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仙富
体验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为了获取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经历接受、批判、反思和建构过程的主观内省活动。对学生而言,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学习活动,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验作为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动词之一,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成长规律。体验对于防止学生简单地接受数学结论,加深对数学知识形成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体验的教学。
一、 体验效率偏低的现状剖析
由于一些教师的认知不到位和行为不当,导致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偏差,使体验活动如同走过场,甚至出现虚设和浪费时间的现象,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体验情境理想化
为了迎合新课程,体现新理念,老师们都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把体验搬入课堂,什么课都来“轰轰烈烈”地体验一把,而不考虑体验情境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些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体验活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学生们没办法投入更多的积极情感,也就无法收到理想的体验效果。
2.体验过程无序化
有些体验活动设计很合理,但是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却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缺乏正确的方法引导,根本不知道体验时要观察什么现象,思考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导致有时学生体验费时太多而完成不了余下的教学任务,或草草收场使得体验效果事倍功半。
3.思维体验表面化
学生的体验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甚至有些体验活动只适合一小部分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优生包办代替的现象,更有教师代而概括的。老师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坡度,使得学生的思维滞留在原地,对知识的认知仍旧停留在表面,因而,学生缺乏有效的思维提升。没有准确的思维抽象,不能让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步抽象到逻辑思维,这样的体验不会有效。
4.情感投入真空化
“没有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缺乏情感的参与投入,学生就缺乏主动求知的欲望和动力,那么毫无生机的体验活动也不会茁壮成长,学生通过“冷冰冰”的体验收获也不会很大,缺少了情感的体验也是不健全的体验。
可见,很多教师仅仅是模仿了“体验”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使得体验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达到体验活动的要求,从而丢失了体验活动真正的价值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体验的主体、目的、方式、实效性缺乏正确的理解。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笔者开始对体验活动如何有效进行了追寻与思考。
二、有效体验的基本构想
在课堂上,并不是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学生经历情境进行体验,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学生才有亲身经历的欲望;只有全程关注学生的体验进程,及时加以点拨和引导,学生才能沉浸在体验过程中积极思维;只有产生思维的碰撞,引发思维的深度,学生才能获得技能和情感的双丰收。
1.联系生活实际是夯实有效体验的基础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材料与已有的经验挂钩时,学生对学习才会充满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会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才能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
2.引领活动过程是抓牢有效体验的关键
体验要求需要明确,体验过程需要引领。只有让学生通过有序的活动安排,才能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假如对活动不加以规范和指导,任学生自由活动,这样得出的“体验”肯定与我们所期盼的不相吻合。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对体验过程进行引领,让学生在老师的调控下获得有效的体验。
3.关注思维成长是提供有效体验的保障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发展都是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三个阶段。如果数学体验内容的难易程度不顾学生思维水平的阶段性,那么体验不仅浪费时间成为虚设,而且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非常关注学生的“操作体验”,但是,动手过多,常常也会忽视学生的“思维体验”。所以,通过“动手操作”真正达到“思维操作”才是体验学习之根本。
4.加入情感共振是实现有效体验的升华
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般多注重于知识技能的落实,往往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学生情感的罢工,往往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对体验活动消极懈怠,形成了学生在课堂中只是随着教师的指挥在思考、在计算的被动局面。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体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平淡、乏味。可见,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体验需要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
三、有效体验构建的实践
1.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有效体验成为可能
情境是体验的关键,让学生体验就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体验活动的有效进行就是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出各种贴近学生生活或知识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发展,从而获得深刻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1)在实践情境中体验
体验的实质在于“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高度概括和逻辑关系的伪现实,其实践也是在可控情境中的具有导向性的实践。
首先,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验真伪。学习新知识时,学生通常会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当运用当前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起解决新问题的求知欲望。如果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过于平缓,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学生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就容易遗忘。教师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争端,让学生在真伪辨认中体验学习。
其次,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发现。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是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在虚拟情境中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是无法用实体来展示的,这时我们可以运用模拟手法创造与实物相似的情境,通过虚拟情境来解决。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教材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即把圆进行分割,再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此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极限”思想很难理解,学生不是很接受“近似”二字。通过8等份、16等份的体验,学生可能有朦胧的感悟,但不会很强烈,对于再往下分很难形成意义的建构,于是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手段,通过多媒体工具表示出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其实到那时候,不需要再继续分下去,给学生的视觉冲击已经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无限接近,当教师继续追问,再分下去呢?学生已经打心底里认同“近似”看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图形这个结论。由此可见,一些抽象知识看似简单,却常常因为理解不透彻而成为学习中的难点。但借助多媒体教学情境,可以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使知识简单易懂,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使体验更加具体、深刻。
因此,只有创设各种适合学生生活实际或知识发展的情境,学生才能在情境体验中“有事可做”“有话想说”“有感而发”,进而使有效体验成为可能。
2.对体验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引,让体验一步一个脚印
体验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更不是为了场面的热闹,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有序的活动安排,有度的过程引领,有效的交流提升,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落实和提高,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
(1)体验前:明确活动要求
在一些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闹非凡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体验活动开始时,教师必须明确活动要求,让学生明白接下来要观察什么现象,思考什么问题,验证什么结论。
(2)体验时:跟踪引领落实
明确了活动要求,学生操作起来也有了方向。教师将若干个问题抛下去,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思考。学生在体验时,教师不但不可以做一个“甩手掌柜”,而且要时刻准备着:准备去了解每位同学的体验情况,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及时消除障碍,碰到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让学生走出困境;准备去添油加醋,学生有可能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思考不够成熟,稍微给予指点与启发。只有给予必要的引领,从而提高学生的体验效果,才能落实知识技能。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的体验效果不理想,导致课堂教学苍白无力。
(3)体验后:交流分享提升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个体独自体验,往往体验的结果各不相同,即使得到同一个结果但体验的程度也会有高低,这就很有必要进行交流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的交流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仍各抒己见;有时的交流变成了个别学生展示的舞台;有时的交流只是处于浅层次的认识上。面对这些情况,假如教师还听之任之,不加梳理引导,那么诸多的交流结果就会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状况只能打乱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思想的负担。笔者认为,教师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重组、整合,鼓励学生把各自的体验感悟呈现出来,并相互进行质疑、释疑、评价、补充,不断地把有价值的信息引向深入,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在交流中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共享”和“互补”,让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交流互动中上升到群体的共识,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课堂交流必然会引发生生、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或产生争议,或唤起认同,或触动思考,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更趋于全面、准确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在情感的参与、共振中,让有效体验扎根落户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学生的情感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学习。课堂上的个体体验,为个性迥异的学生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学习数学、发现知识。有体验就会有感受,让他们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体验也会有发现,让他们都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成功所带来的喜悦感是进一步学习的最大动力,也是情感和谐共振的关键所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一切停留在情感体验之外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知识的体验离不开情感的参与,情感的参与是有效体验的保障和提升。情感的投入是一种主观现象,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参与,通过有效的引领激发“成功” “失败”等情感体验,从而使咀嚼过的情感反作用于体验活动中,让体验真正有效。
总之,有效的体验课堂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并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来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体验教学不仅要真实,更要有效。真实有效的体验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