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对之应做的潜心解读与追求

2012-04-29 00:44高本大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贵在名牌办学

高本大

摘要:“品”,应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受众关切的主观体验。办学之“品”,不能只满足于某项成“品”,而应该致力于项项成“品”,以至汇成大“品”、做成“品牌”、创成“名牌”。要使办学之“品”由“低空掠过”的基础层面转入“高天唱响”的更佳阶段,应循序渐进,须拾级而上;得宁静致远,当整体成功。如此之“品”,必更厚重、精彩……这是常识,也是铁律。

关键词:办学之“品”: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08-03

一、关于“品”的一个实例交代

2011年10月,经中国教育学会最终审定批准,苏苑实小成为全国“现代学校联盟行动计划加盟学校”(苏州大市小学界目前仅此1所)。12月16日至18日,学校派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24届全国学术年会暨现代学校联盟行动计划启动会,并领回工作任务与要求。

据告,凡加盟学校,都已基本具备以下“现代”特征:教育理念正确、办学条件过硬、系统特色显著、人文气息浓厚,并能在广泛的辐射示范中展示本真的教育实绩及系统品位……“品”,在此得到特别强调。这指标性结语,无疑催生出本校不断求“品”、成“品”的意志和信心。

二、对“品”的基本认知及相应探究

“品”,一般可指品种、品系、品貌等,可指品质、品第、品级等,也可特指由“品”所指向的真品、上品以及品牌、名牌等。

“品”,存于现世间万相,维系于芸芸众生。“品”,应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体验。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品”之关切、体验,当然包括教育界,自然也包括每一所学校及每一个办学人。尊崇并力求“一校一品”,正是对之做出的一种自在反应。眼下,这种反应逐步趋同。此趋同,不仅提升了各校对办学之“品”的认识程度,更促使着各校为求成办学之“品”竞相用心尽力。

按笔者理解,“一校一品”至少有两种定义:一是各校都得选出工作的某项使之成“品”,并以此一“品”照应其余;二是各校的项项工作都得有“品”,并凭此汇成一大“品”,以之辉映整个办学的全部内涵和外延。这两种定义,并不矛盾,也无冲突,只是阶段不同、层次有别。依据这两种定义所择取的对应行动,当能保障各校量力而行求成应有的办学之“品”。

求成应有的办学之“品”,当树立理想,得面对现实;应循序渐进,须拾级而上。否则,极易导致两种情状——不是生畏而止步,就是欲速则不达。正因为较好地规避了求“品”中的畏葸或盲动,本校始终遵循着一条可行路径——先求某项成一“品”,继求项项汇大“品”。为求某项成一“品”,本校桩桩件件倾注精力,决意本真,绝不弄虚作假;为求项项汇大“品”,本校年年月月奉献心血,志求系统,力绘多维全景。经二十多年不息探究,本校的求“品”、成“品”工作应可在学校所得的项项称号,展示的种种事实及公众长期的普遍认同中得到必要佐证。

三、“品”及“品牌”的象征意义和现实价值

办学。重在育人——重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事业成功保驾护航,重在为学生的现实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基打桩。这两大指向无不要求着学校的全部存在既应展现物理功能,又能焕发精神光彩。这功能和光彩,理当遍布师生视野、齐渗师生心灵、惠及师生全员。于是乎,周密关注并不失偏颇地切实解决好办学的方向性、科学性、艺术性、可行性、整合性等问题,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责无旁贷。所谓方向性,贵在不盲,贵在能看清、看准终极目标,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所谓科学性,贵在不孤,贵在能注重工作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所谓艺术性,贵在不庸,贵在使所做一切皆具美感;所谓可行性,贵在不莽,贵在能凭借各种可能,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向前走;所谓整合性,贵在不散,贵在拾遗补漏、引线串珠,使各项工作都能在不致产生任何明显缺口、短板的前提下尽展其系统特质和风范,或起码可见到其完整动向和雏形……而所有这些,既是求成办学之“品”及“品牌”的理想尺度,也应是从中全力企及的现实标杆。

“一校一品”,不拒绝在各项中只选求、选做一‘‘品”。也不排除一“品”一“品”逐个做。但更“给力”的标准是:应“品”“品”联动、“品”“品”合一连环。这是社会对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公众对办学的最大期待,也是每一所学校及每一个办学人需自觉担当的最重责任,应主动挺进的最佳境界。这样做并非易事,假如做这样的“品”时觉得太累,不妨退而求其次,可以抢着热点、炒着短线等选m较易上手并有望立竿见影的先做起来,这总比撒手不做、得过且过来得好。但若做时并不感到很累,那何乐而不为,理当“品”“品”联动、“品”“品”合一系统做。至于这样做会否冲淡、淹没某“品”,会否使某“品”无法吸人眼球?我想,这担心应属多余。因为以全面育人为宗旨的真正的办学之“品”,本就不该只有某“品”显眼,而应各“品”整体会心。与只有某“品”显眼相比,各“品”整体会心之“品”的含金量更高、信誉度更广,又因其特质所定难以复制克隆,故独特性更强。含金量更高、信誉度更广、独特性更强的办学之“品”,当能不求显眼“眼自显”。这种体察及感受应是科学、完整的。循此致力于做各“品”整体会心之“品”,终有一日可使办学之“品”尽快成为本真实在的“品牌”,直至成为系统靓丽的“名牌”(这里需点到的是:“学校品牌、学校名牌”重在突出“项目”,而“品牌学校、名牌学校”则务必凸显“整体”)。本校深信这一点,并为之着力有加。

四、“品牌”与“名牌”的异同及做、创中可采取的策略

说到“品牌”“名牌”,有人以为:“品牌”富有知名度很高的含义,而“名牌”只是个名称而已。但更多人认为:凡注了册的。都可以是“品牌”,而“名牌”应是在“品牌”知名度达到并推广到一定层次后对“品牌”的称呼。简而言之,“名牌”就是著名的“品牌”。我觉得,“品牌”与“名牌”是两个有联系却又不同的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主动与被动。做“学校品牌”及“品牌学校”时,办学大致上还处于被动阶段,此时的办学,必须更多考虑来自于师生及公众的需要,然后根据需要为之提供适切的服务。而创“高天唱响”的“学校名牌”及“名牌学校”时,不能再是一味地被动提供,必得更多讲究主动引导——引导师生及公众对办学的每一环节、所有轨迹做出积极响应:能使办学对更广大区域内的各校做出应有引领。如此“名牌”身后,自有充分的历史积淀,有深切的文化内涵,有丰厚的无形资产;如此“名牌”一旦被师生及所有受众认可后,必将产生极大的激励效益、磁吸效益和持续效益。

为做好“品牌”、创好“名牌”,必须以正确的思想和立场建构鲜明坐标、锁定中心标的,即让办学能带给师生及公众更本真、系统的愉悦体验,并使办学的知名度、美誉度,尤其是被信服度、被信赖度尽可能地达到最大化。同时,还得拟汀并实施后续行动策略。从总体上讲,应切实做

好价值识别、战略设计、模式选择、战术运用、效能掌控、规划延伸等工作;应回答“办学为什么要做‘品牌、创‘名牌”,“如何做‘品牌、创‘名牌…,以及“要将‘品牌一名牌做到、创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引入一个怎样的境界”等一系列核心问题。较具体地说,就是要藉一整套拓展、深化的理念及措施,务必使做、创“品牌”“名牌”时的任何顾此失彼,抑或左脚踏右脚、情绪化逢场作戏等负面现象都难现其形;务必使全校的物质文化令人注目,精神文化耐人寻味,整体文化引人入胜:务必使校方所推导的全部过程及由此演化的所有绩效都能经得起随机察访、常态审视,经得起细节研析、定点检验,经得起整体观照、系统评估,并经得起代代相传。

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槃》中有这么两句话:“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如将之与办学中的“一校一品”相联结,“一切的一”,可指所有工作中有某项成了一“品”,也可指各项工作都成了求“品”的扎实根基之一。而“一的一切”,则既可指这一“品”所包含的全部,更可指一所学校的T作均无一疏漏地集为大成、汇为大“品”。大“品”,是各“品:之总和,是做“品牌”、创“名牌”的要素保障。要“更生”这办学之“品”的“一切的一”,及至“一的一切”,就得站于理想层级作判断,依据现实可能作选择。判断什么、选择什么?怎么判断、怎么选择?如何由“一切的一”的基础层面有效转入“一的一切”的更高阶段?……此类命题可以一直追问下去,但值得参照的准则类答案不外乎——反对急功近利,避免盲目冲动:坚持宁静致远,求享整体成功。

由此推知:在办学做“品牌”、创“名牌”进程中。光凭一个广告、一番行销等来让人们真正了解、认可“品”之存在是不可能的。只有理性以对、长期秉持并系统形成的学校综合效应及师生群体无处不在的优良品位呈现才至关重要、更为可靠。

总之,办学中意义和价值重大的求“品”、成“品”、汇大“品”,以及做“品牌”、创“名牌”工作确需各校认真对待、心定气顺躬行。作为其中一分子,本校正在不懈努力。这是平心而论,绝非矫情献媚。但冷静、理智地想想,本校所做工作及所获全国“现代学校联盟行动计划加盟学校”等称号,虽值得珍视,却终究已成过去。如果把时间轴线拉长来看,求索之路还很遥远。行走在此路上,必须恪守应有的意志和信心。意志,就是持之以恒;信心,就是不转移目标。苏苑实小会执以这样的意志和信心主动迈进,并随之共绘、共享到属于大家的一路美景。可以期愿:此本真、系统的有“品”之景定将灵动、立体、厚重、精彩……

猜你喜欢
贵在名牌办学
撕名牌
企业名牌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别出心裁,文贵在『新』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秋季养生贵在“收”
贵在认知,贵在践行
名牌表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新商标法禁止“傍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