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一:对教学计划编制技能形成的理解
【若水轩主】: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关键。判断衡量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像医生、律师、驾驶员一样,看你的工作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的体育教学换个其他学科的老师他就上不成,恭喜你,你已经具有了专业化水平。曾有人说体育教师会不会做示范动作无所谓,运动技能差点无所谓,只要能把学生兴趣激发起来就是个好老师。笑话!连示范动作都不能做的体育老师,用什么本领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这就像物理、化学、生物老师不会做实验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课前设计是一种教学技能,它更倾向于心智技能,就像写作文和心珠算一样,是一个在头脑中谋划、思考、运算的过程。技能更多属于操作性知识,是一种关于如何做,按什么顺序、方法去做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那种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描述性知识体系。
因此,我们在把课前设计作为一种教学技能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更多地关注它的可操作性。例如,当我们设计模块教学计划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顺序或步骤:确定该模块的运动项目——根据该项目的价值、特点等制订该模块的教学目标——确定该项目的具体教学内容及其出现顺序——确定某一教学内容的所需时数并据此把该模块划分若干单元——确定某单元的主要目标、方法、形式等——通过书写或打字将以上设计结果转变成模块教学计划的文本。
又如,当我们设计课时教学计划时,一般会遵循这样的顺序或步骤:确定该课时具体教材——根据教材价值特点等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材的重难点——选择适合该教材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练习形式——制定教学步骤(热身活动,学练过程,放松整理等)——规划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预计本课的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通过书写或打字把以上设计结果转变为课时教学计划文本(当然,以上每一步骤还可细分为更为具体的细节,而且这些步骤可能会因人而异,有所不同,这与个人习惯、风格有关)。
如果我们经常如此操作,能够熟练地按照以上程序进行思考或“运算”,并逐渐形成了个人的“运算”风格或套路,则能够很快拿出一份模块或课时教学计划,那么,我们就具有了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或技巧,久而久之便熟能生巧了,于是,技能就形成了。
话题二:对于制定各类体育教学计划中的目标与内容的理解
【若水轩主】:目标统领内容适用于宏观层面,在体育课时的层面上是行不通的。例如,在一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制订了“学习并初步掌握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方法……”的教学目标,这说明教师在制订目标前,是首先确定了“鱼跃前滚翻”这一内容,然后才提出了“学习并初步掌握……”的教学目标,不然,这“学习并初步掌握……”的目标从何而来呢?大家说,是先有目标呢还是先有内容?
在体育课时的层面上,“目标统领内容”甚至显得近乎荒唐。例如要达成“发展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这样一条目标,如果按照目标统领内容这一思路,教师可以选择篮球、足球、跳绳、耐久跑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看起来教学内容确实可以放开了,教师选择内容的空间确实更大了。但实际上,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原本就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逻辑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可能会更加支离破碎,凌乱不堪。教学计划的制定可能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更加没有头绪,更加缺乏贯穿始终的教学设计主线。因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是多元的,如果只考虑目标本身而不考虑各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达成的途径,只考虑目标而不考虑内容,什么单元教学的构想,什么熟练掌握某项运动的基本技能的目标等都将难以实现。
可以说,目标和手段(内容)是不可分离,是相互制约的。在体育课时这一层面上,应根据具体教材内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不是相反。
引领和统领基本上是一回事,课改初期专家说统领,后来又改为引领了。
宏观上可以目标引领内容,但在课时层面上却难以行得通。各位老师可以想一想,大家在备课时是先确定课时教材呢,还是先制定课时目标?如果“老师为了发展……的能力,而选择了鱼跃前滚翻这个内容”,按照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同样也可以选择其他内容,那么,我们的单元计划如何制定呢?教材上岂不乱了套?修订课标确实又提出“目标引领内容”的说法,但我认为用它来指导课时计划的制订是不妥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点自己的思考。
再如:在教材“横箱分腿腾越”的教学目标制定中,老师们一般都会制定“增强学生腿部力量和跳跃能力”这类目标,为什么不定“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目标呢?这是因为教材的价值决定了目标的制定。当然也可以说,这是因为我制定了“增强……力量”的目标,才选择了“分腿腾越”的教材,可是,在你制定“基本掌握横箱分腿腾越动作方法,能在保护下越过横箱”这一技能学习目标时,你头脑中是不是先确定了教材呢?
必须承认目标和内容的关联性是一个客观存在,脱离了内容和手段的目标是不存在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是目标引领内容这一理论的形象比喻和依据,意思是我们如果确定了“罗马”这一目标,那么,不管我们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地都是可以的,例如我们可以乘飞机、乘火车、乘汽车等等,这一形象比喻还为教学内容的放开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不管我们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只要能达成目标就行。可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了“罗马”这一目标呢?那是因为现行的交通工具可以抵达罗马。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月球作为目的地呢?因为目前的交通工具到不了月球。这充分证明,我们在确定目标时还是考虑了可能达成目标的手段(内容),而不是脱离内容去确定目标。
【renminly】:关于课时计划设计,我的建议是:
一般情况下,根据新课程标准“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精神,我们在根据目标选好教材后,根据该教材的价值,三维目标体系及学情(这很重要)制定教学目标,再根据学情及本课时在单元中的地位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最后再据此选择适合的教法与学法进行组织教学的构建。我表述的是“目标引领内容”而不是“目标统领内容”;第二,诚如这个例子:教师制定了“学习并初步掌握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方法……”的教学目标,为何你不理解为是老师为了发展……的能力,而选择了鱼跃前滚翻这个内容,然后教师再根据三维目标思想,而确定的具体教学目标呢?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关于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是这样描述的: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话题三:单元与模块的关系
【若水轩主】:“模块”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国外职
业技术教育,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模块课程灵活、易变,能使职业教育更快适应变化着的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很快被世界各国接受。
我国高中课改借用了模块这一概念,但对其解释却并不统一。有人认为模块是一种微观的课程形态,有人认为模块是一种特殊的超大单元,也有人认为模块是一种独立的知能体系等等。但我估计,基层体育教师对于模块或单元的抽象概念是不大感兴趣的,这更多是学者们的事情。但基层体育教师又必须对模块、单元这些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不然,岂不是过于盲目混沌?
打个比方,比如把课程看作是一块完整的“魔方”,而模块犹如构成整个魔方的一个个小正方体。如果模块下面还可以划分成若干单元,就像是把一个个正方体继续分成一个个更小的正方体一样。或者把模块看成一个魔方,而单元就是一个个小的正方体。起码,这样打比方能使课程、模块、单元、课时这些概念的基本关系比较清楚和容易理解。
我认为模块下可以也应该再划分单元,比如把一个田径模块划分成跑的单元、跳的单元等等。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是否适合使用模块教学,则另当别论。因为作为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和高中相比,在学习上具有较大差异性。模块教学有利于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小学初中阶段更需要奠定运动基础和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学生兴趣也比较广泛,容易转移,似乎没有在某些专项上进行系统学习和形成专长的条件和必要。但实践中也有一些初中实行了按转项分班教学的做法,其长期效果如何,需要观察研究,不宜轻易定论。
【春馨之璐】:模块与单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一个模块由18学时的学习内容组成,而单元的学习时间则可长可短,4学时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单元,10学时也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单元。
模块教学是指以一个模块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通过每节课的教学以点带面,从而达成模块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模块教学的特点在于:完整、连续、独立。在我国还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即一个模块为18个课时,学生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即可获得1个学分。而单元教学特点在于:仅仅考虑内容的完整性,不强调学习过程的连续性。
【叶海辉】:模块与单元两者互为一体,密不可分。当前模块教学主要运用于高中的体育教学,个人认为,应当先模块教学,确定模块教学的目标,然后再将模块分解为单元教学,制定相应原单元目标。例如必修的田径模块,体育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及学生相关情况调查后,制定出跑、投掷、跳跃等单元教学,在单元教学的目标下,再安排相应的课时计划。
而在初中阶段,由于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不同,可以跳过模块教学,直接进行单元教学,这样,可以减少了许多繁琐,少去一道关卡,让体育教师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