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巧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人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我认为反之也合乎学习语言的规律。要写文章,最起码要懂得如何构词造句。词、句、段、文环环相扣,是写好作文的四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我一直教低年段语文,也特别注重激发孩子的写话兴趣,引导他们从写句子开始,扎扎实实地打好写作基础。但是,在批改学生写的句子中,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错误——词不达意,表达不恰当
低年级学生在写句子的时候,总是出现语序颠倒、运用错误或者表达不够恰当的现象,比如,“我的缘故是没有认真听讲”;“今天晚上城里到处万籁俱寂”。
2.干巴——有骨无肉,表达不具体
学生写句子时,表达内容单一枯燥是最常见最普遍的毛病。很多孩子要么怕出差错,要么只图简单,只要所写的句子中能够用上要求写的词,就满足了,所以,很多学生写的句子都干巴巴的没有文采,如鸡肋般食之无味。
3.因袭——人云亦云,内容不丰富
引导学生在写句子的时候,教师常常会让他们仿造文中的例句,这本是一个好方法,但长此以往,也会养成一些孩子的惰性。他们在写句的时候,就习惯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或者在此基础上稍稍作些改动。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我分析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1.缺乏理解,穷于表达
学生对所要求写的词语不甚理解,对于词语所运用的语言环境不太明白,因此就谈不上运用,当然就不能很好地表达。
2.缺乏创意,机械模仿
很多学生对自己写的句子要求不高,没有想过要写得与众不同,所以没有积极地去思考,去延伸,去迁移,因此常常局限于文本,停留在文本中的范句上,进行机械的模仿,句子的内容自然单调,题材自然狭隘。
3.缺乏兴趣,任务观点
部分学生对写句子本就提不起兴趣,加上老师批改时也以“对”为标准,而不以“美”为标准,导致学生缺少质量观念,只要完成就行,只要做对就成,这也是造成学生的句子枯燥乏味、内容空洞的一个原因。
二、干预策略及做法
针对以上原因,我觉得必须找到一条既能激发学生写句子的兴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写句能力的途径,为此,我加强了理解词语方面的教学,改变了写句子的多种形式,还引入了竞争机制,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其中,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说“下水句”。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为此,刘先生呼吁教师写好“下水作文”,看似要求高了一些,实则是一种科学的建议,是一个起码的要求。而我所谓的“下水句”,就是从“下水作文”这个词中套用过来的,即让学生用某些词来说写句子,老师自己也要说,也要写。坚持说“下水句”,让我和我的学生尝到了一起合作、一起进步的甜头。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达成正确造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说下水句时,我总是努力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案例1】用“希望”造句
记得那天去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都走向自己的座位,嘴巴里却依然说着什么,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我扫视了一下,发现王玉婷已经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眼睛专注地看着我了。我灵机一动,说:“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王玉婷同学那样快速坐端正,并静静地等老师上课。”孩子们一听,立刻静下来,坐好了。我微笑着,说:“我希望你们大家都能喜欢我的语文课。”孩子们看着我,坐得更端正了。我继续说:“我希望上课时,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我希望大家都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这时,孩子们的精神已是高度集中了,我说:“以上是我对你们的希望,那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希望呢?请大家说说。”孩子们可高兴了,纷纷发表意见:“我希望蔡老师的课上得有意思,让我们喜欢!”“蔡老师,我希望你永远年轻漂亮!”“我希望蔡老师脸上永远保持微笑!”……我说:“同学们说得真好,我心里很感动,我会永远记着你们对我的希望的。你们除了可以对老师有希望外,对同学,对爸爸妈妈、亲戚朋友,对不认识的叔叔阿姨,都可以有希望,甚至对小动物、小花小草,也是可以有希望的。当然,反过来,他们也可以对你们有希望的。现在,你能再说几个希望吗?”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几乎每位同学都举起了手。于是,他们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最后我要求学生用“希望”这个词造句。“希望”这个词语本来是比较抽象的,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老师的一系列“下水句”,学生真正理解了“希望”的意思,学生们造的句子五彩纷呈,写得情真意切。
2.创设学习情景,培养说句兴趣,达成生动造句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说“下水句”时,我还注重创设具体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有感而发,降低学习的难度,培养说句的兴趣,使学生造的句子又生动又感人。
【案例2】用“欣赏”造句
学生用“欣赏”造句出现了困难,我就在投影仪上放了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学生的眼睛立刻盯着大屏幕不放了。我问:“同学们在干什么呢?”“看图画。”“不对!有的同学在看,有的同学却是在欣赏!”我这么一说,学生们立刻注意起旁边的同学来,转而又欣赏起图片来。这时,我又放了音乐,请学生用“欣赏”这个词说说刚才的情景。学生们的句子顿时活泼起来:“我在教室里静静地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真美啊!”“欣赏着那迷人的图画和优美的音乐,我似乎真的来到了人间仙境——桂林!”……我很高兴,评价引导道:“同学们的句子说得具体生动,蔡老师非常喜欢。同学们,我们不仅可以欣赏美景佳作,还可以欣赏人家的才学品质。说说看,你还欣赏谁呢?”通过播放桂林山水图片,欣赏幽雅音乐,给学生创设一种美的情景,再加上老师的“下水句”,既降低了说句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说句的兴趣,学生说的句子有感而发、生动有趣。
3.通过指导评价,发散学生思维,达成创新造句
指导学生进行说写句子的训练时,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点的影响,绝不能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对学生的定向思维熟视无睹,满足于浅尝辄止,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断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要求学生多说几句,多写几句。具体操作时,我做了以下尝试。
(1)在内容上求新
学生的思维如果不经老师指点,往往跳不出课文的内容,或者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与干扰,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说“下水句”开头,打开学生的思路。
(2)在词意上求新
一个词语随着语境的变化,词性和用法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说“下水句”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遣词造句的要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发散造句思维。
(3)在句型上求新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述。在给同一个词语写话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用疑问句、反问句、陈述句、感叹句、设问句等不同的句式。
教师说“下水句”,本身就具有榜样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他们写句的兴趣、动机。同时,教师准备“下水句”的过程中,就能探知学生在写句子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难题,出现什么错误,这样就有利于进行指导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说“下水句”,就必须学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角度,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发现他们的生活,这样教师的“下水句”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真正发挥“下水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