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兵
《礼记·礼运》云:“地不爱其宝。”随着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等文献的相继出土、发现和整理,我们有幸认识和了解到2200多年前秦人的“为吏之道”。简文《为吏之道》等内容涵盖了当时秦人为吏从政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蕴含了“忠信敬上、宽裕慈爱、正行修身”和“清正廉洁、谨慎勤勉、重民亲民”等吏治理念和管理思想,对当今社会加强廉政建设、干部作风建设、道德修养、人本管理等具有“古为今用”的学习借鉴意义。《为吏之道》被誉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具有为政清廉思想雏形的重要文献”(蒋建民:《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为吏之道)》,载《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8期),“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宦学道德教材”(吴福助:《(为吏之道)法儒道家思想交融现象剖析》,载《睡虎地秦简论考》,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
一、严格“为吏从政”的禁令
“六王毕,四海一”,秦最终得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过秦论》),与其长期坚持“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举贤任能”的用人政策有关。秦穆公渴求“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尚书·秦誓》)。秦孝公颁发“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足见秦对人才贤能的重视和渴求。简文内容对“吏道”的规定更为详尽,开宗明义地指出“此治官黔首及身之要也”,扼要地概括了“为吏”的基本要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官吏“从政”必须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十毋、八不、四勿”等“禁令”规定,简文还明确了官吏“七能”要求和“审民能,以任吏”的任用原则(按:“十毋、八不、四勿、七能”等为笔者所归纳)。
“十毋”严禁为吏“私、苛、暴、刖、愎、怒、怨、悔、穷穷、岑岑、衰衰、喜富恶贫”:“审悉毋私”,“安静毋苛”,“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复期胜”,“毋忿怒以决”,“和平毋怨”,“毋行可悔”,“毋穷穷、毋岑岑、毋衰衰”,“毋喜富、毋恶贫”。
“八不”明确对官吏个人的道德修养要求:切忌“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圆”,“临财见利、不取苟富”,“临难见死、不取苟免”,“欲富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太甚、贱不可得”,“断割不刖”,“强良不得”,“君子不病”。
“四勿”规范官吏的从政行为:“悔过勿重”,“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
“七能”崇尚温和中庸的为人处世哲学,对基层官吏提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心性涵养等要求:“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与《论语·述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有内在联系。
二、阐明“吏治课考”的标准
睡虎地秦简《语书》提出了“良吏”、“恶吏”的衡量划分标准:“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又廉洁敦憨而好佐上……有公心,又能自端也”,而“恶吏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不廉洁,无以佐上,偷惰疾事,易口舌,不羞辱,轻恶言而易病人,无公端之心,而有冒抵之治”。简文《为吏之道》等对吏治、课考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具体,明确了官吏“五善、五失、五过、五则、六怠”等职责条例和考评标准,体现了“以法治吏”、“信赏必罚”的“法治”思想。
“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
“吏有五失:一曰夸以逍,二曰贵以泰,三曰擅謺割,四曰犯上弗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
“吏有五过:一曰视黔首倨傲,二曰不安其朝,三曰居官善取,四曰受令不偻,五曰安家室忘官府。五者毕至,是谓过主。”
“吏有五则:一曰不察所亲则违数至,二曰不知所使则以权索利,三曰兴事不当则黔首指,四曰喜言惰行则黔首毋所比,五曰善非其上则身及于死。”
“吏有六怠:不审所亲;不察所使,亲人不固;同谋相去;起居不指;漏表不审;征缴不齐。”
“吏有五诫”(按:此标题原文无,为笔者所加):“戒之戒之,财不可归;敢之败之,谋不可行;谨之谨之,谋不可遗;慎之慎之,言不可追;綦之綦之,食不可偿。”
三、明确“治官理政”的原则
围绕“政之本”、“治之纪”、“从政之经”,简文
明确了秦人“治官理政”的根本原则和纲领要求。
“政之本”在于“君惠臣忠,父慈子孝”;“治之纪”在于“志彻官治,上明下圣”。简文:“为人君则惠,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为人上则明,为人下则圣,为人友则不争”;“能审行此,无官不治,无志不彻。君惠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系统提出了维系“君臣有礼、长幼有伦、上下有序”的原则和保证社会正常有序的定位,与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如出一辙。《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同时体现了墨家“兼爱”的精神:“若使天下兼相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篇》)
“从政之经”的根本在于安宁“民心”、以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春秋谷梁传》)。简文:“地修城固,民心乃宁;百事既成,民心既宁,既毋后忧,从政之经”,彰显了秦吏重民亲民的“仁政”思想。又,简文“祸与福邻:可伤可伤,祸之贵也;刃之刃之,福之基也”,反映了“祸福相依”的辩证思维。《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如何理解治官从政的“福”与“祸”?参考《左传》哀公元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则秦之民本仁政思想萌芽于此,可见一斑,实属难能可贵。
四、强调“道德修养”的内容
简文“为吏之道”等有关官吏品德修养、道德规范、修身养性的内容较为丰富和详实。
(一)对上——忠信敬上
重“宽容忠信”。简文:“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宽容忠信”、“以忠为斡”、“为人君则惠,为人臣则忠”。“忠信”思想屡见于儒家典籍。《论语·卫灵公》云:“言忠信,行笃敬。”《孔子家语·五仪解》云:“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孔子家语·儒行解》云:“言必诚信,行必忠正。”《论语·八佾》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子路》云:“言必信,行必果。”《论语·为政》云:“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重“恭敬事上”。简文:“敬上勿犯”、“忠信敬上”、“恭敬多让”、“出则敬……敬而起之”、“治则敬自赖之”、“君子敬如始”、“吏有五过:……四曰受令不偻”、“吏有五失:……四曰犯上弗知害”、“吏有五则:……五曰善非其上则身及于死”,反复强调为吏要“敬上”而不能“犯上”、“非上”,否则有“害”甚至“身及于死”。儒家道德重视“礼制”。《论语·季氏》云:“貌思恭,事思敬。”《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论语·公冶长》云:“行己也恭,事上也敬。”《论语·子路》云:“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学而》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礼记·哀公问》云:“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二)对民——宽裕慈爱
简文“为吏之道”等体现了儒家宽民爱民、重民亲民思想,列入秦吏曰常加强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必修课。《尚书·五子之歌》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礼记·缁衣》云:“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重“宽裕亲民”。简文倡导为吏要“宽容忠信”、“宽以治之,有严不治”、“安而行之,使民望之”、“安静毋苛”,禁止“视黔首倨傲”、“兴事不当”,严戒“临事不敬,倨骄无人,苛难留民,变民习俗,须身遂过,兴事不时,缓令急征,决狱不正,不精于财,废置以私”,反映了儒家“德治”思想。《孔子家语·入官》云:“明君必宽裕以容其民,慈爱以优柔之,而民自得矣。”《论语·为政》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重“慈爱善行”。简文强调“除害兴利,慈爱万姓”。《荀子·王霸》云:“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墨子·节葬下》云:“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不治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简文倡导“喜为善行”、“慈下勿陵”、“审知民能,善度民力”,反对“傲悍戮暴,垦田仞邑,赋敛无度”,力求“审当赏罚”、“均徭赏罚”,切实关爱“孤寡穷困,老弱独传”和“老弱癃病,衣食饥寒”等“弱势”群体及其生活。《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引服虔注:“上爱下曰慈。”贾谊《新书·道术》:“亲爱利子谓之慈,侧隐怜人谓之慈。”《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德经》:“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简文“与民有期,安驺而步,毋使民惧”,体现了《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爱民亲民精神。
(三)对己——正行修身
简文有关“正行修身”的内容可简要归纳为“道德修养、谨慎勤勉、清正廉洁”等三个方面。
其一,注重道德修养
重“为民表率”。简文要求官吏坚持以身作则、“表身”以正民心:“凡戾人,表以身,民将望表以戾真,表若不正,民心将移乃难亲”,强调“精洁正直”、“精正守事”、“劳以率之”。《论语·颜渊》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云:“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重“修身养性”。简文要求官吏“正行修身”以求“祸去福存”、“终身毋咎”。儒家思想重视修身、修己。《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论语·宪问》:“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礼记·大学》推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简文倡导官吏“外圆内方”,切忌“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圆”,刘向《说苑·谈丛》更有具体的阐述:“中不方,名不章;外不圜,祸之门。直而不能枉,不可与大任;方而不能圜,不可与长存。”
重“心存敬畏”。简文要求为吏从政小心谨慎、心存敬畏、自惕戒惧:“戒之戒之……败之殷之……谨之谨之……慎之慎之……綦之綦之……怵惕之心,不可不长。”常怀敬畏之心,常思为政之本,常念从政之经。《诗经·小雅·小曼》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季氏》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重“反思自省”。简文要求官吏坚持“反赦其身,止欲去愿”。儒家重视内省、自省。《论语·学而》云:“吾曰三省吾身。”《论语-里仁》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劝学》云:“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简文内容“处如斋,言如盟”与《礼记·曲礼上》“若夫坐如尸,立如斋”、南宋朱熹提倡“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等思想有一脉相承之意。简文体现道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思想,如:“强良不得”,《老子》云:“强梁者不得其死”、“柔弱胜刚强”、“君子不病也,以其病病也,”《老子》云:“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其二,强调谨慎勤勉
重“审慎勤政”。《荀子·非相》云:“审,谓详观其道也。”简文多次强调为吏勤政、以“审”为要:“审悉无私”、“审当赏罚”、“审知民能”、“审耳目口,十耳当一目”、“举事审当”、“审用律令”,严戒“喜言惰行”、“不审所亲,不察所使……漏表不审”、“不安其朝”。简文要求:“安乐必戒,毋行可悔。”而《大戴礼记·武王践阼》记载:“席前左端之铭曰:安乐必敬;前右端之铭曰:无行可悔。”
重“谨行慎言”。简文:“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操邦柄,慎度量,来者有稽莫敢忘”、“毋忿怒以决”。《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论语·为政》云:“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里仁》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墨子·尚贤中》云:“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索”。简文告诫为吏要“谨之谨之,思之思之,谋不可遗”、“戒之戒之,慎之慎之,言不可追”、“不敢徒语恐见恶”,并以“口舌”为喻:“口,关也;舌,机也。一曙失言,四马弗能追也。口者,关;舌者,符玺也。玺而不发,身亦毋辞”,而刘向《说苑·谈丛》云:“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口者,关也;舌者,兵也。出言不当,反自伤也。”
其三,提倡清正廉洁
重“清廉勿私”。简文:“凡为吏之道,必清洁正直”、“廉而毋刖”、“清廉毋谤”,“凡治事:敢为固,遏私图”,严禁“居官善取”、“安家室忘官府”、“贱士贵货贝”、“不知所使则以权衡索利”,“戒之戒之,财不可归”。清廉无私是为吏的基本要求。吕祖谦《官箴》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墨子·尚贤中》云:“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荀子·法行》云:“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老子》云:“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重“安贫乐道”。简文:“临财见利,不取苟富;临难见死,不取苟免。欲富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太甚,贱不可得。毋喜富,毋恶贫”。儒家道德重视“道”和“义”。《礼记·曲礼上》云:“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论语·里仁》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述而》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以上,秦简“为吏之道”等内容指出为吏贵在立德,治官重在修德,为官从政要坚持忠信敬上、宽裕慈爱、正行修身、清正廉洁……这些内容今天读来仍颇有启发。
(作者: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井陉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干部,博士后,邮编0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