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罗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凭借研究细胞老化的重大问题,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们发现,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完整地自我复制以及染色体如何受到保护免于退化。这一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抗衰老、抗癌的新途径——即依靠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体和形成端粒的酶(端粒酶)。
一、端粒体和端粒酶影响细胞生命活动
1遗传基因的载体——染色体
在生物的细胞核中,有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状物质,故得名为染色体。染色体是由遗传基因双螺旋的DNA链形成的,只有在细胞分裂的时候,DNA才会“浓缩”拧在一起,形成双螺旋的DNA链形结构,而这两条螺旋形的DNA链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细胞核里面,进行复制、分裂,周而复始,连绵不断。
正常人的细胞有23对染色体,它们对人类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决定男女性别的就是其中一对染色体。
2端粒体和端粒酶
(1)端粒体
端粒体位于染色体的两端。它具有稳定染色体末端结构,防止染色体间末端连接的功能。有关专家形象地把端粒比喻成鞋带两头的塑料套子,有了它,鞋带头就不会被磨损。
端粒体不仅与染色体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而且还涉及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等。简而言之,随着年龄的增长,端粒体逐渐受到“磨损”而变短,细胞就发生老化,它越来越短,直到最后短到无法分裂,生命就结束了。
(2)端粒酶
端粒酶是端粒体复制所必需的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它在正常人体细胞中没有活性。端粒酶具有延长端粒体,使端粒体的长度及结构得到稳定的功能。在一般情况下,儿童的端粒酶活性很高,成人细胞内的大部分端粒酶都在沉睡中待命(酶的活性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当端粒体受到损伤的时候,端粒酶才被激活,它将端粒体修复好之后,继续沉睡(又处于抑制状态);当端粒酶的活性减弱的时候,端粒体就会加速变短。端粒体太短会造成细胞的凋亡,同时引起染色体的不稳定,染色体不稳定而失去保护,容易受损造成基因突变,就变成了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低是不好的,但临床发现,90%以上的恶性癌细胞内的端粒酶活性都过高,较高的端粒酶活性会使癌细胞分裂无限生长,四处转移。因此,端粒酶的活性过高同样也不好,关鍵是端粒体的功能正常,才能稳定染色体,使它免受损害,不引起细胞基因突变。
研究发现,端粒酶不仅影响端粒体的长短,还与细胞的分化密切相关。端粒体和端粒酶影响着细胞的一些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包括分裂复制、凋亡以及分化,因此理解它们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开展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二、端粒体是人体的寿命时钟
1细胞的分裂造成端粒的磨损
细胞分裂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为了保持遗传信息不变,每次分裂前染色体都要被复制,因复制过程的进行,人体才能从微小的受精卵长成成人,机体的伤口才可能愈合,新老细胞才能更换和新陈代谢,这就是人慢慢长大的过程。但人的生长不可能永无休止进行下去,每一种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它们在分裂到一定代数后,就会停止分裂,趋于死亡。
细胞之所以停止分裂,与端粒体的磨损有关。科学家对患有早衰综合征的儿童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后发现,其端粒体长度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变短,这与细胞的复制能力降低相关;对唐氏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检测发现,端粒体的磨损程度是同龄正常人的3倍以上。
因此,当人类从胎儿到老人,在外观和器官老化的同时,控制生命长短的端粒体也在不断地耗损,最终引起生命的死亡。所以端粒体是人体的寿命时钟。
2端粒与衰老和癌症的关系
端粒体的顶端是动态结构,正常细胞的端粒体随衰老而缩短,细胞分裂时都会失去一部分端粒体片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经过细胞分裂的端粒体长度显著缩短。端粒体的长度决定细胞的寿命,随着细胞不断分裂,端粒的长度越来越短,当达到一个临界长度,细胞染色体即失去稳定性,此时阻止细胞进一步分裂的信号便发出,端粒酶不再具有活性,细胞也就丧失了无限增殖的能力而发生凋亡。所以,端粒体的长度决定细胞的寿命。
但有少数细胞不死,获得永生,此时端粒体虽短,但端粒酶却处于激活状态,它发挥合成端粒体的功能,补充正常的端粒体丢失。但是它仍达不到临界长度,此时这些细胞不能进入正常的老化和衰亡,而是永久地分裂增殖,这就进入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过程中,继而肿瘤就发生了。因此,永生化是癌细胞所具有的特点。
综上所述,端粒体、端粒酶和染色体与细胞衰老有关,但并非唯一的因素。生命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程,它有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端粒体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鉴于端粒体与端粒酶同衰老和癌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学家都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进行癌症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