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王”杨洛书孤独艺术路

2012-04-29 00:44尹洪亮
农家书屋 2012年1期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

尹洪亮

山东潍坊有一个村子叫杨家埠,杨家埠人最爱说的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不知情的人会以为他们在说大话,但来到杨家埠,就会发现此言不虚。杨家埠的男女老少才华横溢,有印年画的,有扎风筝的,有剪窗花的;走进杨家埠村民的屋子,随处可见墙上挂的,床上摆的,地上搁的……当地人说“这是俺家的文化”。

如今的杨家埠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据说杨家埠全村一年卖画高达上千万张,各地顾客所买的年画多是门神、财神、摇钱树、猛虎、花卉和带“廿四节气表”的灶王。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杨洛书是杨家埠年纪最大的年画艺人,也是目前国内刻版最多的年画艺人。身为同顺德画店的第19代传人,杨洛书的画店拥有各种年画版3270余块,成为中国之最。

杨家大门上,至今仍挂着一块写有“同顺德画店”的古老牌匾。推开正门,房间里满是印刷年画的模板和年画,有几个中年农村女艺人正在有条不紊的忙活着刻版、印刷。在同样拥挤的农家院二楼,忙碌着的杨洛书终于现出了身影。这位已85岁高龄的“中国年画王”戴着一顶平常的灰色帽子,眼睛炯炯有神。或许因为常年制作木版年画,杨洛书的腰有点弯曲,没有想象中的山东壮汉的身形,但说话的语调却是铿锵有力。

杨家埠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的年画齐名,位列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谈及这一辉煌地位,自幼学习木版年画制作的杨洛书带着得意的神情说:“杨家族人世代从艺,家家户户都掌握了这门技术,只要一进了杨家埠的村子,这里面的客人是满满当当的。”孩提时的杨洛书,除了读书,就是在长辈的要求下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天资聪颖的他学什么都比年龄相仿的孩子快,到了18岁,他就熟练掌握了刻版和印刷等技术。潜心研究刻版技艺的杨洛书因首创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术而备受瞩目。

杨家埠年画与农村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年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花卉类的,也有门神、观音护法等,都是老百姓内心美好心愿的依托。在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制作间,工艺美术大师颜克臣介绍说:“我现在雕刻的这个胖娃娃,看看,脸多胖,说明人们的日子好了,不愁吃喝了,再看看周边的颜色图案——多喜庆,还有这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就是年年有余了。”

杨家埠的年画是老一辈祖宗遗传下来的好东西,正儿八经就是“不需要出门的炕头上赚钱的好买卖”。世代相传的手艺活算起来已有600多年历史,杨洛书至今保存的一本古版书把杨家埠人的艺术渊源介绍得“奇(潍坊方言,很、非常的意思)明白、奇详细”。

早在明洪武二年,杨家的祖师爷杨百达就从当时雕刻印刷业很发达的老家四川梓潼带着手艺迁移至山东潍县(即如今的杨家埠)。由于当地的土壤并不肥沃,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杨百达便重操旧业,首先手绘了年画《三代祖亲》,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这幅年画一面世,就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人想求购此画回乡祭奠亲人。杨百达发现商机,顺势开了画坊。当时作画主要以手绘为主,效率较低,杨百达就发明了“扑灰”年画(即如今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这也是杨家埠年画的画种之一)。后来杨家人又发明了石印画,但是只能印一种颜色,比较单一,此后又发明了套色印刷,即几种颜色几块版。

杨家埠年画并非全年都有,而是有季节性的。平日里,村民以农业为生。到了十月,种完小麦得闲的杨家埠村民就开始印制木版年画,通常是十月初十开工,腊月初十完工。一到冬天,全国各地的客商便络绎不绝赶到杨家埠购买年画,村子周边的客店也会人满为患,供不应求的年画让杨家人不得不熬夜加班制作印刷。

如今,传承下来的老手艺也有一些创新。杨家埠老一辈人雕刻木版年画的模板原料是唐梨树,由于这种树已经很少见了,就用同样耐磨的梨树来代替,效果是一样的;印刷年画的纸张改良为生宣纸,颜色也换了,印刷出来的东西比以前更生动……

虽然杨家埠的出名是因为木版年画,或许因为杨家埠的手艺大师觉得年画只在过年的时候风光,不过瘾,他们便把年画延伸到了风筝。风筝让杨家埠的年画比别的地方更胜一筹:这里的年画不单贴墙上,而且还能飞上天。

杨洛书和风筝也有着别样的缘分,早在1988年,村里就指名让杨洛书到风筝厂作年画刻印表演,期间,他先后刻了600多块版,作品获得全国民间艺术品一等参展证书,还被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师”称号。

去风筝轧制工作间的路上要经过一条长长的画廊,画廊两边伫立着上百根颜色鲜红的圆柱子,顶上画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年画图案。画廊左边有一片空地,那就是杨家埠大观园的风筝试飞场。每一只风筝,无论大小都要在这里试飞,试飞合格后才能销售。

画廊尽头的房子就是风筝的制作间,这是一排古色古香的平房,里面是一水儿的女技师们,大约有六七个人,每个人分工明确,动作娴熟。杨家埠最高档的风筝是用真丝绢扎制的;中等的是用涤丝(人工合成的仿真丝)制作。真丝制作的风筝不容易褪色,还十分坚韧,不怕风雨,不容易损坏。在不放飞的时候,可以挂在家里做装饰品。

从制作风筝到销售,需要63道工序。先要画出风筝的画面,根据风筝的大小取料,用丝绢把图形分开,再画底稿呈现轮廓,接着缩水边(一种过渡色,每种颜色由浓到浅,然后和另一种不颜色连接处的分界线),然后用专门的晾架晾干并上整体色,再晾干后就是抠边勾线,最后用熨斗熨平,就出来成形的画面了。第二步就是风筝骨架的轧制,要选取质量上乘的竹子去掉竹皮和竹瓤,留下竹青根据风筝的形状在酒精灯上烘烤,用小刀做成材料后用线和胶水固定,再根据风筝的图形扎制起来,把风筝画面牢牢固定在骨架上。试飞成功后,就能销售了。

据说,这种丝绢手工风筝,一个人一天也就能做出一两只,而用机器印刷,一天能印制出几百只,但是风筝的质量和试飞效果肯定没有手工制作得完美。

“现在的杨家埠跟以前不一样了。”杨洛书悠悠叹息道。在他的记忆中,手工印制的年画颜色鲜亮,人物栩栩如生,民俗文化特色鲜明,虽然杨家埠的年画依然有名,却始终难达昔日的辉煌。杨洛书很明白,这种“不一样”的病根就出在印刷的机器上。

在手工印刷中,一幅年画至少有4种颜色,最多7种颜色,一种颜色对应一个模板,因此一幅年画有几种颜色就需要刻制几块相同的模板。一个版最多印十几万张,磨损坏了就要重新雕刻。参观手工印刷时,记者发现老师傅印刷出来的都是一种颜色,老师傅解释说:“我现在印刷的这幅年画有5种颜色,每一种颜色都是要单独印刷一次,每印刷一种颜色就要换不同的模板,印哪种颜色,哪儿就要在模板上凸出来,那些不需要印刷的,就凹下去,直接打掉了,这就是‘套色,等把这五种颜色全部印刷完成了,一幅年画才算完成。也就是说,我每天印100张年画的工作量实际上是印500张,这活儿看着简单实际很难,需要经验和技术。”

正是由于手工印制年画过程繁复且效率不高,面对市场繁盛的年画,杨家埠的个别村民便投机取巧使用机器印制年画。更有甚者,大张旗鼓地盗印杨洛书的年画作品集,就连杨洛书的照片、民间大师的荣誉证书和个人签名,都一并采用机器印制。杨洛书本人就曾在潍坊火车站发现了完全机器印刷的年画,带有杨洛书签字的作品,要20000元的都有,而且有几百套。“我杨洛书这么大年纪了,别说几百套,几十套我也签不了啊。”杨洛书愤慨地说道。

对比机器印刷的赝品和杨洛书的作品集,外行人能一眼看出,虽然内容差不多,但真品扑面而来喜庆吉祥的气息,赝品的颜色不鲜活还黑乎乎的,而且丢失了真品中人物脸上的两朵腮红。手工印刷的真品采用了遇水便起皱的宣纸,赝品的纸张则很平。

一位在木版年画制作间手工印刷年画的老师傅说,木版年画的选材、工序,以及对艺人的技能水平有诸多要求。手绘年画印出来的年画有味道、颜色鲜亮、生动活泼,机器印刷的成品“颜色灰扑扑的、人物形象也死板僵硬”,远没有手绘的年画好看。

因为有了机器印刷,原先村里还在从事手工木版年画的几十户村民因手工制作年画耗时多、成本高、利润低,不得不放弃这个老行当。直到现在,杨家埠的机器还在不停的转动着、印刷着。

“杨家人自锤倒自眼,整个把自己弄完了。”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好好的买卖让这些后生们给毁了,这让杨洛书痛心疾首。“我们手工作品比如是100块钱一幅,他们就卖60块,甚至更低,更可气的是,有些人带着机器到周边,比如沂水等地到人家家里印刷,这样一来,客商就不会再花钱费时地来杨家埠购买年画了。”

此前,潍坊地方工商局扣押了50套机器印刷模仿杨洛书作品的赝品。事实上,机器印刷年画不仅伤害了杨洛书的个人声誉,更因为失去了祖传的制作木版年画的意义和民俗精华,严重危及了国家民俗文化的传承大业。杨洛书明确表示:“机器印刷已经不是传统的木版年画了,这是彻彻底底的造假,违反了国家的非遗政策,也违反了我的初衷。”

每年3月16日是杨家埠的传统节日“植槐日”,据说是为了纪念槐树对当地木版年画的贡献。在杨家埠的木版画业发展史上,曾有一个重要的家谱族规使杨家埠的画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早期,杨家埠对木版年画的传承教育非常严格,族人须按族规从事画业,做木版年画时,什么时候动木头,什么时候织案子,什么时间坐庄,什么时候植树都有严格的要求。

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杨家埠年画被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杨家埠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寒亭区被授予“中华年画之乡”。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打造文化强国,又给了杨家埠人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的杨家埠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同时也成为中国特色鲜明的5A级民俗旅游村,有中国民俗文化风情第一村之美称。以杨家埠风筝为代表的潍坊风筝,也与北京、天津、南通的风筝相媲美,并称全国“四大流派”之一。杨家埠民俗大观园现已形成了以木版年画文化、风筝文化、古店铺街民俗文化、郑板桥书画文化四大景区二十多个景点的旅游观光园。

“好好地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是我这个85岁的老人有生之年的最大理想了,国家每年给我一万块钱,山东省政府每年补助我一万两千块,潍坊市每年给我三千六百块钱,拿着国家的经费,我不为国家的文化传承尽心尽责,我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人民,更对不起我们杨家的祖师爷和自己的良心。”杨洛书说这话的时候,失落地看着地面。此时,这个集各种头衔名誉于一身的老人,显得那么孤独。

猜你喜欢
杨家埠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
跟着总书记看桃花坞木版年画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牛年画牛
年画
浅析杨家埠年画的品牌设计及应用研究
缸鱼年画之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民俗文化研究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