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已成为多个专业的必选课,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结合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对《生产与运作管理》这门课程进行了适度的改革,并提出了未来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生产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41-02
《生产与运作管理》(以下简称《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因此,很多老师都感觉到这门课程很难教,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老师们共同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不同高校的老师结合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在最近几年的课程教学中,形成了一些新的想法,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拟在本文中进行适当的总结,以与其他同行共同探讨。
一、开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生产管理》是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平台课程之一,目前面向我校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每届约450名学生开设。我校早期主要是针对信息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生产管理》课程,随后扩展到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文科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学生的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适应各专业学生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其次,我国《生产管理》课程的教材建设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近三十年的补充和完善,教材的数量剧增,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内容体系。但是,每个学校特别是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适合于学生需求的内容体系。最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多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利用好新的教学手段,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的新课题。
二、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建设方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建立立体化的配套体系。目前我院已有5个专业开设《生产管理》课程,这些专业各有特色,学生的入学背景有文有理,因此需基于专业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背景进行差异化教学。其课程内容在教学的侧重点和课时方面已有差异性的体现。例如,对于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通过对生产的基本概念、需求预测、生产与营销的关系、MRP/ERP等知识的讲解,使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对企业的运作有总体的把握;物流工程的专业则侧重于厂址的选择和内部布置决策,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原理、作业排序、MRP/ERP、准时生产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信息系统专业应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生产的基本流程及每个模块的运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课时方面,信管专业为48学时,要求较高,其他的则为32学时。为了使《生产管理》课程的体系构建更加完备,还建立了配套的立体化教材。目前已针对专业,形成了课堂上使用的教材、课件,实践环节中需要的生产管理软件,生产管理软件综合实验指导书,期末测试的试题库。这套教材力求做到知识完备、结构系统,未来还需进一步充实课程体系,如开展网络教学等。
2.突出以应用性人才为导向的内容体系。从2007年开始,我校明确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学的技术和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社会实践中的一种人才类型。结合学校的定位目标,我院于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突出体现应用型专业的基本特色,教学计划方面,进一步压缩了理论课时,大部分专业都从原有的48课时压缩为32课时,实验课时则从课程中脱离出来,专门开设了生产管理综合实验,课时为1月(32学时)。教学大纲方面,根据课时的压缩,对内容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但在内容体系上依然充分考虑了内容的全面性和次重点的分配,并充分注意了前后衔接课程内容的协调性。在教学日历的编制上,将课堂教学和自学有机地联系起来,除了传统的巩固练习之外,又增加了一些课外设计。如针对市场营销、国贸和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关于选址和设施布置方面的课程设计,针对信管专业,可根据库存理论、ERP理论进行适度的系统分析和设计。
3.加强实验建设。从2005年开始,学院增加了实验室的资金投入,不仅增加了硬件的数量,而且购买了生产管理操作软件,并将培养计划从过去的课程设计调整为课程实验。通过软件操作和企业的生产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模拟企业的运作过程,掌握生产计划的制订方法,以及按生产计划组织生产过程的一般流程,了解物料清单和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真正地熟悉生产中各个流程之间的关联,掌握现代生产管理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院生产管理软件综合实验课程可同时容纳75个人开展实验操作,操作人数累计1000人次以上。实践证明,课程实验的开展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具有较好的互动作用,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提倡以幻灯片的形式为主,传统的黑板板书为辅。采取播放幻灯片的方式,不仅可以把很多关键的图表展示出来,节约绘图、列表的时间,提高教学时间的利用率,还可利用照片、PPT上的模拟图示来展示企业内部的设施布置、生产线布置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理解效率和效果。但是,仅仅采用幻灯片的形式会导致速度太快,内容偏多,不利于学生记笔记,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易集中。因此,应结合每部分的课程内容,适当调整PPT和传统板书的比例。
2.灌输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对于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的编制这类逻辑推理极强的内容,主要通过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进行,再通过适当地练习进行巩固。而像企业战略与运作策略、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这类知识点,则可通过讨论方式来组织,鼓励自主学习。课程讲授部分所占比例较小,主要任务完全交给学生,从选题、收集资料到分析整理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具体做法为:根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一般3人为一组),提前三周通知学生收集资料,并整理成PPT形式。每组派组长上台讲解,其他组员可适当补充,全班的同学可就相关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则根据讨论内容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分析和启发。经过实践,相对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丰富了课程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讲授与教学录像相配合。《生产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教学录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记忆。比如在介绍流程式生产和加工装配式的生产概念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很难理解,但是利用教学录像就非常清晰。另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和国贸专业的学生,没有参加过金工实习,也没有在工厂实习和实践的经验,对机床、生产线等一无所知,通过播放教学录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生产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流程式生产、加工装配式生产、机床等相关概念的理解。
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对《生产管理》这门课程的改革成果进行了适度的总结,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程建设应用性、差异性的特色正在逐渐形成,课程在教学与讨论互动、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如如何将学校校外实习的环节与课程内容衔接起来,如何建立网络课程并应用网络答疑等。
参考文献:
[1]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8):124-127.
[2]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3]刘婷婷,汪惠芬,李东波.本科层次生产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3):136-137.
作者简介:陈帆(1979-),女,讲师,浙江科技学院经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