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平
小学写字教学是传承汉字及其艺术的教学活动。从历史上看,写字起端于汉字的滥觞,笔笔体现着它的生成本意和创造艺术;它的终端是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划划蕴含着对古人古字意韵的理解,又展示着今人对汉字独有的视角和感念。
硬笔书法是小学生的主要书法形式。在教硬笔书法时,多数教师依然以毛笔书法作为范本,这不仅是因为毛笔书法的理论成熟,还因为在课本中的楷体字,张扬着更多的毛笔味。但是,在计算机键盘冲击着传统笔写书法的今天,教师的写字教学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怎样使汉字书写艺术能融汇古今,焕发新的光彩?
众所周知,汉字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抽象了的图画,无论是笔画形状,还是划间的距离,抑或彼此组成的角度,都是构成这一“抽象画”的要素。汉字很难写得好看,首先就难在结构;而写好汉字也贵在好的结构。因此,科学把握汉字结构就成了教学硬笔书法的重、难点。
怎样引导小学生写好汉字的间架结构?多年的实践让我体会到,这无非就是斟酌汉字各笔画的相对大小、推敲各笔画之间的相对距离、研究各笔画之间的相对角度,但处理好这三者实在很难。考虑到汉字书写是在一定“面”上实施的,而小学生使用的“面”上,也总有些显形或隐形的方格(“田”字格,其实就是一个简化了的笛卡尔坐标)来规范,这样一来,写字就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在笛卡尔坐标上配置一定大小、一定距离、一定角度笔画的过程性艺术。有了这种理解,计算机登上书法平台就找到了一架天梯。
首先是找典范,做参照。汉字太多,不同的字体也林林总总,各笔画之间的相对大小,彼此之间的相对距离与角度更是各种各样,但是从中都可以寻找到相对“美”的典范。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首先选用课本里的印刷楷体汉字并把他们从计算机中调出来,让学生仔细观看,分析(选择的字为:“实、金、奇、些、点、您、童”)。同时让学生模仿这些字,写一遍,作为研究的附件。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这些优美的字里暗藏着的秘密,我把这些字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合作小组,请他们用直尺、量角器、三角板,分别测量这些字的相同部分,测量相同笔画之间的长短与角度值(为了节约时间,一个小组只选一位学生的字做测量对象);然后,针对获得的数据,谈自己的看法。经过小组测量,学生发现这些字都是上下结构(本课的教学内容),而且上下两部分之间有一组特殊的比例关系。
“实”字上部“宀”占成字五分之二,下部“头”占成字五分之三;“金”字上部“人”占成字五分之二下部“王”占成字五分之三。
这种2∶3或3∶5的数字关系就是写好这种汉字的秘诀,是最美的组织间架比值。
进入具体字的分析,我们看见了这样几类:
1.上盖下的字(如图1)
我用照相机将学生写的字(如图2)拍摄下来,再经过Flash软件处理,把计算机中的字与学生写的字在银屏上叠加,于是笔画之间长短、粗细以及倾斜的角度差异,很快就显现出来,学生发现他们写的“实”字中 “头”应该向“宀”上进1/3左右才好看,“金”字中下部也要向“人”盖上进,否则上下比例不到2∶3,拼接将显得松散。
2.下托上的字(如图3)
当我用动画移动“点”字上下部分的距离,调节这两部分的相对大小时,移动下面四点之间的距离、角度时,“点”字的各种形态就被记录下来了,有趣的是,这些形态中有许多与学生写的差不多,有的竟然完全一致,在学生的阵阵惊叹里,大家学到了怎样把字写好的方法。我也发现了计算机辅助写字教学的长处,这是传统写字教学永远无法企及的。
3.上小下大的字
学生经过反复讨论、测量,发现了“可”的长横较细,“口”字要偏上一点,竖钩有力才好看。而他们自己书写的不足主要反映在上下比例不好,中间一横常常太短(如图4)。
4.上大下小的字
在“些”字里,下部分要相对窄一些,而且要短小(如图5)。
5.上宽下窄的字
“童”需要上短下长,而且还要注意横的长短变化(如图6)。
传统的写字教学很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对比效果,但是,计算机原将其现实,达成了教学目标。师生在对范字进行测量、分解、拼接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取得了一致的认识。总结上下结构的字的审美规律,我把它编成了一个顺口溜:二比三,乾坤满,长短互伸缩,宽窄相对应,上下紧凑不松散。
学生学会了写字的方法后,我让他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用钢笔进行描红、仿影、临写练习。并坚持要求学生先描后临,以临为主,描临结合,刻苦用心,不懈怠。利用课余时间练好3~5个字,并讲究质量和数量的结合,力求达到书写要求,提高写字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