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帝国衰亡史

2012-04-29 01:04潘楠楠
科学24小时 2012年1期
关键词:阿西莫夫帝国史学

潘楠楠

21世纪科幻文坛超级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从《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吸收灵感而创作出的科幻巨著《基地》系列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把这部不朽的科幻巨著搬上银幕的想法,在电影行业中从未停止过,但原著小说中抽象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很难用电影手法准确而全面地表现出来,所以一直令许多编剧和导演感到望尘莫及。可喜的是,曾执导过《后天》、《2012》的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采用了类似詹姆斯·卡梅隆运用于《阿凡达》的全CG技术制作,以3D技术拍摄,并运用动作捕捉技术,让该片走进了影迷的视界。

《基地》系列分为:《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浩瀚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当时人类已遍布25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0亿,形成了一个统治银河系达12000年之久的银河帝国。而这时,数学家哈里·谢顿却根据新科学“心理史学”推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万年的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荡然无存;但是如果通过建立基地的方法,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于是,谢顿设法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败,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将面临痛苦的抉择:是向野蛮势力投降?还是起而奋战?而基地作为整个银河帝国唯一的科技来源,却想独立存在……

《基地》系列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贯穿始终的“心理史学”。心理史学是阿西莫夫以物理学的“气体分子动力学”转化而成的社会学说。小说中,阿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放大,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借由银河帝国的衰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冶、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着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阿西莫夫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幻家,同时也致力于人类的科普事业,在他的作品中传达着科学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的作品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提出了科学家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他提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共同的行为决定着人类未来将去往何处,地球的黑暗时代将会何时到来。

银河帝国,一个屹立了12000年的超级帝国,统治着整个银河系,如日中天,谁会想到这样一个宏伟的帝国正在走向衰亡?当2012的预言通过电影席卷全球,当地球在不堪重负的环境压力下不断爆发着对人类的警告,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未知的将来?

猜你喜欢
阿西莫夫帝国史学
永不停歇的工作者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永不停歇的工作者
诗意的理性:论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中的人机伦理
史学漫画馆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