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芬 林宣龙
摘要:当今教学,资源利用存在三大误区:在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地位把握上失衡,在预置资源与生成资源的关系处理上失衡,在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的作用协调上失衡。走出误区,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须坚持人本性原则、简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须注重物理环境的精心营造、学生情绪的精心调适、交互活动的精心策划、教学媒体的精心设计、随机事件的精心处置、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
关键词: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设计原则;设计要义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20-04
人类,在消费资源、汲取养分中成长、发展:在消费物质形态的资源中获得生理成长和肉体发展,在消费精神形态的资源中获得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
教育,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旨在系统地组织精神文化资源,供给受教育者消费吸收,使之获得精神生命的良好发展。同时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于是,教学资源便从人类一般消费资源的范畴中分离并凸现出来,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被摆上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本文拟从教学设计的视角,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教学资源及其利用的有关问题作初浅的探讨。
一、教学资源:现代课程的一个重要概念
什么是教学资源?《教育大辞典》的定义为: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分为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人类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学习小组、课外活动小组、旅行小组、课外辅导员、家长、社会成员等。非人类资源包括各种媒体和各种教学辅助设施,其中媒体可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印刷媒体、实物、实物模型挂图等。现代媒体有投影、幻灯、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视盘、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等。此外,还有各种社会教育性机构,如视听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教育大辞典》还对课程资源作了比较复杂的定义,但是,鉴于目前学界多数人认为教学资源就是课程资源,所以这里不再另列课程资源的定义。
依据《教育大辞典》的释义,综合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教学资源:所谓教学资源,是指:在课程实施中,直接用作教学内容和间接辅助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过程、进而促进课程目标顺利实现的一切物力因素和人力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包括生命因素,也包括非生命因素;既包括自然生态资源,也包括人文社会资源:既包括事先配置的资源,也包括当即生成的资源:既包括构成课程的内容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的条件因素。
二、高耗低效:教学资源利用的严重误区
纵观学校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宏观资源环境日趋优越,实际的资源拥有量、资源品级以及资源配置、使用能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受现代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大气候影响,学校教育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严重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这种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三个“失衡”上:
(一)在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地位把握上失衡
教学的过程,是无生命的物力资源与有生命的人力资源有机融合、交互作用的过程。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人力资源是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并且始终是教学的真正起点和归宿;物力资源则是居客体和从属地位的,始终须服务于人力资源的运作。然而,我们教学中经常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在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地位把握上失去了平衡。其突出表现是滥用和乱用现代教学媒体,每逢上课,尤其是教研课、公开课,我们都将媒体奉为至宝,精心制作,无度使用,一种课件掌控教学,媒体充斥课堂,教师忙于操作。学生迷于欣赏的局面在悄悄形成,从幻灯到投影,从音频到视频,时而符号闪烁,时而文字跳动,时而色彩缤纷,时而旋律优雅,结果把教师忙得不亦乐乎,作为主导者本应注重的随机设问、随机点拨、随机讲析、随机示范等教学行为被媒体取代了;学生乐得心花怒放,作为学习主体本应直面文本、直面问题而进行的原发性的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和言语活动被媒体取代了。无疑,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课堂教学,不仅直接地造成了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更导致了师生之间作为生命主体的直接对话、交流的互动过程的缺失,使得人的智力资源、情感资源、集体固有的交往资源均在错置或闲置中造成严重浪费,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在预置资源与生成资源的关系处理上失衡
备课,就是钻研教材,解读文本,吃透重点、难点和特点;备课,就是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知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前认知水平、学习经验;备课,就是设计教程,设计问题,设计教学语言,设计师生互动方式;备课,就是配置设备,开发课件,制作媒体,熟练操作过程。而这一切,即是展开课堂教学必经的预置资源的过程,对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为师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教学中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在双边互动中实时生成的,是无法预约的,也是不可重复的。这些动态生成的事件或情境,是珍贵的、不可或缺的,同时往往是超越预设、出乎意外的,但它们却是极有价值的实时性教学资源,如果不失时机地捕捉到它们,恰如其分地放大它们,机智巧妙地利用它们,往往能使课堂出现亮点,引发高潮,呈现意外的精彩。然而我们往往在预置资源与生成资源的关系处理上失衡,我们总是把教学过程设计得过于刻板,过于细密,把教学媒体配置得过于精致,过于复杂,把课堂和学生状况预设得过于理性,过于一成不变,把精力几乎全部扑在事先的“备战”与“预控”上,当课堂现场出现“意外”时,或置之不理,或搪塞支吾,或乱了方寸,束手无策,结果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的作用协调上失衡
人,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机统一体,而精神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特质。人的精神生命,包含相互裨益、相互交替的两种活动,一种是理性的明意识活动,一种是非理性的潜意识活动。前者主要以显在的、逻辑的方式去感知、理解直接作用于他的显性事物、信息等,将其纳入、充实、调整、提升自身的意识图式;后者则以潜在的、非逻辑的方式去直觉、省察间接作用于他的隐性事物、信息等,进而丰富自身的潜意识底蕴。这里,明意识层面的理性能力。以及通过明意识发生作用的事物、信息,是人之发展的显性资源;潜意识层面的非理性能力,以及通过潜意识发生作用的事物、信息,是人之发展的隐性资源。真正的教育,应是以人的完整发展为旨归的教育,就发展人的精神生命而言,必须同时关注人的明意识和潜意识两种活动,协调和平衡两者关系,既要依托明意识途径着力培植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又要依托潜意识途径着力培植学生的非理性精神和非理性能力,促进两者的同步与和谐发展。然而我们的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只看到人的明意识活动,未能看到人的潜意识领域;足
够重视筹措学生明意识活动所需的显性教学资源,未能关注学生潜意识活动所需的隐性教学资源:着力于促成学生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的发展,忽视了促进学生非理性精神和非理性能力的发展。总之,由于我们在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的作用协调上失去平衡。因而,教学常常只能事倍功半。
三、教学设计:基于资源有效利用的探讨
现代资源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并且包含动态发展理念。因此,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是全过程、全方位覆盖于教学过程的,同时又是目的取向十分明确的教学策略体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建构这种策略体系?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三项原则,把握六个要义。
(一)基于资源有效利用的教学设计原则
1.人本性原则。人,是教学之起点和归宿,是最有潜力、最富活力的重要资源。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首先要看到人自身蕴涵的无限潜能,看到人对自身发展的决定性价值;教学的过程,应成为发现人的自身资源、发挥人的独特作用、引导其实现最佳发展的过程;教学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学生的首创能力,激活学生的心智资源,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以自己的探究解决问题;设施、设备、媒体等物理资源,应置于辅助教学、服务学生的地位,决不能成为弱化、干扰、甚至破坏学生智慧发挥和个性张扬的制约力量。
2.简易性原则。能够参透复杂现象的思维,往往是最简单的思维,能够说清深奥道理的语言,往往是最简洁的语言。同理,追求课堂教学之有效,必须遵循简易性原则,不必冥思苦索地设计跌宕起伏的教学结构,不必苦心孤诣地制作繁复炫目的教学媒体,不必事无巨细地顾及方方面面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应修枝剪叶,删繁就简,剔除拐弯抹角的成分,杜绝“装裱”修饰的因素,以最简捷的方法,最明晰的思路,最精炼的语言,最简洁的结构,最朴实的媒体展开教学过程,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思维的周折过程,降低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的消耗水平。
3.针对性原则。教学设计的简易,为的是“简”不必要的冗余环节,“简”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而所谓必要的过程,必要的媒体,必要的活动,都是以确保有效、力争高效为宗旨的,这就须遵循针对性原则,即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策略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集中地指向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需求,指向教学的重点、难点,指向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化解疑难,消释困惑,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二)基于资源有效利用的教学设计要义
1.注重物理环境的精心营造。物理环境,指的是教学活动所在空间的物质要素体系,包括教室、墙面、门窗、黑板、课桌、专栏园地、标语条幅、书柜花盆等,它们各自的大小、样式、质料、色彩及其形成的完整状貌。物理环境虽然不是直接构成课程内容的资源,不需要学生去感知和掌握,更无所谓去迁移运用;但是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来说,却是具有暗示作用的潜在资源,其结构层次、色调匹配、采光状况等所产生的整体感觉,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展开时,会成为一种潜在信息,通过人的潜意识“神经”,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因此,我们要将物理环境纳入教学设计,进行再创造,使之更净,更美,更敞亮,更和谐,更有书香,更有文化,让学生置身其中,能够专心学习,静心思索,潜心探究。
2.注重学生情绪的精心调适。人的心理世界是一座富矿,蕴藏着亿万年生命演化和千百万年社会实践活动所积淀的精神矿藏,构成这座富矿的主要矿藏是情绪智力和认知智力,它们就是人自身最重要的心理资源。情绪智力与认知智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积极的情绪与活跃的思维,彼此能顺向互动、正面强化,而消极的情绪与滞缓的思维,彼此会逆向牵制、负面暗示。在某种意义上,教学的使命就是进行潜在情绪智力和认知智力的开发、优化和提升,使人彰显本质力量,完善生命品质。因此,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情知互动规律,将体察学生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遏制学生消极情感的方式方法纳入预期预设之中,使课堂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始终在积极情绪的伴随下展开积极的认知活动。
3.注重交互活动的精心策划。交互,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生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其中,作为课程主体的文本(教材)内容,既是代表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的主体,也是师生借以展开对话并从中发掘价值的资源客体;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文本展开的交流对话,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是否有效,决定着学生能否从主体文本中感受到最有价值的主流文化,从中汲取最为丰富的文化营养。可以说,交互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应该精心思考,精心设计。要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精心设计话题,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精心设计评价,鼓励学生克难求进;精心设计生际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多元探究,多维求解,从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心灵的沟通、经验的共享、思维的碰撞、视界的融合。
4.注重教学媒体的精心设计。现代教学比之于传统教学,其优越之处不在人,而在媒体,在于当今学校普遍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拥有了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强大后盾的资源库:然而,如前文所述,现代教学的严重误区之一也恰恰在媒体。以“有效”理念观照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利用,精心设计的含义不在追求奇特和“花哨”,不在追求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而应在精当上下功夫:一要便于教者操作,不致忙乱无序,手足无措;二要利于学生学习,借助媒体提供真实的问题,借助媒体呈现直观的画面,借助媒体揭示潜藏的规律,借助媒体引领思维的路向,使媒体不仅成为学生愉悦感官的工具,而且成为学生思想、语言、动作的交互对象,在交互中激活灵性,在交互中引发顿悟,使整个课堂有新意,有节奏,有密度,有梯度,有深度,进而达到高效率。
5.注重随机事件的精心处置。课堂不是按照技术流程生产“标准件”的过程,不是按照教学方案表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师生在课堂场域中生命相遇的过程。课堂中的事件都是特定课堂场域中的时空因素作用于特定心态中的学习主体而产生的实时表现,每个事件从根本上说都是按其自身逻辑发生的,而不是按照我们预定的“计划”出现的,课堂教学所以能够呈现种种精彩,正是因为我们课前或课中把握了各种事件的运行逻辑,从容地驾驭并利用它们的缘故。因此,有效利用资源,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就是精心捕捉课堂中的随机事件,尤其是来自学生的“意外”事件。诸如一种独特探究方式,一番新颖的语言表达,一次有趣的意见分歧,一种可爱的错误答案,一个突如其来的新情况,都应该珍视、珍惜,并迅速作出价值判断,及时纳入教学过程,催生亮点。引发高潮,创造意外的精彩。
6.注重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维系着整个课堂教学,维系着师生双方的思想沟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过程。是师生之间以语言为中介(语文课上,还是以语言为内容)、以教材为话题的交往过程。无论视为哪种情形,都足见语言在师生共在的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对自身而言,是情智资源的外在表征,是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标志;对学生而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直接影响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关注教学语言,课前要精心预设。课上要灵活应变,即兴发挥,让自己以适切的、简明的、亲和的、生动的、幽默的、睿智的、富于激情的、耐人寻味的语言,去贴近学生的心灵,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去感染学生的情绪,去点拨学生的迷误,去唤醒学生的记忆,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去鼓舞学生的精神,去激励学生的成功,使学生在我们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中体验教学的情趣,感悟探究的快乐,享受课堂的幸福。
理论地看,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应是包含诸多要义并彼此关联相互渗透的一种操作体系。以上数条只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这些,更不能孤立地付诸实践,而应该在不断的实践和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科学的整合,构建融会贯通的行为方式,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向着低耗高效的目标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