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英
[摘要]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性建设的重要领域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训建设。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进行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集聚和优化,以课程建设凝练高职院校教学能力,以实训教学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功能和特色,由此发挥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内涵性建设;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7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0- 0122- 02
1关于专业建设的资源集聚与优化作用
品牌专业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也是学校办学力量之所在,它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历练、要素整合,需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的投入、消化和运用;需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做指引和内化,需要有长效的制度进行激励和约束,需要有优良的外部用人环境影响品牌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品牌专业一旦形成,它就是学校的一项资源性资产,它对学校的发展能带来资源集聚和优化作用。
不论是世界的还是中国的名校,它一定是以名师、名牌专业而闻名,即使是名师也要借助名牌专业培养出优秀人才,这所学校在社会上才能有不同于一般的作为,这就是专业特色的体现,而这种特色是为社会所需要的,他们如果是工科专业,其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企业的生产活动带来更高的产出率,为提升企业的产品品质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如果是管理专业,其学生可以用他们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方法,更好地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企业各环节的工作,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出不同于一般的贡献。这就是品牌专业的特色内涵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意义。
品牌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指引办学单位即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还可以带动多方面的资源聚集,使学校的重要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品牌专业是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教学设施的建设,进行专门的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教材建设和教学制度的建设,而投入的这些资金所取得的效果,既形成了品牌专业的教学特色,也体现出了品牌专业的资源集聚与优化作用。通过长期建设而形成的品牌专业一定会赢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会增加,以该专业作为载体进行合作办学和交流的机会会增加,教育行政部门对该专业的鼓励政策会增加,国家及行业的经济支持会增加,由此形成学校的资源配置以品牌专业建设作为导向,使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具有出色的效果。
品牌专业的社会影响具有另一个方面的资源集聚与优化作用。品牌专业作来一项专门资源,是学校的品牌,它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形成品牌专业的同时,也形成了品牌专业的内涵特色,而这种内涵特色是在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所形成,学校将其贯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使其教学对象即学生长期受此影响,会形成一种超然的个人魅力和职业能力,它会影响到学生们以后的工作,影响到他们领导的团队,进而影响到社会。如果是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品牌专业,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各种管理技能为办学理念,不仅精心设计了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著名的案例教学法,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敏感性以及富有创意和开放的思想,使学生除了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各种知识,还要学会或独立处理或共同处理其他许多课题,他们具有思考能力和多方面的决策能力,而他们具有的职业内涵和专业能力足以领导并影响社会。
2课程建设是凝练高职教学力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课程建设在教学中具有内化教育思想,发挥课程功能,实现好的教学效果的多重意义。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性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凝练高职教学力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此项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2.1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
高职课程的内容应该是前沿的、一流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能和本领域发展需要相结合。课程内容建设要和本学科、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单门课程建设和系列课程建设的关系,使每门课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其应有的功能。另外,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
2.2教学载体具有立体性
高职高专课程的载体是立体化的。立体化的载体在形式上除了包括传统的纸介质之外,还包括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在内容上是一个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组成的完整体系,能反映国内外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
2.3师资队伍是教学的核心力量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所以,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流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能力和精神风貌对课程建设有很大影响力。
2.3.1课程组教师的奉献、敬业精神是课程建设的原动力
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是奉献,教师的工作量是以学时考量的,但人才的培养不是在规定的学时内就能完成的。教师同样上一节课,课前准备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千差万别,这些备课所花的心血外人是看不见的,这种努力也不完全是单纯的功利所能驱使的。教师默默无闻的劳动,来自于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对教学的热爱,源于看到年轻学生成长的喜悦,并由此感到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价值,因为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恪守这一道德,就不会在教学中短斤少两。敬业是教师的基本准则。仅有奉献精神不能保证建设好精品课程,还必须有敬业精神。这里所说的敬业就是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并完善教学内容。
2.3.2加强团队精神,形成团队力量
课程组要特别注重教学梯队的凝聚力和团结互助,形成团队力量,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锻炼,并为其成为学科骨干教师尽量提供环境条件。在落实与组织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过程中,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参与,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讨活动。
2.3.3注重培育有利于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术环境和良好氛围
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攻读学位、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科学研究课题。另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研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正确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等。
2.4完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高职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
(1)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精品课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上课时运用PPT教学课件展示有关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但传统教学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可以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进行个性化教学,将老师的感悟融入到讲课内容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倡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在适宜多媒体教学的章节采用多媒体教学,其他部分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2) 采用“启发式”教学 。课程组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工作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求得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4) 全面开放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直接接触企业,了解实际,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感性认识。也可通过邀请企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知。
3以实践教学强化内涵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教育功能,对此进行深化和提炼可使其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把实践教学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强化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无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变革,以此来强化内涵建设,既是其动力之源泉,也是其发展之目标。
3.1提高认识与制度完善要对应起来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魅力和特色,要在这方面有所形成并提高,认识必须要提高,特别是学校领导和中层人员的认识要到位,要树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优先的理念,这恰恰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同时要把新的理念贯彻在行动中,必须有相应的制度的推进,以完善的、全面的能保证实践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制度作为支持,才能建立并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作为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办学环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并且制度的完善千头万绪,甚至要涉及学校运行体系的各个方面。
3.2处理好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基本素质教育的关系
《论语》谈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说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理想,修身和齐家是基础,用一己之力回报社会是需要能力和水平的。当今作为一名职业人,他只有具备了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才能去处理实际业务,完成本职工作,使其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并不是有能力,有一技之长就能做好工作,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优良的品德和修养,即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社会意识,这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和根本。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扎实、灵性、有效、长久,由优秀达到卓越。
3.3处理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有效性和职业性,实训、实习是两个关键环节,要在这两个环节加以强有力的保证,并且将实训和实习内化到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就当前来看,校内实训的资源条件是由学校自己能控制的,学生专业技能实训的指导由学校老师承担,而职业院校如此之多的在校生规模,非常缺乏既懂理论又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这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些模拟实训与社会实际脱节。因此,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就显得意义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去实际工作岗位上去认知、经历、提升和再造,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高职办学情势之使然,而且这种合作对学校而言应是一种常态,要融入日常教学利益共赢机制才具有可行性。如果校企之间加强深度合作,企业为学校解决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专业所需的实践领域得以锻炼,做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尽可能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相接近。作为学校也要为企业所需、为企业提供员工的继续教育(或叫做继续培训),使企业及其员工在企业发展中能及时捕捉到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并且校企之间可以共同完成一些科研活动,以学校的智力支持使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有所受益,由此达成的资源共享更加有利于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克美,唐文花,刘华珍,等. 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打造国家精品课程[J]. 中国大学教育,2004(10).
[2] 郑家茂,张胤. “课程”与“精品的课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3] 胡勇,张小兰. 高职高专精品课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