没有解放,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民没有获得自由,作为一个政党的领袖,使中国彻底解放,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自然就是他当时的“为人民服务”。所以,毛泽东在当时的演讲中曾经这样说:“ 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9100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在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的今天,作为一名普通的产业工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郭明义“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人生感悟、自觉意识予以内化。正因为如此,不论何时何地,他都能真心帮助他人,热心回报社会,诚心服务人民,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始终如一,这为一些急功近利的、一些只要政绩业绩而不顾群众感受的党员干部补上了很好的一课。可以说,“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是与时俱进、因人而宜的。
(2)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带有明显的阶级性。争取群众和教育群众是政党的重要阶级功能之一,群众的认同是政党生存的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政党,最终目标是解放全人类,所以它必须也必然依靠工人群众和一切劳动者,必须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都有了一定的论述,并对之丰富和发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革命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正是因为我党始终是为人民服务,以群众为基础,才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还主张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成为且必须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同样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提出,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必须 “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的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这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党要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因此,为人民服务,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对待群众的利益诉求,时刻提醒自己要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就是就踏踏实实地通过民生工作,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幸福感也同样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 社会民生要义
(1)坚持民生思想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标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通过对辨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着重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质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进而强调,无产阶级政党需要依靠且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相信人民群众眼光,紧密联系人民群众,领导人民群众夺取最后的胜利。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必须同人民群众建立血肉联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建设主动性,为现代化的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正确辨析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其他矛盾,确保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复杂环境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改革发展的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因此,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能力、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前提。
(2)现代民生的主要内容。我国当代的民生问题,大体内容可以总结为三个递进层次。
低层次的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此层次关注的民生问题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如涵盖社会最低经济保障、社会义务教育、社会医疗保障、社会救济、住房保障等项目,目的是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尊重,都能作为有尊严的人生活下去。
较高层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创造财富的机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培养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与自我创造能力。提出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生存下去的能力。这一层次论述的民生问题主要抓住了民众基本的生活来源问题,给人民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发展空间和前途,鼓励群众用“自食其力”的方法来使社会保障水平整体提高到一个档次。其内容具体表现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政策为导向鼓励自主创业,提供公益职业培训,杜绝行业歧视行为,保证公共信息透明等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
高层次是指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这一层次的民生问题主要关注人民群众的 “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民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升及各项现代制度的不断完善而需要深入考虑的民生问题,该领域的关注点应当是以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准为目的的。
3 民生:现代为人民服务蕴义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为百姓服务的意识,这是民生的前提。
(1)经济发展落实民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各级政府要明确重视民生、发展民生,落实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有效执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调控政策。发展经济、落实民生的目标是争取达到全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强化社会保障体系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国家层面的立法和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整,使社会成员的医疗、就业、收入等因素出现问题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2)政治服务体现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把握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容是关键问题。以公共服务体制为重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涉及中央、地方的公共服务分工体制、公共财政体制、事业机构改革乃至整个社会体制、政治体制的完善等各个方面。它不是单纯地在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也不是一般的政府职能调整,而是根据现代经济转型、社会转型而建立的以人文本的执政模式。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及其配套制度,是服务型政府建立的重点。服务型政府重在主动的去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举措,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长期快速增长是大有裨益的。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国家长期攻坚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民生服务落到了实处,会使改革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3)文化建设围绕民生。波兰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说:“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围绕民生问题加强文化建设,是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基本满足后,追求更高级的精神文化的表现。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让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感到愉悦,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人文环境保证;围绕民生问题加强文化建设,也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迫切需要。文化民生是既要注重“共建”又要注重“共享”。“共建”是解决文化民生的外部环境问题,“共享”解决文化民生的内在诉求问题。在文化民生共建共享过程中产生的内在要求,本身就是文化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科学的、合理的、人文化的制度切实执行,才能保证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
[作者简介]张志刚,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解明,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