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永
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何谓发展?发展即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全面发展也即意味着生命的整体发展。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是生物体的活动能力;哲学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意志和精神的体现。因此,我们所说的生命是物化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新课程目标中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和个体差异”的表述正是对生命发展的终极关照。新课程目标正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体上去阐释新课程理念的,学生的发展应该以“终身学习”为基础,养成“终身学习”良好的学习品质。小学生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正常、健康、持续地发展呢?
一、“浓厚的兴趣”——发展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古往今来,许多发明家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更是与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关。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在学习中,同学们要多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使自己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可是请同学们理智地分析一下自己的兴趣,哪些兴趣是有益的,哪些兴趣是有害的,然后忍痛割爱,保留有益的兴趣。像菜地里间苗一样,锄掉那些没有希望长大的幼苗,才更有助于主苗的生长。
二、“良好的习惯”——发展的保障
习惯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德育资本。习惯的资本由于使用就不断的增大着,而且使人能够象经济界的物质资本一样,有成效地利用自己最宝贵的力量----有意识的意志的力量。把自己生活中的道德大厦建筑得越来越高。” 这就可以看出习惯决定着行为,行为决定着命运。习惯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人的很多习惯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小学生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许多坏习惯还未形成。那如何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如:刚入学时就要书写认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做作业要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还要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当然,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都是这样,要慢慢养成。
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三、“静心地学习”——发展的关键
静心是一条道路,而在这一条道路上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唯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引导出正确的效果,同学们应该努力去完成老师所教导的方法,因为静心的效果是由方法所达成,而每一个方法都是秘决,都是经过几十年的亲身体验之后才找到的诀窍,唯有如此才不会浪费很多时间。这条道路必须由学生亲自去走,老师只是一个领导者,引导你自己去发掘自我,学习静心是一件有趣、轻松的事情,虽然需要努力,但即使这种努力都是在一种放松的情况之下进行,所谓的努力只是维持在任何时间都不要忘记方法,这就好像唱歌,唱歌是一件非常轻松自在的事情,但是在唱歌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忘记歌词。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只要将‘静心二字贯穿在学习中,你就能成功;只要放弃大的目标,尽快做好身边的事,你就会爱上学习……”魏书生强调:只要静下心来,80%的学生可以看懂现行教材80%的内容,当学生静下心来不受外界的影响,没有压力,他就会对学习感兴趣。看书———不懂去找工具书———再学储备其他的知识,当学习的乐趣一点点扩大后,学生就会越来越想学、爱学。
四、“有效的学习行为”——发展的重心
1.通过发展语言来促进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以词语为中介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发展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语言。在课堂学习中,应该多争取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以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大家听。例如,学习新概念,要说新概念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计算法则,要结合具体计算说出相应的法则;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说对题意的理解、确定计算方法的根据和解题步骤;学习验算时,要说出验算的方法及依据等。
2.通过多看书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这一教育思想概括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精神,实打实地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也即以书本知识为主,而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但是有的同学仅把它单纯作为习题集,只在做作业时,才去接触课本;有的同学偶而翻开课本,读读定义、法则等结论而已。长此以往,自己学到的知识全是靠“听会”的。不会自主地、独立地阅读课本;即使反复看了,也提不出问题。培养看书自学能力,一是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带着学习目标看书,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带着问题参与学习。二是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某些知识属介绍性直接给出的,不需讲解,同学们自学课本即可。三是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以后看书,消化巩固所学内容,给自己留有讨论或质疑的余地,也可以养成自己做作业之前把知识梳理一遍再动手练习的习惯。同学们看书时,不仅仅要阅读书上的例题,更重要的是要在阅读时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充分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所有学生的诸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同学们要不断总结、改进以致自觉运用学习方法,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使自己学习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多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自我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时髦的词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已经成为共识。但同学们怎样做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呢?
(1)在动手实践中,亲身经历将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培养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抓住拼一拼、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多留给自己思考的空间,以培养创新能力。
(2)主动质疑、积极讨论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效行为。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实际的学习中,参与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最活跃,也更能激起自己创新的火花。所以要多留给自己广阔的研究空间,积极参加问题讨论,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旁逸斜出”。
五、“终身学习”——发展的后劲
师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 师旷笑着答道:“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 晋平公有些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求知与点蜡烛有什么关系?答非所问!你不是故意在戏弄我吧?” 师旷赶紧解释:“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点头称是。
这个故事就深深体现出:“知无涯,生有涯,活到老学到老”。自诞生之日起,学习就成为整个人类及其每一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厌足之心。 之所以提出终身学习的观点,因为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文化,岂是只用短短几十年的一生能学得完的呢?
终身学习这方面,鲁迅先生是榜样,先生在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呢!还有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每天晚上看书学习,这个好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更有甚者认为,只是“活到老,学到老”还远远不够。比尔·盖茨就讲过一句话:在21世纪,人们比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的速度。在现今的企业环境里,没有打不破的铁饭碗。你的工作在今天可能不可或缺,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天这个职位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所以我们必须用不断学习来做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必然要采用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许多人对自己的前途缺乏系统的规划,没有长期与近期的发展目标。人应当从态度上“拒绝平庸”,为自己的发展设计好蓝图。
其次,要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受传统影响,许多人总是把人生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吸收阶段,第二阶段为工作——谋生阶段。人们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以后,一般很少继续学习。许多人仅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境界是比较低的。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许多人把个人的发展定位在个人功利的获取上,而没有把它社会化为一种体现个人生命价值,实现人格完善的途径;还有一些人在发展中不注意身心健康,只考虑今日的发展,不考虑明日的发展,从而不能实现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教师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科学知识创造的主体,这就要求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实现自己的长期、不断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真正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