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例,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有效开展课前三分钟古诗文诵读的作用,进而提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策略。
【关鍵词】诵读实例作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59-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把读、诵放在重要的地位。鉴于此,我校基于“生本理念”总体规划设定了课前三分钟的古诗文诵读时间,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下能开发各自的灵性、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通过一些教学实例阐述针对课前3分钟有效开展古诗文诵读的作用与策略,望能抛砖引玉。
一、有效开展古诗文诵读的作用与实例
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古诗文中经典文化的价值已被充分的肯定,古诗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4种不同的诵读方式通过实例谈谈有效开展古诗文诵读的作用。
1.认真诵读促记忆
中国青基会秘书长徐永光先生认为,“诵读工程”好处之一是能开发少儿的记忆力。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认知心理学家也曾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因此,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首先就应了解孩子所处此阶段有这样一种特征,并且抓住这一时机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利用课前三分钟有效开展古诗文诵读。学生在每节课的反复诵读中,不仅对古诗文的量进行了积累,为以后学习古诗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顺应了小学生此阶段的记忆特点,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
笔者担任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开学之初,笔者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古诗文诵读》,常规的做法是:每节语文课前坚持开展3分钟课前诵读;每5首古诗为一组,每个礼拜反复诵读一组古诗。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尝试“四段式诵读法”,即将一周7天划分为四段。周一、周二完全是处于朗读阶段;周三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背诵记忆;周四、周五几乎全班同学都能有感情、有节奏地背诵了;周末两天可以总体回顾检查前阶段的诵读成果。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操作,成果显著,学生的记忆速度和诵读质量明显提高,这也正验证了“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这一说法。我相信,坚持规范有效的诵读训练,学生不仅能积累大量的古诗文,而且能时刻活跃脑思维,大大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2.反复诵读增语感
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是对文学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笔者认为,诵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也曾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笔者尝试实践“四段式诵读法”的初期,虽然实践的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但多数学生还未对如何有节奏、有韵律地诵读古诗文形成一定的意识,往往一张口就参差不齐地发出各种声音,不注意合理断句,读“破”古诗文的意义。笔者针对如何读古诗文经过相应的反复指导后,学生渐渐地读出了一些感悟,知道拿到一首新的古诗后,有意识地思考朗读时应该在哪里停顿、哪里轻读、哪里重读。令人欣慰的是,有效指导下反复诵读所带来的成效在我教学语文课书上的古诗时有了进一步的体现,印象最深的是学习《小儿垂钓》这首古诗。笔者在未对如何朗读加以指导的情况下,布置学生先去预习这首古诗并尝试诵读。一上课,笔者就以观察学生对这首诗的朗读质量的方式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测,学生的朗读情况让我暗暗欣喜。在未加指导的情况下,他们知道应在每行前四个字后停顿;应在“遥招手”时略微快读;“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应略微轻读。这和平时大量的古诗文诵读是分不开的。
3.绘画诵读激想象
王维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自古诗画不分家,古诗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一篇古诗文就如一副山水画,一副风光图。通过绘画将诗歌中表现的意境展示在学生眼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好方法。而绘画的前提在于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学生在课前三分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下面所给的注释进行初步理解,也可对关键字词进行指导,使学生从文字到图像进行由抽象记忆到形象思维的加工。由于每位学生都是个性化的载体,因此对画面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能够培养和彰显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独有的想象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尝试教“诗意的语文”!诵读《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首诗时,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天空中会有些什么?”“花丛中、柳树下又有谁在忙碌?”“透过柳条缝隙,你是否看到了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前面的河流又是一派怎样的景象?”这时,学生们个个都成了“神笔马良”,一幅幅带有个性化解读的美图就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在这些充满了想象的绘画作品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和不羁的想象能力。我也坚信,在这些美的诗词的长期熏陶下,学生能真正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也会自然而然拥有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修养。
4.深刻诵读悟精神
余秋雨认为:“古代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朱光潜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而能被选入古诗文诵读课本及语文教科书中的古典诗文作品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精神财富。《大学》之一篇《君子必慎其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学生从这首词中明白做人应意念真诚、实事求是,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在独处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位君子。又例如《正人先正己》“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诸人。”这教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对任何事情总是要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对自己应严格要求,端正自己的行为,做一位有德行的人……
笔者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前三分钟的古诗文诵读过程中,强调“诵读”,更注重“品味”,让学生识记古诗文的同时更读出作者的思想和精神。笔者采用“教师引领—师生互助—学生体会—代表发言—师生评价”的方式进行深刻诵读。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句的背景和意义;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领会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再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最后师生共同体会作出正确的评价,教师注重做好“导演”的角色。
现在,笔者所教班级学生在“品诗”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诵读《赋得古草原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能够体会白居易从自然风物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赞颂了原上草旺盛的生命力。《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生更是说出了世人的情怀:告诫人们少壮必须努力,否则老大有悔于当年之惑,到那时一切都来不急了……经过笔者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训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沉淀,定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涵的博大的生命意识,感悟古诗文中所拥有的深刻的人文思想,获取一定的精神财富。
古诗文诵读的意义与价值并非仅此四点,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耐性等等。然而在古诗文诵读的诸多优点中,记忆力的加强、语感的培养或许经过反复诵读后会有一定的效果,想象力的激发与诗中精神的领悟则需要学生在对古诗文稍加理解的基础上才会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文的基础上,教师需对其进行相应的点拨,防止在不了解诗意的前提下有“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情况发生。
二、有效开展古诗文诵读的策略
古诗文诵读真正有效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为了保持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发挥开展课前三分钟古诗文诵读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教师必须以生为本、分析学情、掌握方法、把握规律、以学定教。
1.理解古诗文含义,读与诵交替进行
读即朗读,诵即背诵。多数小学生在没有指导和训练的情况下背诵古诗文,有时中途需要提醒才能完成背诵,而且记忆的持久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往往是“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古诗文的意义,理解着去朗读和背诵,往往感情会更加丰富;同时朗读和背诵交替进行,即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几遍后就尝试背诵,记忆会更快更强;最后,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要及时复习,反复诵读。
2.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以“问题串”促诵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如果按部就班的背诵记忆,即使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古诗文,但因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现代青少年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而不能真正走进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实质精神。只有学生边诵读边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将疑问形成的“问题串”一一解决,才能真正领会古诗文的内涵,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养。
3.诵读形式多样化,奖励方式经常性
教师可在学生反复诵读、掌握一定古诗文量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有组织、规范化的竞赛活动。如,古诗文背诵比赛,评比古诗文背诵之星;举办有关古诗文的手抄报,展览并评比;鼓励家长参与,与自己的孩子进行背诵比赛……有评比、更有奖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家长、学校关注比賽过程,重视比赛结果,并给予及时的奖励。总之,要讲究方法,有的放矢,让学生在激励中始终兴趣盎然、激情不减地来诵读、背诵古诗文,这样方能达到陶冶性情、内化于心、提高修养之目的。
三、结束语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对古诗文的诵读恰恰就能很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灿烂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象征之一。千百年来,它早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课前三分钟古诗文诵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记忆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可以借助古诗文的优美意境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在古诗文“典雅厚实”的语言特色的熏陶和感染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