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分析及预警机制研究

2012-04-29 00:44:03余佳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风险预警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分析

摘要:文章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并初步构建产业风险预警机制,提出了风险预警管理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分析;风险预警;产业预警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1-0009-03

自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为了抢占发展先机,国家的具体发展规划尚未出来,各地政府、企业已纷纷布局,力求在此次产业革命中占领高地。高回报往往意味着高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事物,产业发展没有可以模仿的成功路径,发展过程蕴藏着许多不确定性。如果只注重新兴产业可能带来的巨大效益而忽略产业发展的风险,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可能多走很多弯路,甚至以失败告终。本文主要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四大风险,并提出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的初步框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分析

产业风险是在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中,产业发展由于技术、市场、政策等因素影响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通过广泛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观点,综合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面临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等四大风险。

(一)市场风险

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完成从技术创新到获得稳定收益的过程,需化解许多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目标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新产品要受到用户的转换成本、用户的消费习惯、市场规模和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变数很大,如果不能把新产品有效地引入市场,产业就很难发展。(2)市场配套体系完善程度。处在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面临与现有同类产品相比成本比较高、市场配套体系不完整等问题。(3)国际市场风险。有不少新兴产业面向国际市场,这在扩大新兴产业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风险。(4)市场的规范性。国内的市场准入制度、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还有较多不规范,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

(二)技术风险

各地在加快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已制定出较为明确的主攻方向,技术创新强度不断提高,但很多领域的技术不够成熟,各种技术路线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在被热炒的很多领域中,由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内企业更多的是只能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上展开竞争,无法形成产业互补发展。比如物联网,很多挂着“国产”标牌的设备应用中,使用的依然是外资品牌的核心芯片、传感器。

(三)金融风险

我国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创新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金融资本成本高、手续复杂,创投资金设立困难、总量不足,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融资机会与融资能力。此外,我国的金融体系由大而全的大型机构作为主导,金融服务的细分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因而很难对新兴产业灵活、多样化、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全面、及时、有针对性的反应,向新兴产业渗透的能力不足,服务于新兴产业的技术和手段不足。

(四)政策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风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不同省市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构化问题严重。在国家总体规划出台之前,各种地方规划早已纷纷出台,目前全国各省市出台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当中,大部分的政策需求是雷同的,缺乏针对性,政策实施效果堪忧。

2.政策缺乏系统性,即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效果的评估没有确切的依据和可行性的衡量标准。有的政策出台后就不知“去向”,只管出台不管落实,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落实政策而出台政策。

3.政策的短期行为,只考虑早出成效,缺少对产业的深入分析和调研,对新兴产业前期研发和开拓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

4.产业政策与企业的结合度不够,与企业的有效需求、企业的发展动力及产业行业的发展方向结合度不强。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

(一)风险预警机制

产业风险预警是指以产业预警指标体系为中心,利用经济、管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过程刻划、追踪分析和警情预报,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包括:风险因素分析、风险预警指标设计、风险预警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反馈机制。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指标设计

风险预警指标设计是整个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指标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风险预警机制的发挥和运用。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敏感性、规范性、动态性等原则。

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范围较广,不同产业的风险预警指标也有所区分,指标的选取可以邀请产业内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判并决定指标权重。

表1产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市场风险 市场潜在需求、行业内市场竞争程度、市场进入壁垒、产品寿命周期、消费者需求变动、国际市场竞争力等

技术风险 产业科技水平、生产设备的技术情况、技术人员实力、技术积累程度、技术成熟程度、技术可替代性、技术复杂程度和难度等

金融风险 金融资本市场规模与健全程度、资本市场投资收益率、利率变动情况、产业融资能力、创新资金需求等

政策风险 知识产权保护、宏观经济形势变动、产业政策影响程度、政策法规健全程度、政策法规执行规范性等

设定指标之后,要确定一个与预警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合理测度,作为经济运行正常的衡量标准,也就是确定警限。

笔者考虑产业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风险综合归纳出部分二级指标供参考,某些二级指标还需要继续细化以便可以量化处理。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评估

通过专门预警部门对信息定期采集,保证对风险状态了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和分类,根据事先设定的一系列指标的临界点量化综合评价后确定警情所处状态采取不同措施。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风险预控和跟踪监控。

风险预控是预先制定多种风险状态下的备选对策及防范风险的方案构思或框架——风险对策库,当预警系统发出警报时,可调用或参考相应的对策、方案或思路。

跟踪监控指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产业成功可能性、风险隐患等进行跟踪监控。这不仅包括发现创新过程中的新信息,而且包括将影响程度发生变化的风险因素,以及针对某些明显的风险状态向预控对策库寻求防范与处理方法。通过跟踪监控,可以逐步发现风险因素的作用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进展趋势,并由此做出合适的预警判别。

(五)风险预警反馈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产业的发展变化,要不断地对风险因素、预警指标、权重、警限等进行调整,使预警系统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调整过程可采用专家会议法或德尔菲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管理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产业预警模型

完善的产业预警模型包括预警模型建立和专家库建立两部分。通过数据的定量分析与专家的定性分析,建立起具有动态分析功能的预警模型,提高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二)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信息库

建立全国性的信息收集中心,推进产业安全数据库基础建设,各地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提高数据的覆盖面,确保直报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丰富数据获取渠道,保障数据获取渠道的畅通和稳定。发挥预警机制作用。风险预警检测结果根据需求分别通报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及企业,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数据

支持。

(三)设立风险预警组织机构

国家应专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汇总、信息的分析工作,以及特殊信息的及时汇报处理等工作。根据警报的情况,可以利用预案库或者专家咨询系统等辅助决策方法,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来规避风险。

四、结语

产业的发展总是会受到发展规律、发展周期、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风险伴随着发展的全过程,找出风险,了解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增大产业成功的可能性。由于产业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各个产业面临的风险、对风险的衡量也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产业需要建立不同的风险预警机制,尤其在指标体系设计上要更有针对性。本文提出的风险预警机制,提取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共性因素进行研究,提供了产业预警的框架模型,具有一些指导意义,后续可以针对产业进行实证性研究,建立有效、可行的指标体系和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思强.能源预警预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贾晓霞,杨乃定.项目区域风险的系统分析及其预警机制[J].科研管理,2005,(16).

[3]田杰棠.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发展研究,2011,(7).

[4]赵腾飞.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风险[J].金融经济,2011,(14).

[5]王兰军.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3).

[6]张立超,房俊民,高士雷.基于产业竞争情报的产业风险预警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6).

[7]管洲,胡春美.产业集群风险管理与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J].经济论坛,2007,(6).

[8] 吕永刚.新增长周期与中国新兴产业成长风险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5).

作者简介:余佳(1987-),女,浙江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王书柏)

猜你喜欢
风险预警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分析
以运营动态为载体,推动地市运监工作实用开展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中国经贸(2016年19期)2016-12-12 13:18:46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江淮论坛(2016年5期)2016-10-31 16:28:51
探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及防范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39:42
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展望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51:25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6:52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策分析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3: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