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巷口糖锣声

2012-04-29 20:52王洪武
祝您健康 2012年10期
关键词:糖块铁片麦芽糖

王洪武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一种久违了的糖担儿而今又现身城乡大街小巷。一般担子上面长方形的木盘上摞着几块脸盆大的糖饼,卖糖人手执一个巴掌大的小铜锣,一阵阵地敲着,那清脆的音响给人欣喜,也勾起人的回忆。

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最感兴趣的恐怕就数村头巷口的糖锣声了。大伙在家里正闷得慌,忽听外面传来“当当当当”的敲击声。“好,换糖的来了!”一个个忙翻箱倒柜找来废铜烂铁、牙膏壳子、破棉花等,溜出去围住卖糖的抢着换糖吃。只见卖糖的大爷笑嘻嘻的,一边嘴里不停地招呼:“不急不急,一个个来。”一边收下旧货,掂量掂量,然后,左手抓一块铁刀压住糖饼的一角,右手拿一件铁具往刀上轻轻一敲,刀外的一块糖就掉下来了。我们拿过糖,又叫卖糖的大爷:“饶一点,不饶不甜。”那大爷就又“敲”一点。有人又喊:“饶三饶!”大爷即爽快地连“敲”三下。不过,他敲的糖块就像敲“金砖”一样,越来越小。我们也心满意足,拿着吃着,高高兴兴、又跳又蹦地离去了。

这种糖小时候常吃,不知道用什么做的。后来上学,才知道它的原料就是糯米和大麦、小麦。汪曾祺在一篇文章里提到,昆明有一种“丁丁糖”,即是麦芽糖,“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糖贩子也用小铁锤和小铁片分糖。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正是因为小铁锤和小铁片切糖时叮叮作响之故。据说,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也是这种饴糖。可见,它并不是什么地方“特产”,而是“全国通用”的大众食品。我认识一位卖糖的潘大爷,我问他,这糖到底是怎么做的,他毫不保守地告诉我:“将麦子发芽,将芽子切碎与煮熟的糯米饭搅和发酵,让其流出液汁,然后,用大火蒸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现在的糖块。”潘大爷不无自豪地介绍道:“我这个麦芽糖是正宗祖传,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健胃消食,润肺止咳,老少皆宜。尤其是它甜而无糖,更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这么好的传统食品,为什么好长一段时间几乎绝迹了呢?”潘大爷用自家的经历帮我一同寻找了答案。他的祖父做了一辈子麦芽糖,做了一辈子下等人,那是贫穷、无奈。到了父辈,丢手了。那年代,一天三顿也吃不饱,哪有粮食给你做糖?再说,个体小买卖也是罪恶的“私”字,穷归穷,干不得。他父亲当了十几年生产队会计,仍摆脱不了贫困。这就叫: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受穷。认知麻木,是非不分,“死要面子活受罪”。他呢?适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倡扬新思想,新风尚,新的就业观。凭勤劳、智慧多挣钱、奔小康,干什么都光荣。何况麦芽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群众喜爱,市场开放。应该有热心人去继承并干好它。于是,他十几年前从部队一退伍,不等国家安排便拾起祖父的那面小糖锣,走村串巷敲起来。“当当当”,敲呀敲,如今,进了城,买了房,姑娘上了大学,新闻系的,快毕业了。他说他已交待姑娘写篇文章,题目就叫《父亲的小糖锣,‘敲出了我这个大学生》。他说得高兴,我听了心里也像他给我尝的那块糖一样,甜滋滋的。

(编辑 汤知慧)

猜你喜欢
糖块铁片麦芽糖
铁片的长度
难忘儿时麦芽糖
飞镖预言
“来”吃麦芽糖
“糖块”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例谈
“糖块”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例谈
乡村补锅佬
糖块
高斯分糖块
麦芽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