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明
【摘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而在各门程序语言中,循环结构都是基本结构之一。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到程序设计的学习中来,让学生轻松理解那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呢?螺旋式教学通过微型项目的设立与解决,让学生由模仿到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灵活应用。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螺旋式教学法程序设计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26-01
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语言中三种基本结构之一,在编写程序代码时,可以极大地提高程序设计效率,减少代码编写的数量。但由于该结构的效率高、代码量少,对程序员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相应要求就更高。历年学习程序设计的学生在学习“顺序结构”、“分支结构”时都认为程序设计不难,但一遇到“循环结构”,纷纷出现畏难情绪。故亟需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目前学生的状况。
一、“螺旋式教学”掌握循环结构教学简案:
1.教学目标:掌握C语言的循环结构概念,并能利用循环结构编写代码,实现解题。
2.教学方法:采用激趣导入,充分运用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小组间的合作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通过汲取他人的学习方法,促进了自身学习方式的改进。
3.任务设计:(螺旋教学的关键点)
例1:在屏幕上输出*****
通过引申,引入循环结构的意义,同时介绍循环语句,介绍语句各部分的作用。并利用循环语句对(例1)加以优化。该例对于学生的理解相当容易,仅对行、列做了稍微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基本是一样的题目,而由于不同的题目,相同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会有新鲜感,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而实现代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环节也正体现了“螺旋教学”的“螺”,即知识的反复。
例2:在屏幕上输出*****引申:在屏幕上输出A(用ASCII码实现)
本例对例1及引申的功能进行了结合,难度增加不大,但让学生能看到循环的强大功能,只要对程序稍做改动,程序就能发生大变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一过程正体现了“螺旋教学”的“旋”,即知识的提高。
课堂任务:
任务1:在屏幕上输出12345
该任务较例题难度又有一点增加,但基本还属于参照书写完成,也正因为难度不大,仍可保持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及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实现了“螺”“旋”。
探究任务:利用循环实現s=1+2+3+……+100.
通过探究,拓展对循环结构功能的认识,以让学生发现循环结构不仅可用在输出简单图形,而且可用在算术运算中。了解循环结构在编程应用中的全面性。
课后作业:1.在屏幕上输出abcdefg
2.利用循环实现s=1+3+5+……+99.
通过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循环结构的强大而全面的功能;通过“螺旋”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学习的方便及易接受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
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始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然后通过任务式的驱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求新知,巩固旧知识,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充分自主的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学生“指导”学生,协作互助;而执教者始终保持着一个引航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教学中始终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探究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又有助于提高其他知识的认知水平。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在代码实现过程中,进度不一,甚至有同学出现索性不写的状况。在小组交流时,发现同学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体现不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个体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合理安排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动起来,做到动手、动脑、动嘴。
参考文献:
[1]李永明,程序设计课程“螺旋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2]何定华;朱雄军,项目式教学法在《Delphi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