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科现行《现代汉语》教材及相关问题研究

2012-04-29 05:31张武英
现代语文 2012年1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体系教材

摘 要:高校文科现行《现代汉语》教材在能力目标设置、教材体系和内容编写以及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体现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针对《现代汉语》教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材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

“现代汉语”不仅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许多应用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高校文科教学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类课程不如文学类课程生动活泼,现代汉语课又不如古代汉语课陌生深奥,不少教师感慨:汉语课不好上,现代汉语课更不好上。各种座谈、问卷形式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高校中文系的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可能已是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普遍现象。基于此,反映现代汉语学科知识体系的《现代汉语》教材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与此有关的许多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课程目标混乱

当前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现状存在的症结,总体而言是由于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专家们把“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象大体分为学术型、师范型和应用型三类,但针对不同类型的现代汉语学习者应该达到的不同能力目标——语言研究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现代汉语的知识体系现状中目前仍是一个尚未分化、扞格不入的整体,难以想象它们能够在同一个知识体系中通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同样的考核手段培养出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阶段把这门课的语言知识“吃进去”,也能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语言技能“吐出来”。大部分以自己的母语——汉语为专业的大学生的反映却是,“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理论起点太低、学术层次不高,整个教学体系过分拘泥于实用性的语言技能的提高,却不能使之具备对母语所应有的理论素养和知识视野,以及对语言现象的感悟和研究能力。而对那些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在其所期盼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方面,“现代汉语”课程的实用价值也是极为有限,真正能够指导语言实际运用的内容,现行教材却极为单薄、空洞。整个教学体系安排在琐碎的语言知识的传递上,而很少引导学生顾及语言在运用中的变异,没有贴近活生生的语言生活。记忆那些琐碎庞杂的语言细节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显然并无多大裨益,现实迫切需要创建一个跟不同语言能力训练密切结合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如何着手完成这一历史性重任,也就成了《现代汉语》教材改革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刘大为、巢宗祺先生的《能力目标与课程设置》一文对此提出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与建议:“课程的能力目标——学习者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所应获得的能力类型、性质和程度,是我们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整个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中不仅首先应该明确这门课程的能力目标;而且要根据这能力目标在相应学科的知识体系下进行取舍和组织以形成课程的知识体系。”[1]《现代汉语》教材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应当依据学生期望获得语言运用能力还是语言研究能力,将学生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语言运用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系统掌握其母语各种语言要素和结构规则的基础上,按一定方式运用它们生成话语以实现交际目的的能力。”[1]语言研究能力起始于个体探索语言现象的兴趣和欲望,是一种较为专业的能力。“语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探索人自身,因而语言研究能力最高层次的表现应该是善于将语言放在人的心理以及整个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找到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1]能力目标的不同,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分化,因而对不同类型学生讲授的内容也应各有侧重。两位先生建议,现代汉语应分化为两门课程:一门以语言研究能力为培养目标,可名之为汉语语言学;另一门则以个人语言运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可名之为实用汉语能力课。前者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丰富知识和开阔视野,以及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进行理论思考的能力;后者以实用中的现代汉语作为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事实的敏感,以学生母语语文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为宗旨。高胜林(1995)对两位先生的观点进行了补充性论述,实用汉语能力课叫汉语言语学更妥,“最好只探讨汉语口语,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以便与写作课各司其职,各尽所能。”[2]

二、教材体系陈旧,内容重复

课程的能力目标是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整个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由于语言研究和语言运用这两种本质上根本不同的能力目标被纠缠在同样的知识体系中,作为知识体系载体的《现代汉语》教材就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材体系陈旧,知识老化。教学内容零碎、枯燥、抽象,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少介绍学术前沿成果、研究动态;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古代汉语以及语言学概论有大量重复现象。

现行的几种影响较大的《现代汉语》教材主要是在描写语言学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体系,再版时虽也作了适当的修改,但基本的教材体例和格局并未改变。在教材格局方面,现行《现代汉语》教材由语音、语汇、语法、文字几大块组成,而且呈现出这样的情形:“在教学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过于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静态的描写虽多却缺乏解释力;涉及到语言应用的实例少且往往限于孤立的分析说明;在结构上重拆分、轻整合,在思维方法上重演绎、轻归纳。”[3]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各种类型语言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语言变异现象异彩纷呈,新的语言研究成果纷纷面世,国外语言学理论不断引入,但是现代汉语作为理论知识传播课程,其教材体系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面孔,不重视对口语的研究,脱离了现实语言生活,只从静态的、形式的角度去研究语言,对各种语言单位分解组合。尤其是语法部分,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分析得支离破碎、枯燥乏味,更是令人生厌。

在内容方面,“现代汉语”与“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的内容多有重复。由于这几门教材的编写各自为政,没有考虑中学、大学教材内容的衔接,导致相关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现代汉语”课中的许多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就接触过,《现代汉语》教材只不过在系统化、条理化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深度而已,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致使学生缺乏新鲜感而轻视这门课程。在与《古代汉语》教材的横向联系中,《现代汉语》教材和《古代汉语》教材的文字部分都有“六书”和文字演变的内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两门课程的教材体系都分语音、语汇、语法、文字几大块,只不过前者把实例缩小在汉语的范围而已,由于教材的框架在体系上沿袭了按语言的结构要素分章节的格局,两门课程内容极为相似。这种重复性浪费,也预设了后续语言学概论学习的危机。此外,在针对师范专业学生所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程里,《普通话训练》一章的内容跟“现代汉语”课的语音章内容也基本重复。

基于这些原因,创建体现学科特点的新的《现代汉语》教材体系的呼声日渐强烈,《现代汉语》教材的改革(尤其是语法知识的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教材的框架体系不应沿袭以往教材按语言的结构要素分章节的格局,而应按照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在相应学科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取舍和组织,分类编写适应各级各类培养目标的《现代汉语》教材,以形成新的教材知识体系。教材编写者要重新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针对相关学科的大量重复内容,做到有取、有舍、有详、有略,既要注意相关内容的衔接,又要注意语言知识的延伸和语言理论性的加强。各级各类高校应组织现代汉语教师,对改革、分化后的《现代汉语》教材框架提出构想和讨论,根据实际需要,把握自身的特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制订切合培养对象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并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选择或编写具有一定特色的《现代汉语》教材。

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能力目标、课程知识体系还要借助于教师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来实现。对于现代汉语教师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目前的普遍评价是,教师多采用“填鸭式”式的单一教法,照本宣科,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没有很好优化。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学上出现的问题或教改成果得不到及时反馈,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普遍削弱。

教师是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实现者。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使用教材的取向和方法有着本质区别,中小学大多是教师按部就班地教教材、考教材,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大;高校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则比较灵活,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脱离教材,自成体系,甚至把教材当成参考书之一。教师应当立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不同教学目标,在对教材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谙熟于心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重新构造、甚至再创造。教师深思熟虑、认真备课形成的讲稿和讲授提纲,绝不是对教材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内容上有所拓宽、在理论上有所加深、在系统性上有所加强、在实用性上有所提高的创造性工作思路的体现。基于此,现代汉语教师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就应该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新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

语言学习往往离不开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指导,同样一种语言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一旦掌握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语言学习和研究便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就会发现许多新问题,获得许多新收获。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传播工具,“现代汉语教学如果不触及中国文化,对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丰硕成果熟视无睹,自闭于纯粹语言学的狭小范围内,其结果自然是不能更好地解释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有些问题,我们进入到文化的视野中去,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因此我们认为要适量引进文化的东西到“现代汉语”课堂里来,目的在于增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增加语言课堂的分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4]文化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投注了密切的关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应该让学生有所涉猎。传统的语义研究是在语言系统内部进行的,完全拘泥于对语言本体意义的静态阐释,对语言本体进行封闭、僵死和脱离实际的研究,而全然不考虑发话人、受话人、语境等具体情况。语用学的语义研究,则考虑到具体使用语言的人和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也就是有了超出语言本体的人的因素和语境因素。语用研究能够填补语义研究在言语交际方面的解释空白,语言因此而具有了实实在在的生命。近些年,语用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斐然,这些研究成果应该被引进课堂。此外,语言还是一种认知现象,心理学领域的图式理论、认知机制等学术成果,为五彩斑斓的语言现象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观察视域,心理学的这些前沿理论也应当让学生有所了解。

(二)重视对语言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教师应该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把研究分析的对象放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精选例句是上好现代汉语课的关键之一。有些例句反复抄来抄去,让人看起来厌烦,听起来乏味。只有将语言规则淡化于对活生生的语言事实的观察分析中,通过那些集典型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鲜活生动的例句才能讲清问题,吸引学生。为了编写好《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先生有时翻阅几十万字的文献典籍,目的不过是为了找到一两个合适的例句。现代汉语教师应该对语言材料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平时耳闻目见的一些比较好的、有说服力的语言材料,要随手摘录,适时增补到教案中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语言研究和语言运用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母语奥秘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帮助其提高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研究语言的心智和语言素质。

(三)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可以是课堂内的提问,也可以是课外的讨论;交流的内容可以是教学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书本知识的延伸,甚至是身边发生的语言现象。教师应坚持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教师也应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例如,到报刊杂志社做一些文字校对工作;对公共场所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挑选几家有影响的报章杂志摘录近几个月的广告词,分析其中语言运用的特点;留心街头巷尾、社区居民的谈话,分析交谈双方在言语方面的得失。这样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母语的无穷奥妙。还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课间谈心、电子信箱、博客联系等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注意多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开放性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理论,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向纵深发展。另外,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撰写课题小论文,是促使学生迅速掌握现代汉语理论知识,并把理论和实践适时结合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必须正确地对待目前高校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地进行《现代汉语》教材的改革。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们应该在坚持教材的课程目标亟待分流的宗旨下,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分头编写各自适用的在体系、理论深度方面有所区别的教材。课程知识体系还要借助于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来实现,一个优秀的现代汉语教师就应该围绕着不同能力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精心研究,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注释:

[1]刘大为,巢宗祺.能力目标与课程设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6,(2).

[2]高胜林.试谈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设计[J].语言文字应用,1995,

(4).

[3]兰玉英.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J].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3).

[4]陆德文.关于高师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思考[J].常熟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0,(6).

参考文献:

[1]寿永明.重构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

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张武英江苏省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213002)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体系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