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养气》篇旨在论述“养气”对创作者保持旺盛的精神活动的重要作用。前辈多持“《养气》篇补《神思》之未备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养气》篇内涵的分析,认为《养气》篇在《文心雕龙》中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与主旨内涵。
关键词:养气 神思 独立性 主旨 创作者 精神状态
《养气》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重要的一篇,它集中论述了“养气”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学者对《养气》主旨以及它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争议颇多。其中以持《养气》篇乃“补《神思》篇之未备”的观点为主导。本文拟从《养气》的内容,《养气》篇与《神思》篇的对照两方面出发探究它独立价值与主旨内涵。
一.辨“补《神思》之未备”
关于《养气》篇主旨,前人持“补《神思》之未备”的观点一直是研究《养气》篇主旨的主导观点。清代纪昀在评该篇“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时说“此非惟养气,实亦涵养文机。《神思》篇虚静说,可以参观。①”纪昀提出“虚静”状态的呈现有待于“养气”,把《养气》篇与《神思》篇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论述创作者的精神状态。明确提出“补《神思》之未备”的是黄侃先生。他在《文心雕龙札记》云:“此篇之作,所以补《神思》篇之未备,而求文思常利之术②”。黄侃以后,刘永济先生也认为:“本篇申《神思》未竟之旨,以明文非可强作而能也。③”周振甫先生说:“《养气》是承接《神思》的……《养气》里进一步说明怎样酝酿文思的道理。④”王志彬先生(内蒙著名龙学研究者)从为文用思与养气的关系出发,吸纳了“《养气》补《神思》之未备”的观点,并在其论著《文心雕龙创作论讲疏》中将《养气》置于《神思》篇之后,从内容主旨以及位置关系上肯定了《养气》与《神思》篇的关系。在诸家看来,《养气》在《文心雕龙》中存在的地位,似乎就是《神思》的附属物,对《神思》未备之处进行补充说明罢了。这些观点准确地把握到刘勰的“养气”论与“神思”说的内在联系,确实很有见地。但是,仅仅把《养气》篇的主旨归结为“涵养文机”,“以求文思常利之术”,认为《养气》篇是“补《神思》之未备”,未免忽视了“养气”论与“虚静”说的区别,从而也取消了《养气》篇的独立性。《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虑周”的著作,很难想象刘勰会将《养气》篇仅仅视为《神思》篇的补论而独立成篇。
那么,我们从《养气》篇与《神思》篇的内容对照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神思》篇刘勰着重论述的是创作者临文时的精神状态,即“虚静说”,《神思》篇在论证如何进入虚静状态时提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那么如何“疏瀹五脏”,《神思》篇并没有详尽论证,而在《养气》篇中提出“调畅其气,亲和其心”以达到“疏瀹五脏”的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养气》是补了《神思》之未备。但我们不能就此而忽略了《养气》篇的独立价值。且虚静的关键在于“神”与“志气”。《神思》篇中提到:“神居胸意,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此处“志气”只是《养气》篇中所言之“气”的一个方面,是作家经过“积学、酌理、研阅、驯致”后提升的支配神思的精神状态,陈思苓先生把它看作是“作家运用想象,能否周游天地,贯穿古今,全在于作家主观精神在构思时的由政治地位、社会关系、生活处境所造成的强弱低昂的状态。⑤”可见《神思》篇的“志气”是创作者的综合素养所支配的创作者的精神状态,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而《养气》之“气”的渊源的乃是“性情之数”,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养气》篇的“气”包涵“志气”又不完全是“志气”。
二.探《养气》篇之独立性
我们以为,要探究《养气》篇的主旨,须从《养气》的具体内容出发,先弄清楚刘勰主张“养气”的根据。
从《养气》篇论证来看,刘勰主张“养气”立论的基础是“性情之数”。《养气》篇云:“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神疲气衰,此性情之数也。”文学创作是“心虑言辞”的精神活动过程,刘勰在《体性》篇也指出“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因此,作家创作要掌握“性情之数”,也就是创作者“性情”的基本规律。这也符合刘勰论文的基本原则——自然之原则。为使“性情之数”的立论基础更加清晰化、明确化,刘勰从三个方面加以进一步论证。
首先是古与今的对比,指出“三皇辞质”,而“战代权诈”,其原因在于“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刘勰认为“三皇辞质”,是率自然本性,顺应情志怡然自得地去写作,根本不用考虑言辞的华靡,因而创作从容不迫;而战国后辈却竭尽心力、冥思苦想地雕饰文辞,以致繁忙不暇,神疲气衰。其次是童少之志盛与长艾之气衰的自然差别。童少与长艾因年龄差别表现出的资质,不可逾越。故此,创作者得根据自身的资质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再次则是“器分有限”,“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凫胫短而鹤胫长,皆出于本性自然。创作当发自然本性,不可“惭凫企鹤”,“沥辞镌思”,“牵课才外”。刘勰进一步指出,创作者的才能与天分是有限的,而智能的运用是无边际的,我们不应该“惭”自身所短,“企”别人所长。以上三者皆创作者不能违背的“性情之数”。
刘勰主张“养气”除有严密的立论基础外,还提出了“养气”的前提条件乃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与思维的规律性。“学业”与为文的不同。“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会文之直理哉。”刘勰深刻地认识到治学与文学创作的差异,治学须当勤勉,不妨竭虑苦思,而文学创作是抒写作家郁滞于胸的审美感情,需要遵循“会文之直理”,即“从容率情,优柔适会”。同样思维也有自身的特点:“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为文用思有顺利与滞钝之时。那么创作者就不能违背文学创作与思维的规律,作文不可强而为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养气》篇有它独立而完整的立论前提与基础,是探讨为文如何遵循创作者的“性情之数”及文学创作的独特规律。并非只针对《神思》篇“虚静”状态而论。显然创作者的“性情之数”与创作者的“精气”、“神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析《养气》篇主旨内涵
首先,从《养气》篇的立意出发,刘勰认为文学创作是“气”应“性情之数”的产物。其中“气”的内涵来源于王充的生理之气说,即古代生理学范畴的“精气”或“血气”。“精气”需要资养,以保证作家创作时精神旺盛精力充沛。刘勰的“气”有生理学范畴的“精气”,而在《养气》篇中他更多地把“气”与“志”或“神”结合起来论述,显然“志”或“神”是属于心理学范畴,作家钻砺过分就会神疲气衰,沥思镌思则“精气内销”且“神志外伤”。那么,“精气”、“神气、”“志气”到底指什么呢?刘勰《养气》篇讲到“性情之数”时说“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这里,“志”与“气”明显是互文,两者相合即为“志气”。再如:“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神志”与“精气”对举。“神志”即“志”,“精气”即“气”,两者同在受损伤之列。《养气》篇“赞”云:“玄神宜宝,素气资养”。“玄神”即“神志”,“素气”即“精气”,两者均需宝爱、保养。由此可见,“养气”不仅包括保养“精气”,还包括保养“神志”,归纳起来可以说,“精气”、“神气、”“志气”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是影响作家创作时的精神活动状态重要因素。作家创作时不可因思虑过度而滞气伤神。可见《养气》篇的主旨在于从生理与心理相互作用论述“气”之必养,对于文学创作者的重要意义。
其次,《养气》篇有自己独特的针对性。在篇中作者特意论述为文用思与养气的关系。从表面看来是反对“钻砺过分”“沥辞镌思”,提倡“率志委和,优柔适会”,以保持作者在写作中的精爽之气。实则是针对“钻砺过分”“沥辞镌思”导致的结果而言的。他总结了历代为文的经验说:“夫‘三皇 辞质,心绝于道华;故帝世始文,言贵于敷奏;‘三代、春秋虽沿世弥缛,并适分胸臆,非牵课才外。战代权诈,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虑亦竭矣。故淳言以比浇辞,文质悬乎千载;率志以方竭情,劳逸差于万里:古人所以余裕,后进所以莫遑也。”这段话显然指出古人作文“辞质”“适分”,故而“余裕”;而汉世迄今争光鬻采,各竞新丽,以致用尽了心思,故而“莫遑”。刘勰明确指出今人“虑竭”不仅神疲气衰,而且“浇辞”日盛。也就是说今人为文用思出现了偏颇与片面性,只在“辞务”上下功夫,导致浮靡讹滥的文风。刘勰的《养气》之说是针对当时为文用思务必“浇辞”的浮靡讹滥文风的。
明确了以上两点主旨,我们就不难理解《养气》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了。刘勰认为今人为文用思只在“辞务”上各竞新丽,出现了为文用思的片面性,故主张“养气”,强调文学创作须“从容率情,优柔适会”,不可因“造情”而“浇辞”,只有“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才能培养写作的信心与勇气,磨砺才华的锋芒,还能综合考虑驭篇之术。正如《神思》篇的“赞曰”中“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所总结的,为文用思与执术驭篇相契合,才能取得写作的成功。
注释:
①转引: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49.
②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204.
③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1.
④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8-459
⑤陈思苓.文心雕龙臆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8:69.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林杉.文心雕龙创作论疏鉴[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志彬,白宝增.《刘勰“养气”说今探》[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04).
[4]徐润拓.《文心雕龙》养气篇主旨新探——兼及中西文论的一点比较[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朱丽芳,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专业方向中国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