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克慰
也许是一个阳光初照的早晨,或者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黄昏,一位英俊潇洒的学子,踌躇满志,独自踽踽而行在通往长安的路上。他苦读诗书数载,进京赶考。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反射出红色的光芒,汗水顺着他的脸,留出了一条条小小的河流。也许是走得太累吧,在路边的一棵树下,他慵懒地坐着,眼睛微闭,静气养神。
这时,一位禅者飘然而至。禅者见到学子气宇不凡,问他:“仁者,你要去哪儿呢?”学子很骄傲地回说:“选官去!”禅者笑说:“选官何如选佛?”原来佛也可以选,那他选官干什么。至少佛没人管,当官还有皇帝老子管。禅者的话激起了学子的满腔热血,问道:“选佛应当往哪里去呢?”禅者说:“江西的马祖大师出世传法,那里正是选佛的好场所,仁者可以前往。”
那位为天然禅师指点迷津的禅师,就是六祖慧能禅师。禅师走后,学子边走边悟,似乎悟出些什么,直奔江苏而去。
学子见到马祖,马祖也仔细地观视他良久,竟说:“南岳的石头禅师,是你的老师,你去投他吧!”于是,学子不问缘由,匆忙投奔湖南南岳石头禅师。石头禅师看了看他说:“着槽厂去。”让他到后院碓米的厂坊干活。学子什么也没问,就去干活了,在这里一干就是三年。
有一天,石头禅师看到佛殿前的草太长了,想要除草,就告诉众僧说:“明日要割佛殿前的草。”隔天,众僧各自准备了铁锨镢头等除草工具,只有学子独独地用脸盆装水,洗过头后跪在石头禅师面前。石头见了笑笑,便为他剃发,又为他宣说戒法。没想到,学子不愿听戒,顶着光头竟然掩耳而出,直奔江西去参谒马祖。
学子从湖南一溜烟,跑到了江西,兴奋异常,也不参礼马祖,就直接冲入僧堂内,从供桌爬到供养礼拜的圣像身上,一跨骑在圣像的颈上。僧堂内的禅众一片哗然,接者向马祖报告。马祖听了,忍住笑,也想亲自瞧瞧这种千年难遇的奇事。入僧堂,马祖看了看学子,竟说:“我子天然。”马祖意思是说这孩子是天真烂漫,纯意天然。
学子听了,一溜烟从圣像上滑落到地,鞠躬礼拜。说:“谢谢师父赐与法号。”从此他就名为天然。这位弃官选佛的学子,就是后来在中国禅宗史上,有着鲜明个性的杰出禅师——天然禅师。
这就是天然禅师的入佛经过,看起来似乎太过于简单了,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个一心求官的学子,突然间便摆脱了世俗名利的缠绕,走进了一个他并不了解的四大皆空的世界,除非他是高人。其实,天然禅师就是一个高人,他把一个十分复杂的选择变得十分简单,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而天然禅师做到了,这就是佛。佛讲的就是随“缘”,而“缘”又是说不清楚的。
那位弃官选佛的天然,像其他许多禅师一样,希望有一方布法的道场。于是,天然禅师踏破芒鞋,托钵而行,陕西、江西、湖北都留下他云游的足迹,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都未能使他驻足。他要寻找什么,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测的是,他要要找的,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不一定有名,也不一定风景秀美,他要的只是一个字:“缘”。
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的一个早晨,他托钵而来,踏上了伏牛山腹地一个并不起眼的叫做丹霞山的山峰,驻足凝目。此时,几缕云霞,几缕青烟在山峦上弥漫,他在这里站了整整一天,谁也不知道他在看什么?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黄昏之时,如血的夕阳,洒在一道道山梁上,这里的山、水、树,甚至脚下的土地,都闪烁着奇异的红色的光芒。也许,在天然禅师的眼中,那红色的光芒,正是他心目中淘尽凡尘的佛光。
这片并不秀美的土地,没有冷峻的山峰,没有缭绕的仙雾,更没有一泻千里的河流。是什么吸引了他?他把脚深深地插进这片土地,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着这条神奇的山脉,他的思想如一匹佛化了的神骏,踏踏而来,叩醒了这座沉睡千年的宝山。他从这座山峰看到了超凡脱俗的如佛的圣境,把思想定格在这里。
我常常站在丹霞寺前边的青峰山上,眺望丹霞,我不知道,天然禅师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里做布法道场,尽管这里的山峰雄伟壮美,幽隐奇幻,但与许多名山大川相比,这里的山水就显得太普通、太平常了。 然而,一千多年前的天然禅师并不这么以为,他也不会像我那样轻易动摇自己的信念。按照天然禅师一生妙语连珠、精彩纷呈、标新立异的个性,绝不会如我等一般见识。也许,丹霞起伏的山峦,散乱的村庄,飘飞的炊烟,使他闻到了比香火更浓的东西。或者,名山大川的繁华,使他感到人声的喧哗。在他的意识里,那里或多或少地充满了世俗之气。于是,喜欢标新立异的天然禅师便选择了丹霞。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以佛眼看来,何处不是佛呢?是的,既然到处是佛,又何必在乎是否名山?既然求的是一个缘,那么,能让天然产生心灵震颤的丹霞山,不是缘是什么?
事实上,不管我如何理解,以天然禅师的悟性,选择丹霞,也许就是他的过人之处。天然禅师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对佛教思想的深刻领会,他以自己特有的敏锐和睿智,把佛法与自然完美地结合起来。有这样一个关于天然禅师的故事:有一年冬天,他在慧林寺遇风雪大寒,便烧木佛取暖,院主见了怒斥道:“你为什么烧我木佛?”天然禅师用杖拨了拨灰说:“我烧木佛取舍利。”院主道:“木佛哪有舍利?”天然禅师道:“既然木佛没有舍利,何谓真佛,再来两尊。”天然禅师烧佛像,既烧出了佛性,也烧出了个性,更烧出了一代禅师的过人之处。
天然禅师烧木佛,其实也烧出了无神论者的境界。无神论本身就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是大智大慧。在天然禅师看来,无神论不属于信仰的问题,而是属于认识水平问题。当然,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原本就达到了无神论的高度,只是许多人参悟不透,而天然禅师则悟出了。这不难理解,天然禅师饱读诗书,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僧人。他远避流俗,以超悟的智慧,独特的思想,体察世情,感悟人生。因此,他是禅,学识的禅,一种文化品味与佛法思想水乳交融的禅。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陪远方而来的文友走进丹霞寺,在天然禅师的塑像前,问及天然禅师为什么要选择丹霞山做为布法道场一事。寺院的僧人为我讲述了典籍里记述丹霞寺的文字:“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寺院的僧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天然禅师选择丹霞山的原因。说完就闭口不谈。我后来翻阅清代《南召县志》,却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天然禅师色若渥丹,灿如明霞,与丹霞山遥相辉映。”我想,天然禅师和丹霞景观神形合一,融汇贯通,便是天然禅师选择丹霞的答案了。
这样的答案是否有点唯心,我不敢说。但天然禅师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丹霞寺《重修留山丹霞禅寺记》碑载:“丹霞寺兴于唐、盛于宋,兵焚毁于元,迄明中兴……”鼎盛时期,寺院僧众达800余人之多,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说。宋代时,前来丹霞寺朝拜的信徒,日可达数千人,八百里伏牛山,丹霞寺的信徒,覆盖了五百里。当时丹霞寺的辉煌,可见一斑。这样的选择,不能不说,天然禅师是睿智的。
终于,天然禅师隐于黄土之中,魂魄早已随着灿烂的霞光,走进无边的佛国。但,丹霞的殿宇犹存,寺院的松柏长青,蓝天上的白云在飘,该来的来,该走的走,是自然规律。不走的是他留下的深深脚印和如今依然辉煌的精神家园。
蓝色龙湖
蓝色,我喜欢。大海的颜色,天空的颜色。在我看来,蓝色是干净的,没有一丝杂质。蓝,让人心情爽朗,愉悦。
很多时候,我总是想起西藏的天空,那种纯净的蓝。在蓝色的照耀下,世界显现出一种空旷之美。想起蓝天的时候,就会不自而然地想起大海。大海,是一种更深邃的蓝,站在海边,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旷达。蓝天下,大海边,那些律动的蓝色,是无法言说的美,是极具韵律的诗,是穿透灵魂的歌。
不知为什么,我的记忆总是断片。在我的印象里,曾经美丽的蓝色,似乎离我越来越远。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天空上,总是飘着灰暗的云,空气里弥漫着灰尘。以前清澈碧蓝的河流不再纯净,那些河流湖泊黑水涌动,风吹过,一阵阵刺鼻的腥臭。我的蓝天,还有蓝色的河流湖泊,从我遥远的记忆里消失。
可是,有一条湖,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它叫龙湖。龙湖,也叫窄口水库,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龙湖位于灵宝市西,这里的地形,有着秦岭的风韵,有着黄土高原的地貌,也有着伏牛山的特征。复杂的地形,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因此,灵宝出产很多的特产。其中,灵宝苹果,享誉国内。不能不说,灵宝,人杰地灵。
走进龙湖,就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连绵的山,高的低的山,把龙湖环抱在怀中,龙湖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喜欢龙湖山上的树。这里的树,没有参天的大树,也没有茂密的森林。树,就这样,稀稀拉拉分布在山野里,有的树与树之间,相距数十米,有的树与树,紧紧地连在一起,绿成一团。更为奇特的是,一座小山包,就那么一棵树,孤零零地站在山头上,傲视着龙湖。似乎,那棵树,就是龙湖的守护者。
湖水是深蓝的,它会让你想起大海,那种深邃的蓝色。这种蓝,没有一丝杂质,更没有污染,这是很多地方的湖泊所没有的。在湖中,你甚至看不到养鱼的网箱,也看不到捕鱼的渔民。龙湖,像高原的女儿,被宠爱着,呵护着。
坐在游船上,景区办的徐海涛主任告诉我们,这里的水质纯净,清澈透明。在龙湖里,还生长着一种淡水水母。这让我惊奇,水母,只有大海里有,而且是没有污染的海洋,才可能生长水母。淡水水母,据说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只有特级的水质,才可能有淡水水母的生存。龙湖的水质,可以说,超凡澄净。这让我对龙湖水库的管理者们,生出敬意。
蓝色的湖水中,不时有鸟飞起。我看到几只白色的水鸟,在天空中飞翔。在湖的上游,我看到了一群墨绿色的水鸟,可能是鸳鸯,也可能是绿翅鸭,但距离远,没有看清。还有一种鸟,也是白色的,我们看到一只,有人说鸟叫白瑟鹭。此鸟羽毛全部为白色,双腿纤细呈黑色,颈部细长,长喙为黑色,呈鸭嘴形状,但稍微区别于鸭嘴。有人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群居于湿地,能在龙湖栖息,说明龙湖的自然环境,适应湿地鸟类生存。由此可见,龙湖自然环境的优劣。
在龙湖,天也是蓝的,浅蓝色的天空,漂浮着片片白云。时至中午,天空里没有一丝的烟雾。那块块白云,就像一块块蓝色的瓦块,在我们家乡,叫瓦块云。这种云彩,只有在没有污染的蓝天上,才可以清晰地出现。在龙湖看云,看到的是梦一般的云,是幻一般的云。同行们看到了一只飞翔的鸟,看到了一只野兔,看到了一条宠物狗,看到了孙荪先生《云赋》中各种各样的云。多姿的云彩,给现代人缺失的的想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夜晚观赏龙湖波涛,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到龙湖旅游,首选的应该是土窑洞了。那一排排土窑洞,临山而建,走出土窑洞,眼前就是龙湖。三五十步,便可来到湖边,月光下,微风起,碧波荡漾,闪着细碎的粼光。你还可以看到倒影在水中的月亮,倒挂在水中,那月,会随着水的波动而动。如果是无风的夜晚,月就一动不动。它会让你联想到唐朝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的名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种意境。
龙湖风景区,跃天寨可以说风景怡人。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还有大片大片的树林,这是龙湖景区树木最茂密的地方。跃天寨里的树,有的树龄长达千余年,那一棵棵苍老的树,历经岁月的风雨,屹立在跃天寨,见证了龙湖的历史。如果是在夏天,走进跃天寨,你走进的不仅是一片林子,而是走进了一个鸟的世界。茂密的树林,为鸟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家园。清脆的鸟鸣声,此起彼伏,撞击着你的耳膜,让你沉醉。
站在跃天寨看龙湖,别具一番风味。透过林子,可以看到一条天河,由远及近,倾泻而来。蓝色的波纹,在你的眼前跳动。湖面上,荡着的小舟,顺水而下,那舟,轻盈灵活,像掠水的燕子。你还会看到一只水鸟,自蓝天掠过,箭一般没入水中,少顷,从水中破浪而出。鸟的嘴中,一条银白色的鱼,在不停地摆动,闪着银色的光。这样的景观,足以让你惊呆。
在龙湖,最让我激动的还是那一汪蓝色的水。游走在水中,感觉人也纯净了许多。在大自然面前,人会忘却俗念。而融入水中,人就是纯净的。其实,任何事物,只要经过水的洗礼,都会变得纯净。
也许,这就是人类为什么喜欢水,喜欢蓝色透明的水的原由。亲水生活,可以让人的心灵更纯净,灵魂更柔软,而穿越尘世的污染,直抵人心。
喜欢龙湖,大概就是喜欢龙湖的蓝。因为蓝,是最接近温暖和爱的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