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阳平
如今的美尔雅早已不再满足于“世界男装品牌加工厂”,在湖北发展步入“黄金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为打造百年民族品牌,美尔雅开始了新“黄金十年”的征程。
《诗经》有风、雅、颂之分,中国服装有“美氏”之别。群山环绕的石头城蹦出个美尔雅,见证了服装王国的跌宕起伏。
如果以五年计划来界定近十年来的美尔雅发展历程,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消化历史包袱,第二个五年计划是自主品牌建设。如今,渠道瘦身,品牌“增肥”,走上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美尔雅,整合创新铸品牌,站在去年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首次双双突破10亿元的新起点上,正在开启新“黄会十年”的锐变之旅。
一天只产一件西服
在美尔雅美红服装公司六楼,有条“U”字形车间。桌上,摆满面料、卷尺、电烫斗、针线,唯独没有一台缝纫机。27名80后女工依次坐开,埋头细织。
这是业界罕见的纯手工西服生产车间,号称“极品”西服。多件标价69800元的成衣,挂在生产线入口显眼处。
“27人的专业手工团队,一天只产一件西服,每一件都是艺术品。”据统计,一件纯手工“极品”西服需约20万次以上的穿针引线完成。手工针距均为0.1cm,若一针出错则返工。
消耗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为何要保留这条纯手工生产线?
车间负责人汪女士称,确保“轻、薄、柔、圆”,让每一件衣服都活起来,有人性,这代表对品质的追求。汪是美尔雅最早一批手工工艺的老员工,她的老师是日本70岁高龄的田部中村。
她说,服装制造不是简单的加工、缝合,再好的面料和款式,如果没有工艺师的手艺作保证,也只是一个“豪华的赝品”。
在流水线作业的批量生产线,独门“装备”也不少。一件西服工序多达760道,比同类厂家多出近200道工序,每天的产量也只有800件左右。
逆向突围转内销
每一道工序都是为了品质,为了打造自主品牌。这是一条以品质带品牌之路。
1985年,美尔雅成为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高级西服成衣生产企业,成为日本服装的“代工之王”。10年前,美尔雅人开始反思“代工模式”。
因为,若一个月无日本订单,就将面临关门的窘境。也因为,过去生产的西服90%以上都让外围人穿了,而且老外穿了还不会回头,而如果回到国内市场,好西服让中国人穿,穿了就是稳固的市场。
美尔雅开始逆向突围,摸索出一条“两条腿走路”模式:依托国外市场,拓展国内市场;依托加工市场,开发品牌市场。
在突破自我的手术刀面前,美尔雅选择了“刮骨疗毒”。从2002年到2003年期间,全国除湖北市场外,销售网点从逾200个收缩到不足20个。把拳头收回来,再集中力量打出去。美尔雅开始大瘦身,主辅分离,回归服装主业,对内销市场采取“收缩”战略。
2004年9月,著名影视明星孙红雷出任形象代言人,美尔雅人加快拓展国内市场。借助男装优势渠道,进军国内女装市场,2007年起相继成立了女装分厂、女装研究所,甚至成立女装公司。20余年工艺的积淀,美尔雅女装很快闯出“半边天”,销售额直逼男装。
不再是守株待兔,而是全民皆兵。
美尔雅常务副总经理张四海说,“现在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做足、做好省内市场,稳步向外拓展。”
从2007年起,美尔雅在国内市场销售额达到1亿元,其内销利润首次超过贴牌加工利润。2011年,美尔雅集团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首次双双突破10亿元。
牢牢把握国际国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这一宏大背景,美尔雅乘势而上,重回鼎盛荣光,全国专营店再次开到了300余家,且稳居湖北市场销售额头把交椅。
品牌再造
自接外贸第一单起,杰尼亚、扎拉、登喜路、阿兰德隆等大牌服装都在美尔雅加工。但是,面料、手工相同的服装,在国内卖2000元或许无人问津,倘若贴上国外品牌,售价提高一两倍还很走俏。
市场神经末梢的销售从业者反复讲述没有品牌的尴尬。
最初,美尔雅与日企“牵手”,日企开出条件,要求100%满足日本市场的生产需求,以至于在日本业界,“没有人不知道美尔雅”。但是在国内市场,受制后端产业链跟不上。
美尔雅并未输在工艺上,而是在自主品牌上未能跑赢国外品牌。
“明明是自己精细工艺加工,若无外国品牌的‘护身符就卖不出价格,且外人对你还不屑一顾。”美尔雅掌舵人杨闻孙把这当作耻辱。他认为,美尔雅起步之初,由于对品牌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体的经营战略思路不清晰,错过了最早一波创品牌的时间窗口。
2002年,美尔雅开始品牌化运作,请来国内品牌策划大师叶茂中进行营销策划,将男装定位为“商政男装”。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杨闻孙以他独特的角度拿宋朝崇阳县令张乘崖的典故为例说,创品牌的过程比较漫长,需有日积月累之功,“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缩短这个过程”。
“中国文字难学,就如中国品牌难做一样。如果品牌能做到像中国文字那样既博大精深又精准到位,中国品牌自然就是世界品牌了。”杨闻孙说。
两件“镇店之宝”
“尺子+剪刀+脚踏缝纫机”是服装生产的基本特征,由于面料、设备都是别人的,纺织服装产业一般被当作技术落后的产业。杨闻孙对此掷地有声:“说纺织服装产业没有技术含量是一种误读。”美尔雅有两件“镇店之宝”名扬业界。
旗下的黄石锦绣纺织有限公司位于鄂东长江大桥一侧,记者在车间实地参观了环保防缩羊毛技术。该公司总经理耿学刚介绍,环保防缩羊毛技术是世界首创,且是目前世界唯一的一条生产线,被誉为“绿色羊毛防缩整理法”。
“这种技术不仅不会破坏羊毛鳞片,且保证了羊毛原本的特性,达到控制羊毛缩水率的目的。”他说,该技术在服装界引领了一场纺织服装的绿色革命。
有趣的是,该项技术在美尔雅生根升级后,日本人要作进一步了解,还要来美尔雅研究。在纺纱车间,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研发的“徐氏如意纺”——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美尔雅开花、结果成为另一大亮点。“这面料多细,摸起来多圆润。”拿出新技术织成的面料,耿学刚称,这项技术实现了三大突破,其中将低支原料“装扮”成高支纺纱,可增加原料的附加值约20%至30%以上。
而另两项技术也不可小觑:纺纱支数的上限和纺纱工艺对原料长度、等级、品种等要求的下限,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可纺纤维的范围。
从销售末端到上中游产业,美尔雅对全产业链的打造,把命运掌控在自己手里。
四大整合
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贸易保护壁垒、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使许多加工企业无利可图。1元人民币的生产总值,所需成本是世界平均值的2.3倍,是日本的7—8倍。美尔雅实施倒逼机制,开启了新一轮整合创新。
7月底,美尔雅开始实施“大财务”概念,拉开财务整合序幕。
美尔雅集团财管中心副总经理詹宏文说:“资金大整合,有利于集中优势办大事。这一‘硬拳头的形成,将会获得银行更多的授信额度,可为山南工业园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山南工业园是美尔雅产学研一体化的孵化基地,将与武汉纺织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
如果不具备纺织原料和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就无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自主定价权是美尔雅在日本市场摸爬滚打出的心得,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牌子,自己说了算,才有自己真正的市场。
如果从2002年开始划分,美尔雅第一个五年是消化历史包袱,第二个五年是自主品牌建设,现在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将是,以2012年为起点,对财务、生产、人事、后勤等四大优势资源再次整合升级,在业界锻造出“美氏定价权”,拉开重塑品牌的新元年。
四大板块整合也得到杨闻孙的证实,“一个人的力量太小,需要整合企业的、社会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整合资源都要围绕品牌转,一切整合都是为了品牌。”
军人出身的杨闻孙也许并不畏惧战场,但却十分敬畏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今的美尔雅早已不再满足于“世界男装品牌加工厂”,在湖北发展步入“黄金十年”战略机遇期,为打造百年民族品牌,美尔雅开始了新“黄金十年”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