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民
前些日子,有几位国内好友来东京相聚,三杯酒下肚,一位很有商业头脑的友人大为感慨地说:“这辈子的一个梦想就是早点攒够资本,回老家养猪去”。此话一出,立刻有其他好友挖苦道:“你是打算做屠夫吗?”友人答:“非也非也,养猪将是朝阳产业啊,要抓住时代的尾巴,赶上末班车”。
猪肉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重要肉食,据统计,在全球每年消费的约1亿吨猪肉中,中国就占了5000万吨。在去年通货膨胀极为严重时,温家宝总理曾在十天之内三次过问猪肉价格,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食品在中国CPI上升因素中所占的比重已升至1/3,而猪肉可谓是食品中的最大要素。
以猪肉为代表的中国食品市场,不管是质还是量都在发生着剧变。虽然中国人口将于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但食品经济无疑仍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实际上,在最近的10年内,中国已从肉类出口基地转变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食品加工市场规模已达到100万亿日元以上,相当于日本的5倍,餐饮产业的规模也在去年达到了24万亿日元,已差不多追上了日本。
友人眉飞色舞地说:“假设猪肉批发价平均为30元/kg,那么仅批发市场规模就达1万多亿人民币,实际规模恐怕还要大很多。你们还真别不信,中国将来还真有望进入一个‘企业养猪的时代,事实上这个转换已经开始推进了”。
的确,近几年的一些养猪报道,似乎在引领着时代的趋势发展。比如,2008年传出高盛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收购十多家养猪企业,2009年网易创始人丁磊开始养猪,中粮投入巨资养猪,武钢、复星、北京中实、广东德美化工等原本与养猪行业完全无关的业外资本也纷纷涉足。
事实上日本企业早已瞄准了中国养猪市场这块肥肉,比如伊藤忠商事早已与龙大开展合作,三菱商事也通过与伊藤火腿及米久等合资,与中粮开展了合作,计划在2017年之前投资100亿元,把食用肉业务的生产基地从目前的5家增至12家,把年处理量从50万头扩至500万头。
不可避免地,养猪业的扩大会带来巨大的粮食需求。单从猪肉来看,生产1kg肉需要消耗7kg饲料用粮,换句话说,粮食需求的增幅将达到猪肉的7倍。在这一领域,日本的丸红商事也即将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的旗下企业——山东六和集团开展合资业务,计划在今后数年内,在中国境内开设约15家饲料厂。
友人坚信,猪肉产业将迎来大发展。“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热议,也似乎预示着中国巨大的“舌尖商机”正迎来千载良机。友人算到,在2011年生猪养殖的平均成本为1300元/头,销售批发价为1800元,收入400元,利润率约22%。而且,农业部规定,标准化规模养殖在3000—10000头的,国家给予80万元财政补贴。
这时,另一位朋友忍不住提醒道:“与工业不同,农业面对的是生命产业,这个会更加复杂,除了市场风险外,还有自然风险、生物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周期性风险、政策性风险等多重挑战。要想挖到金,恐怕需从长计议”。
不过,纵然有这么多的泼冷水,似乎友人想养猪的热火难以打消,期待有一天他也能成为中国的“养猪大王”,来践行“要致富、多养猪”的现实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