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Choking”:一个亟待解决的心理学问题

2012-04-29 17:54孙保利郁敏张剑峰劳海霞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考场心理学

孙保利 郁敏 张剑峰 劳海霞

摘要:压力下,许多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大考中却发挥失常,称其为考场“Choking”。文章运用理论思辨的形式对考场"Choking"的定义及心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并从理论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分析认为,具有积极应对方式、个人自我意识强、特质焦虑高、成绩期望高、自我定向、自我效能感低以及外控型心理控制感等人格特质的学生在考试压力下更容易“Choking”。

关键词:心理学;考场“Choking”;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15-05

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乃至研究生入学考试,总是牵动着亿万学子及其家人的心,因为在目前中国“一考定终身”的社会背景以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下,考试将会决定大部分孩子将来的前途和命运。但在考试成绩公布之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有些平时成绩平平的考生在大考中一鸣惊人,成为考场上的“黑马”;相反,有些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考生却在大考中让人大跌眼镜。笔者在此将后者称为考场“Choking”。其实,“Choking”并非考生的“专利”。如有些求职者在一般公司一般职位的应聘中表现优异。而在应聘著名公司高层职位的面试中却非常紧张,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又如演员面对众多观众,表现出技术失常:优秀运动员在大型比赛中,输掉了不应该输的比赛,等等。笔者将以上现象分别称之为职场“Choking”、舞台“Choking”和竞赛“Choking”。可见,“Choking”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及基于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在此仅对考场“Choking”进行探讨。对此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其产生机制,为今后的研究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更科学地指导考生有效应对高压力测试情境及考试心理的辅导。同时也有利于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的考试改革等。

一、考场“Choking”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Choking”一词来源于医学英文名词,描述生理上突然窒息的现象,心理学引用该词来描述成绩下降或操作反常的现象。在综合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对“Choking”定义的基础上,笔者对考场“Choking”界定为:在考试压力条件下,考生对考试结果的重要性过度关注而引发压力认知,导致其焦虑和唤醒水平升高,进而导致注意指向发生改变,最终致使习惯的作业过程或记忆工作系统发生衰变或破坏的心理现象。笔者对其界定的理论依据为: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和唤醒水平,且当其不足或过分强烈时,都会使活动效率下降。在重大考试中,考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往往由于动机和唤醒水平过强导致心理状态的不稳定,致使注意指向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考场“Choking”的理论阐释

1.干扰理论模式

“干扰理论模式”以信息处理中资源分配模式即信息控制论为基础,认为“Choking”产生的实质是由于注意的改变所致。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注意的改变呢?笔者分析认为,考试压力产生的认知焦虑和唤醒水平的升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考生认知到考试的重要性,在此压力下产生的干扰信息或其他刺激转移了注意指向,致使注意被分散到与考试任务无关的方面(如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从而增加了大脑在有限时间内处理信息过程的负荷,使得用于处理考试任务的注意资源减少。最终将导致不足以完成对当前考试任务的操作:二是考生即使能够处理所有信息,但由于在干扰刺激作用下将难以捕捉与考试任务有关的正确信息,从而导致难以完成对当前任务的操作。

2.工作记忆容量

从注意的工作记忆容量的角度来解释考场“Choking”的逻辑为:没有压力时,个体的工作记忆资源可以全部分配给任务的执行:而有压力时,个体会对任务产生担忧,这种担忧会占用个体的一部分工作记忆资源,而个体的工作记忆资源本身又有限,此时工作记忆控制当前任务相关信息并抑制当前任务无关信息的能力就会受到干扰,作业成绩也就会下降。因此,Beilock,S.L.&Carr,T.H.(2005)认为,压力的作用是产生一个双任务情境,一是控制当前任务的执行,二是对任务的担忧,对任务的担忧干扰了个体的工作记忆系统,于是就影响了当前任务的执行。

综上所述,工作记忆容量理论是对干扰理论模式的发展,并且根据研究的需要,文章将以干扰理论模式为基础对考场“Choking”进行探讨。

三、考场“Choking”产生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家认为,“Choking”机制与焦虑有直接的联系,考场“Choking”也不例外。但笔者的疑问是。在重大考试中,几乎所有的考生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心理焦虑。但为什么有些考生顶住了压力使自己的水平得到了正常发挥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而有些考生却在压力下“Choking”了?这是否与考生的某些人格特质有关系?笔者综合国内外心理学等领域诸多研究者对“Choking”的研究成果,比较后发现:具有积极应对方式、个人自我意识强、特质焦虑高、成绩期望高、自我定向、自我效能感低以及外控型心理控制感等人格特质的个体更容易“Choking”。

1.积极应对方式与考场“Choking”

应对方式是指人们受应激事件影响时,倾向于选择并采用带有某种个人偏好的应对策略。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种: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积极应对是指直接处理或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倾向,回避应对则是指用逃避、离开的方式处理压力事件的倾向。以此推之,考场上的积极应对是指当认知的压力增加(如对考试结果的担心)时,考生会直接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并试图寻找最佳办法来减少压力。根据相关研究,此种应对方式更容易使个体“Choking”。因为在考试过程中,一方面虽然积极应对压力的策略有助于问题(如由压力引起的干扰信息和心理波动等)的解决,但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往往不允许考生过多考虑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方式极易造成考生分心,使注意指向发生改变(朝向自我而非任务),破坏考试的节奏,使考生受到干扰,从而影响水平的发挥。

2.个人自我意识与考场“Choking”

个人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倾向于考虑和关注自身那些不易为外人所知的、内在的、隐蔽的东西。一般来说,个人自我意识强的个体比个人自我意识弱的个体更多关注自己的思想、行为等。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强的个体面对压力会显得反应积极,敏感性增加,并且有研究进一步认为个人自我意识强的个体更容易“Choking”。南于考试本身的特点,考生关注的往往局限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对正在执行

的考试任务的注意,如“我做的题目是否正确”,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这种情况可能会更突出。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无可厚非,但一方面有限的考试时间不允许考生思考过多的此类问题;另一方面,个人自我意识强的个体由于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思想而消耗其他认知过程需要的资源,从而影响水平的发挥。

3.特质焦虑与考场“choking”

众多有关焦虑的研究均表明,高特质性焦虑的个体很容易陷入自我评价,在压力下表现出自我不平衡,并且特质焦虑水平高的个体面对压力时反应更强烈、更敏感,更容易体验到状态焦虑,继而导致技术或习惯性作业发挥失常。在考场上,特质焦虑水平较高的考生会对压力特别敏感。当自我认知的压力增加时,此类考生习惯于将考试结果的重要性认知“强化”和“放大”,从而体验到自尊受到威胁,产生担忧前景、害怕甚至恐惧的情绪,导致考试认知焦虑水平骤然上升。考生的认知状态焦虑水平提高又反作用于其考试重要性认知的强化,两者的交互作用使得考生担忧情绪更加严重,导致个体在考试环境下的注意指向发生改变(注意过度朝向自我),最终影响考试任务的顺利完成。

4.成绩期望与考场“Choking”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内心期待值高。情绪指数就低,心理压力就大;反之,内心期待值低,情绪指数就高,心理压力就小。众多研究表明,成绩期望与“Choking”的发生率呈正比关系。因为较高的成绩期望值,通常会无形之中提高考生的焦虑水平和放大对考试重要性的认知,尤其是部分尖子生在父母及老师的殷切期望下往往将自己的考试目标定得过高。并且为了实现目标在考试中尽量不允许自己出现错误。这势必会增加考生的焦虑水平,使注意指向发生偏离,最终导致绩效下降。从另一层面来讲,成绩期望值较高的考生一般都具有消极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及伴随着的批判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往往具有破坏作用。会导致考生的心理波动,从而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

5.自我定向与考场“Choking”

目前,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均表明,自我定向是一种消极、脆弱、容易导致个体适应不良的目标取向状态。在考场上,自我定向的个体比较注重考试结果,其考试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超常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自负的“优等生”来说,一方面因为其自我优越感会给他人一种高傲冷漠的印象,从而使别人不愿接触他,使之逐渐脱离群体。渐渐被孤立、被忽视的感觉会促使他们总是想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这样,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就会导致焦虑产生,致使注意指向发生偏离而导致“Choking”的发生。

6.自我效能感与考场“Chokihg”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㈣。众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成绩就越好,并且其大多能可靠地预测成绩。因此,对于自我效能感较高即自信的考生而言,他们始终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取知识,发挥成绩和形成对成功的积极态度,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及考试中都会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进而容易形成最佳考试心理状态。但对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考生,面对重大考试时,就容易产生较高的焦虑水平,最终影响成绩的正常发挥。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考生自信心过低而主动放弃考试而造成的成绩下降,不是文章所讨论的考场“choking”现象。

7.心理控制源与考场“choking”

心理控制源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在影响和决定外部事件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主观判断,属于个体稳定的人格特质,可分为内控型、外控型和内外控结合型。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应激状态下,内控型的个体要比外控型个体的成绩要好。对于考试而言,如果考生将考试结果寄托于运气和命运(即外控型),那么就会消极被动地对待考试,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消极的考试心理势必会影响成绩的正常发挥。

四、考场“Choking”应对措施

“choking”现象作为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在心理学等领域有众多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研究,但预测尤其是控制层面的研究鲜见,同样对于考场“Choking”这块处女地到目前为止更是无人问津。现笔者结合考场“Choking”产生的心理机制,以理论思辨的形式对其预防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1.正确选择应对方式

由于积极应对是产生“Choking”的敏感因素,因此考生在考场上面对压力或遇到疑难问题及出现暂时性遗忘时,尽量采用回避应对的方式,不去思考压力有关的事情或暂时跳过较难的问题,以减少注意指向的改变,尽量保持原有的考试节奏。另据有关研究表明,当遇到突发、短暂的压力时,回避应对方式是比较有效的;而当面对长期的压力时,积极应对方式则更为有效。考生考场上感知的压力一般为暂时性的,所以采用回避应对方式能有效防止“Choking”的发生。另外,在心理健康课上教师可通过目标设置训练、系统脱敏训练等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及应对压力的策略。

2.关注个人自我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关注个人自我意识强的学生,可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目标转移等手段,减轻对诸如考试等事件重要性和压力的认知:采用系统脱敏训练等认知行为疗法加强心理技能训练,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并加强在高压下进行自我意识的训练(如模拟大型考试),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自我压力感的刺激强度,使其高压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从而减少“Choking”的发生几率。

3.适当降低成绩期望值

过高的成绩期望值,会使考生因感觉难以达到而产生紧张和恐惧,在高考等重大考试中难以发挥最好水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一是平时教师在认真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后,帮助他们找准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习计划,并跟踪、督促学生严格遵照执行。切合实际的目标必然成为其发奋学习的原动力,因目标更容易实现而有利于提高学生信心,有助于克服“Choking”现象;二是考前可以采用保守心理暗示法。笔者的建议是在平时要树立“我一定要考上!”的奋斗目标以此激发斗志,但在临考前要有“我一定能考上!”的应考心态以此减轻压力,并且临考前可将自己既定的高考目标降低一级,如既定目标为重点大学的可降为普通本科大学,以此类推,甚至最保守的可以暗示自己今年考不好还可以第二年再考一次等。当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考生就有了回旋的余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考试压力。

4.培养高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是考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的决定因素。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观看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的录像片、校园及教室张贴励志标语、阅读励志书籍、鼓励性的自我暗示及成功表象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门坎效应”。“门

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了克服学生因自我效能感低而产生考场“Choking”现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过高的长期的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子目标。因为一旦实现了子目标,迈过了第一道“门坎”,带给学生以成就感,能增强其自信心,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使之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然后逐步提高目标层次,学生就能最终达到最高目标。

5.运用积极认知评价策略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认知评价策略对个体的压力有直接的影响。面对压力应激刺激,积极的认知评价策略的应用十分重要,并且选用不同的认知评价策略将导致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考生面对考试压力,应采用积极的认知评价策略,保持原有的考试信念,摆正心态,避免干扰,发挥应有考试水平。同时,积极的认知评价策略还会提高考生自我效能感。即使在重大考试当学生出现心理焦虑的情况下,平时习惯运用积极认知评价策略的考生也能迅速调整心理状态,及时控制心理波动。

6.培养正确的心理控制感与目标定向

心理控制感是减缓压力,控制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目标定向训练手段,使学生的控制点由外控型向内控型转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控制技能。目标定向还可以分为问题定向和情绪定向。问题定向旨在解决压力应激导致的问题,以改变应激刺激或个体与应激源的关系,适合可控性较高的应激刺激,而情绪定向旨在减轻刺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如考试焦虑),适合可控性较低的应激刺激。由于考试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考生的可控性相对较低。此时,压力下的情绪调节目标定向就能有效调节考试情绪、减轻压力。避免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保证考试水平正常发挥。

7.建立长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是记录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反映其心理面貌的材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笔者建议学校应该从小学开始就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跟随其升学或转学,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并对那些具有消极人格特质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其向积极方面转变。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另一方面对克服考场“Choking”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五、结语

考场“Choking”对考生来说也许是最坏的体验,它可能会使考生十年寒窗苦读付诸东流,并且有些考生可能会因为一次“Choking”体验的心理阴影而成为考场“Choker”。文章在此只是提出了这么一种现象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产生的心理机制,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如何预防“Choking”的发生及考生出现“Choking”后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等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研究。文章在此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开垦这块处女地,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真正能为考生及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考场心理学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爆笑心理学
期末小考场
爆笑心理学
考场借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