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
葛洲坝水电站兴建,宜昌实现第一次腾飞,从小城市发展到中等城市;三峡工程建设,宜昌实现第二次腾飞,从中等城市发展到大城市;现在,宜昌提出要从大城市迈向现代化特大城市,靠什么支撑?
“咔嚓!”、“咔嚓!”……
站在三峡大坝坝顶,李风俯身趴在栏杆上,远眺蜿蜒如龙的长江。他左手端相机,右手不停地按着快门,雄伟的三峡大坝及远方的宜昌城区不断被定格在镜头中。
李风是宜昌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这次来到三峡大坝,是想拍一组“后水电时代”的照片。
宜昌,这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因山水而宜居,也因山水而昌盛。
新中国成立后,宜昌有两次大的蜕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葛洲坝水电站的兴建,宜昌的经济社会实现了第一次腾飞,由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1994年12月,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开工,宜昌开始第二次腾飞,由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
去年底,宜昌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要把宜昌建设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此目标也很支持,提出宜昌要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但问题是,再也没有大的水电项目兴建了,靠水电‘发家的宜昌,在‘后水电时代用什么支撑呢?”和李风一样,很多关心宜昌发展的人都在寻找答案。
后水电时代
李风的目光停留在宜昌犹亭开发区,相机镜头里出现的是一辆商用车。
9月20日,在中兴汽车宜昌工业园里,第一台“宜昌造”SUV乘用车下线。这个总投资30亿元,设计年产20万辆SUV系列整车和配套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园,标志着宜昌告别没有汽车产业的时代。
这是中兴汽车首次“开”进中国中部地区,宜昌也成为中兴公司的第5个全球生产基地。
中兴汽车的到来,大为提升了宜昌装备制造业的实力。
“是的,装备制造正是我们全力打造的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宜昌市重点项目办专职副主任刘建平显得信心满满。
统计显示,去年至今年一季度,电力产业作为宜昌多年的“龙头老大”,已被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等新崛起的产业超越。
刘建平说,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湖北省深入推进“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加快“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后水电时代的宜昌正迎来第三次腾飞的重大历史机遇。
两次腾飞
“老宜昌人都知道,宜昌的前两次腾飞都跟水电工程密不可分。”打开李风的相册,大多数照片都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这两大工程有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风喜欢带着照相机拍摄那些在外人看起来非常神秘的水电站。出差到外地,别人总会这样说:“哦,宜昌,我知道,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都在那里。”
每每听到这些话,李风都感到十分自豪,并兴致勃勃地介绍宜昌。
宜昌自古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鄂西山区迈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正因于此,宜昌拥有在长江上建立水电站无可比拟的优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开始在长江三峡的末端兴建长江上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葛洲坝工程从1971年5月开工兴建,1988年12月全部竣工。
建设期间,十几万水利水电大军会师宜昌。1978年,宜昌市GDP仅有11.25亿元,到三峡工程动工前的1993年就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1亿元,增长近8倍。宜昌也由小城市一跃成为中等城市。
1994年,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宜昌动工兴建,总投资954.6亿元。当年,宜昌市的生产总值是139亿元,到2009年三峡工程基本完工时,生产总值为1272.3亿元,再次增长了近8倍。宜昌也由此发展成为一座大城市。
2004年,宜昌市GDP首次跃居湖北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城市武汉。
还有什么
宜昌的名气越来越大。作为摄影爱好者,李风也因水电站收获着喜悦。
2002年11月,三峡工程全线截流。当时在媒体工作的李风在截流现场拍摄的照片《合龙了》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摄影奖铜奖。
李风与全国甚至全球摄影爱好者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2006年一位美国同行的疑问,让李风在面对宜昌“坐拥”两个世界级水电站这样的赞誉之词时,除了骄傲,还多了一丝担忧。
那位同行问:“宜昌除了水电站,除了三峡,还有什么?”
这个问题把李风“问住”了。他也在问自己,是呀,除了水电站,宜昌还有什么“家底”呢?
李风在大学修的是财会专业,科班出身的他突然意识到,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都是国家投资,属于“外部输血”。但葛洲坝早已完工,三峡大坝也基本完工,以后可能不会再有大的水电项目,那么宜昌未来的发展动力在哪里?宜昌自身有没有“造血功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宜昌靠什么取胜?
此后,李风的镜头不再只瞄准水电站,还聚焦宜昌转型的轨迹。
重新认识自己
宜昌,还需重新认识自己。
宜昌的地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沿长江处于武汉经济圈、成渝经济圈之间,是东部发达的经济科技与西部丰富资源的接合部,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东进西接的战略要地,区位优势为其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宜昌的经济发展,还是要走内生驱动型的道路。”宜昌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黄斌说,近年来宜昌一直进行着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发展的轨迹要从工程推动型向内生驱动型转变。
2004年,宜昌市第三次党代会响亮提出“工业强市”战略,以长江为轴线,推进工业向沿江集中,打造“沿江工业走廊”。
宜昌的“工业强市”战略,不是“独腿走路”,而是在注重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宜昌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先进制造业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和装备制造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其中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医药等三产业的产值均要力争在2016年前突破千亿元。
现代服务业是以三峡旅游为核心品牌,全面提档升级三峡人家、柴埠溪、清江画廊等知名景区,同时启动三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峡国际游轮码头等大型旅游项目建设,把宜昌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黄斌说,宜昌要力争全面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GDP四年就要翻一番,到2016年更要突破5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要达15%。
城市特色在哪里
总投资20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投资140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三期工程……翻开李风近几年的相册,发现他的镜头更多的是被这些工业项目占据。
来自宜昌市招商局的统计称,2011年,宜昌在建重点招商项目710个,投资总额1334亿元。
“‘工业强市战略好是好,但总是感觉宜昌缺少点自己的特色。”李风与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经常交流照片。
“宜昌并不是不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恰恰相反,我们正在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黄斌表示,当前宜昌只是把工业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把宜昌建设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有专家提出,对一座城市来说,工业化并不一定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许正中教授表示,美国的部分州市,就有直接从农业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的成功先例,在这些地区,工业并不是它们的支柱产业。
前不久还去过宜昌的许正中,对宜昌的生态旅游资源印象很深。“像宜昌这样的生态城市,现代化进程能不能不把工业作为发展的核心支柱,而把重心放在以旅游、物流、创意、设计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上?”许正中说,“这应该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