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 王亚
成为专家教师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专家教师的特征是拥有专家知能。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徐碧美教授通过对四名ESL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跟踪研究与分析,发现专家知能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前一阶段形成的知识与能力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拒绝陷入定式,不断为自己设立新目标,不断寻求超载“常规”的新挑战,专家知能才得以形成与发展,而反思是专家知能的核心。专家常常“对行动反思”以及“在行动中反思”。前者发生在行为之后,专家们回头思考他们的行为或经历时,这种思考为自己未来的行动作准备。后者在行动之时就发生了,尤其是当他们遇到了出乎预料的困难或者特殊情况时,他们可能会找到一个问题或现象的新看法,从而产生新见解。
鉴于此,自我反思成为我校教师锤炼师能、追求专家知能的重要途径。学校有句流行语:“今天你反思了吗?”反思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这既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又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不再简单重复以往的教学行为,而能在“能力极限的边缘”工作,能质疑看似常规的行为,把它当一个问题来解决,并不断将精力投入到更大的挑战中,从而获得最大的成长机会。
根据自我反思的阶段,我们提出了“一课三思”进取型反思策略,即实施课程前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课程实施后的反思。
一、实施课程前的反思
实施课程前的反思,即预设性的反思、前瞻性的反思。通过反思,教师能对课堂教学行为更有针对性、实施性。
为了促进这种前瞻性的反思,暑假期间,我校聘请专家为教师进行了教材分析的专题培训。培训后,骨干教师结合专家授课与教学实践,对教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材分析作了进一步的研讨。通过研讨,教师们一致认为,有效的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预设必须建立在“四重研读”的基础上,即:1.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2.对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的准确解读;3.对教材的深度研读;4.对学生、教者自身资源、现有教学条件的审视与研读。
培训结束后,学校教科室布置了教材分析的任务,教师们通过“四研读”,能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在全局中深究重点、难点,在深度解读中确定教学策略,在深入浅出中设计教学环节。
如语文教师Z老师通过对文本的“四重研读”, 将苏教版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一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确立为:紧扣文本的语言文字,反复品读、感受,感悟谭老师对“爱与责任”的诠释,使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得到共生。
如何有效采用策略,突破这一重难点,达成目标预设呢?Z老师反复、深入地钻研文本,抓住了三处与文题相照应的句子,反复地朗读,反复地品味,读出了三个句子其实就是三个特写,呈现出递进态势,即护生的姿势——牺牲的姿势——永生的姿势。作者以这样的线索串联全篇,意在将一个静态的人名立体化,从而彰显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和师德风尚,表达“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主题。静态的文本被轻轻地唤醒了,那如何引着学生对话文本,领会作者的心意呢?Z老师运用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招——以文字为抓手,“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设计教学环节时,先让学生找出三个描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谈论自己的体会。接着,着重品味第一句中的“撑”,演一演,品一品,感悟万分危急之中,谭老师置生死于度外,全力以赴挽救学生的英雄气概;抓住第二句中的“趴”,想象从“撑”到“趴”这一过程中发生的险情,补述谭老师所救学生的深情回忆,凸显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引导学生设想生命尽头谭老师对家人的心语,在平凡人的朴素情结中感悟这种选择的无私与伟大;第三句中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形象并非实写,而是“屹立”于人们心中的最后的姿势,这一瞬间已成为定格,铭记在人们心间,成为永恒。这样,抓住三句话中的核心字眼,反复追问,深入推敲,文本的主旨便浮上水面,作者的内心便现于眼前。通过“四重研读”,静态的文字立体起来,为此,就有了如下的设计思路。
在整体设计上,依循“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逐步深入理解全文主旨,使得整堂课的进程如同行云流水,起承转合之间富有律动之美。
在各环节设计上以“学生的情感流向”为主线,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首先,在预习环节上树立大语文观,师生共同博览精彩,使学生能在初读时就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谭千秋,并入情入境。
其次,在导入设计上,充分利用多媒体音效激情引趣,奠定整堂课的基调,具有先声夺人之效。再通过一个扪心自问,激起学生对生死的深层思考,与谭千秋的行动形成强烈落差,使得学生真正动情。
第三,在主题设计中,从文题入手,通过研读文中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及课外扩充的资料,充分挖掘三个动词“撑—趴—屹立(补充)”的深刻内涵,并层层推进,深入体验灾难的残酷,走近谭千秋师生的内心世界和谭千秋崇高的精神境界。在此过程中用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想象补白”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
第四,结尾设计独具匠心。老师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以一首深情的小诗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体现出师生的平等对话,又为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作出绝好示范并给予学生人生启迪。
全面而深入的研读,使教者对教学资源了然于胸,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前预测、分析和反思,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设计教学预案。通过一轮教材分析培训与实践,教师既习得了课程实施的方法,又初尝前瞻性反思的滋味,体会打破常规思维的挑战与乐趣。教师长时间的课前反思,可以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从而使教学充满魅力。
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即监控性和即时性的反思,也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
课堂是现在进行时,充满不确定因素,常常会有小插曲、变奏调,预设时常遭遇突变,精彩时常逢尴尬,教者教学过程中,头脑中也会闪现新的火花,或出现一些意外。预设面临挑战,抓住机会便可生成精彩,措手不及便会留下遗憾。这时,教师的即时性反思,可以处理和思考即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高质、高效、顺利进行。即时性反思的培养,需要教师平时多学习、多观摩、多交流、多深思、多总结,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反思的习惯。
为了培养教师的即时性反思能力,学校开展广泛的研究。
课例研究课堂观察活动。教科室精心挑选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典型课例进行深入剖析和反思。推行“照镜子”(录像——观察——纠偏)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模式。让教师如照镜子般地直接观察自己或同伴的课堂,发现成功和不足,纠正教学行为上的偏差,通过一阶段后的再录像再观察再评价,最终展现理想的课堂。
通过系列培训,教师的教学调控和教学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上,时常可以看到,学生的错误成为宝贵的教学生长点,学生的精彩发言成为点燃师生激情的智慧之火,偶发事件成为无痕的教学资源。即时性反思的流行,定将给课堂带来全新的活力,让教师丰盈课堂机智,走近专家知能。
三、课程实施后的反思
课程实施后的反思,指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并有效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批判地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超越性变异和衰减性变异,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了提升教师课后反思的能力,学校对教师进行了《教后记——给课堂一个深情的回眸》的专题培训,启发教师可从三个角度,对自己的教学及时追溯和深情回眸。其一,回眸课堂,品味精彩。如教师的成功预设,教学的闪亮生成,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学生的智慧火花。其二,回首课堂,反思败笔。可以剖析失误,及时矫正;可以走近学生,把握学情;可以请教同事,切磋学习。其三,回顾课堂,二度构建。每教完一课后,静心默思,写一写下次再教时如何做,这样,课堂教学艺术就会走向炉火纯青。培训开启了老师们的思路,教后记成为大家课后反思的本真记录。
一堂课后,每一位教师都能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静静地审视、梳理和挖掘,由小见大,细微处见精神,教学也因此多了一份“心计”,多了一份“灵动”,多了一份“真知”,多了一份“经营”。这样的反思,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反思水平,长此以往,可以促使教师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一课三思”,让教师远离平庸,挑战极限,在能力的边缘更新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新知,尝试教学新法,通过系统地修正常备的教学策略去迎接挑战,在获得强大的职业满足感的同时,逐步由新手型教师过渡到经验型教师,继而成长为专家教师。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