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 马如韬
【摘要】本文基于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理论,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就业结构四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的工业化进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十几年来内蒙已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诸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与发达省市存在很大差距、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亟需解决,所以在“十二五”时期,自治区应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既求速度更注重质量,又快又好地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内蒙古工业化进程人均GDP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就业结构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就经济总量而言,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1672亿元,比西部大开发战旅实施之初的2000年增加了近七倍;在人均量方面,内蒙古人均GDP在十几年间亦实现了质的飞跃,2010年自治区人均GDP达到47347元,相比1999年的人均量翻了三番,并且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29992元。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伴随其经济发展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在经济总量及人均量方面,内蒙古自治区与东部省市仍存在很大差距;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仍不合理;城市化率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环境与资源等不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明确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为政策制订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实证分析
1.指标体系建立
钱纳里等(1989)的工业化发展理论,将工业化过程大体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本文基于钱纳里等人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估计结合指标的代表性、可行性及可比性,确定了测量某地区工业化进程分析的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水平(选择人均GDP作为指标),产业结构方面(选择三次产业产值比为基本指标),空间结构方面(选择人口城市化率为基本指标),就业结构方面(选择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基本指标),并进一步确定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城市化率以及就业结构等指标的标志值,具体指标值见表1。
注:1964年与1996年的换算因子为6.2,系郭克莎(2004)计算,1996年与2004年、2007年、2010年的换算因子分别为1.161、1.260、1.34;A、I、S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陈佳贵等的《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一文中各指标标志值并结合钱纳里等(1989,p191—98)、库兹涅茨(1999,p1347—360)、科迪等(1990,p117—18)、郭克莎(2004)、魏后凯等(2003,p12—8)的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2.数据统计及分析
根据上述工业化进程的衡量指标分析,从1999~2010年内蒙古经济统计数据选取地区工业化数据;而对于不可直接获得的数据——城市化率指标,本文利用其定义公式即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进行计算得出。此外,利用汇率法将人均GDP换算成美元,由此得出1999~2010年内蒙古工业化进程衡量指标的数据表(见表2):
就人均GDP而言,由于内蒙古地区生产要素匮乏,产出水平很低。1999年,其人均GDP只有708美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收入水平。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随着经济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得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在十一年间,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3.6%,明显快于全国增长速度。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收入水平,2007年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收入水平,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均GDP已相当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收入水平。
从产业结构角度,2001年之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0%,且小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以及服务业发展滞后,其产业结构也很不合理。2002年开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开始明显降低到20% 以下,产业结构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水平。到2009年,内蒙古的第二产业得到很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其产业结构已达到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水平,而与第二产业占比稳步上升的趋势不同。第三产业则是其产值比重先上升又下降而后又上升的原因是在产业发展初期,第三产业中主要是一些低端的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先第三产业中的较低端的服务也逐渐被淘汰,随之发展起来的是先进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的服务业,这种趋势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就城市化水平而言,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内蒙古的城市化水平呈现渐进式的变化:从1999年的41%,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城市化水平;而后以年均2.8% 的增长率提高了其城市化率;到2007年增长为50.1%,达到工业化中期的城市化水平;2010年内蒙古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西部地区各省市中城市化水平最高者,已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化水平。在就业结构方面,十几年间内蒙古的就业结构改变并不大,第一产业就业占比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就业占比稍有上升,但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最大,2010年内蒙的就业结构处于工业化初期水平。
综上所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人均收入极低,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就业结构方面来说,内蒙古基本处于工业化在前期阶段。经过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就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而言,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化进程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就城市化水平而言,内蒙古自治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就业结构角度,内蒙古自治区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综合四大工业化衡量指标,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化进程基本达到工业化中期的发展水平。
二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发展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的十几年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进程、就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内蒙古自治区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存在和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一,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虽然内蒙古人均收入已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基数很大,即使内蒙古经济增长发展速度超过东部地区,但与大部分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仍然存在,且在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开始凸显,不利于整体福利的提高。
第二,内蒙古的经济、产业、就业结构仍不够合理。一方面,就产业结构而言,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但是由于自治区的工业仍以资源开发型和原料工业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少,管理效率差,生产效率仍很低下,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所以产业结构还存在优化空间,而且与东部地区在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存在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仍然显著。另一方面,其就业结构不也合理,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始终处于50% 左右,可见其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极低。就2010年而言,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9.4%,而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达到48.2%。也就是说,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将近一半的就业人数只生产出了不到10% 的财富,可见自治区的就业结构需继续进一步调整。
第三,西部大开发的十几年间为追求高增长率而带来的人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变得十分严峻。内蒙古有丰富的资源禀赋,资源开发条件好,具有开发成本低的有利优势,这也使得资源型产业成为拉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追求高速发展而对资源的超负荷开采,是资源存量极具减少,同时,在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对当地环境造成危害。
三 对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工业化又快又好发展的建议
根据发改委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西部发展战略的周密规划,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期间的重点经济区、重点农产品生产区、重点生态区、重点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以及重点沿边开放地区,更多的生产要素和投资将流入,可见“十二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面临着推动发展和转变方式的双重任务。因此,笔者针对内蒙古工业化发展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如下相应的改革策略。
第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实现“富民强区”。应该优化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低端服务业占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非资源性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加强建设。除此之外,应鼓励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在这过程中应鼓励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吸引高端人才的流入,为自治区的发展注入活力,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进一步促进城市化进程。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其工业化进程并不同步,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把农牧业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并保证进城农民的就业保障,完善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同时必须加强资源节的约和管理,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内蒙古自治区应紧紧抓住并利用好“十二五”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利用,形成符合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的发展途径,从而实现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等目标,使内蒙古自治区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业化进程。
四 结语
本文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统计数据,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四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内蒙古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客观定量的分析得出的以下结论: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已从工业化前期阶段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人均收入得到极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特别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仍不够合理,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与东部发达省市仍有很大的差距,以及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可持续等。所以,在“十二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应抓住这一战略发展时期,在工业化质量上大做文章,做好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支柱和领军省市,从而又快又好地实现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2]汪艳、吴琴琴.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性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12(4)
[3]安静赜、张亚星.“十二五”时期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实践,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