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石头上的南阳画卷

2012-04-29 00:44汗漫
躬耕 2012年11期
关键词:汉画画像石南阳

汗漫,本名余向东,上世纪60年代生于唐河,曾在南阳工作多年。80年代开始写作诗歌、散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有诗集《片段的春天》(1993,河南人民出版社)、《水之书》(2010,上海文艺出版社)、散文集《漫游的灯盏》(2003,百花文艺出版社)。曾参加诗刊社第16届“青春诗会”(2000年)。曾获“人民文学奖”(《人民文学》2007年度散文大奖)、“《诗刊》新世纪(2000—2010)十佳青年诗人奖”等。作品曾入选“中国散文学会年度散文排行榜十佳”(2007年度、2008年度)。

1

本文题目“汉代石头上的南阳画卷”,是“南阳汉画”一词的古译今,是扩写,像把文言转换成白话,显然丧失了“南阳汉画”的简约简劲。之所以这样做,缘于我捏笔在纸上写,而非像汉代祖先们那样操持刀子、凿子、斧,在石头上刻、深刻。那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所以不敢用 “南阳汉画”乃至“汉画”作为本文标题,这是自觉,也是减负——减去难度的重负,我可随意涂鸦——一种南阳农民式的诚实和狡猾。

以汉画为参照,我对自己多年来泛滥于纸上的浮泛文字,日益不满。但在汉画的照拂下,我对自己关于南阳盆地的未来书写,残存信心。有家乡在,就有话可说。有家乡如同石头一样暗暗支撑我缺钙的腰椎,我就有力量在这个世界上、在纸上,随着一个凿子形状的笔,晃荡。我猜想,今天的书写工具,倘若依然是刀子、凿子、斧,世界上将会减少无数文字垃圾!复制、放大、粘贴、删除也将异常艰辛,情人之间翻脸绝交非常困难——一方欲翻脸,另一方随即掏出衣兜中藏着的对方当年刻在小石头上的情书,质疑之。当然,在汉代,笔墨纸砚已经繁盛,但大都是书生们附庸风雅、官员们经邦治国的工具,软弱,或堂皇。只有汉画,汉代工匠们留在石头上的画卷,“气魄深沉雄大”——鲁迅说。

鲁迅热爱汉画,尤其钟情于我家乡田野里产生的南阳汉画。他想从南阳汉画中寻找实证,为他拟写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字体变迁史》积累素材。他重视石头、木头这些纸张以外的载体。他可能认为,纸上的写作,少了民间工匠的诚实和朴拙,闪烁,多变:“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也颓废得快。”(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因为,纸可以撕去得快,笔名可以变幻得快。所以,他信任刀子、凿、斧一类的书写工具,信任这些缓慢持久的表达方式。他热爱木刻。他周围聚集了一批工匠式的木刻青年。在以他为表现对象的众多肖像中,木刻最为传神。他骨头硬,不宜于用宣纸水粉来表现。假若鲁迅来到东汉时代,他肯定乐于做一个南阳盆地里的石匠。据统计,鲁迅先后搜集到的南阳画像石拓片共231幅。去世前半年,1935年12月21日,鲁迅给王冶秋写信:“今日已收到杨君寄来之南阳汉画像拓片一包,计六十五张。”去世前两个月,1936年8月18日,病重的鲁迅给王正朔写信:“……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收到无误。桥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

鲁迅信中的“杨君”,即杨廷宾,南阳人。我猜测,他受鲁迅朋友王冶秋之托,雇拓工若干人,于天气晴好的日子,来到1935年10月刚刚落成的南阳汉画馆内(当时的南阳民众教育馆,今南阳市卧龙区广播站后院),在从南阳乡间搜集来的汉代墓地碑刻中,寻觅鲁迅所感兴趣的那些风格“稍粗”的图像,然后,涂以墨汁,覆以素纸,拓……鲁迅信中所说的“桥基石刻”,大概也是杨廷宾在乡村寻访汉画时,于某个河边小桥上所发现的作为桥基的石头。它或许来自于附近田野被河流冲刷而出、或被盗墓者揭露而出的墓地,其上所刻图案,震惊了杨廷宾。但当时应属于雨季,图案半掩于水中,杨廷宾只好在信中描绘了大致景象,令鲁迅牵念。南阳水消以后,鲁迅在上海、在这个世界上,也彻底消失了。他没有等到那一幅汉代画像石拓片。

我不知道,鲁迅所期待的那块南阳的石头,勾勒的是什么样的美景。

2

南阳汉画馆,国内最早建立的收藏汉代画像石的专业博物馆。随着收藏规模的扩大,后迁址于卧龙岗上、诸葛亮一边种地一边侧耳倾听刘备马蹄声渐渐响亮的卧龙岗上。从最初的100余块,到目前的3000余块,南阳汉画馆的画像石收藏规模,居国内同类博物馆首位。

南阳汉画馆解说词摘录:

“自东汉末年起,尤其是三国、魏晋时代,社会动荡,战乱四起,大批汉代画像石墓被盗掘、拆毁,墓内出土的画像石或被用于重新造墓,或弃置于荒郊野外,或被移作他用。历经千百年漫长的岁月,在一些民居基石、桥墩路面,随处可见汉代画像石的踪迹。但长期以来,无人知晓汉画像石为何物,民间甚至误认为是神仙造化的古景。”

1923年至1924年间,南阳籍学者董作宾等人首次在南阳城附近发现一些石刻画像,并确认为汉代遗物。董作宾成为发现南阳汉画像石的第一人。1933年,董作宾还将弃置在南阳城北门外的4块画像石移至南阳民众教育馆内保存,从而开启了征集、收藏南阳汉画像石的先河。

1928年,南阳籍著名方志学家、河南省通志馆编修张中孚,发现南阳城内一些墙基中使用有不少画像石,就仿拓汉画像石拓片数十幅带回省城开封,由当时的省博物馆馆长关百益选取40幅,编成《南阳汉画像集》一书,这是介绍南阳汉画像石的第一本图集。从此,南阳汉画才开始流传于世并为学术界所关注。

真正了解汉画像石的用途,是在1932年南阳草店汉墓被发掘之后。1931年夏,在南阳城西南9公里的草店村附近,因白河水暴涨冲刷,一座古墓露出地面。南阳籍学者、时任南阳县教育局局长的孙文青得知后,于1932年秋组织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得画像石77块,制作画像拓片44幅。草店墓是南阳汉画像石墓第一次具有考古学意义的发现和发掘,使南阳汉画像石作为墓葬建筑材料的功用第一次得到了文化认定。

散存画像石及画像石墓的大量发现、发掘和收藏是在建国以后。1958年,河南省政府拨专款改造南阳城区的魏公桥、七孔桥,拆下建桥的画像石100余块,各县市经过数次文物普查,发现大量散存画像石,同时又发掘了一大批汉画像石墓。自1956年4月在南阳城北门外七里园发掘清理了建国后第一座汉画像石墓至今,相继共发掘汉画像石墓50余座。

在汉代石头们逐渐由盆地内的坟墓、房基、桥基、灶台、道路等等潜伏之地,汇聚成浩大阵容的过程中,杨廷宾、董作宾、张中孚、孙文青……这些慧眼独具的文人,身影在原野游走、闪现,被汉代祖先们创造的瑰美所震颤。这些留有现代知识者手温的汉代石头,使他们成为传递祖先书简的信使——他们从泥土、流水、烟尘构成的旷野邮箱内,打开这些穿越了唐、宋、元、明、清的石头画卷,展现于今人眼前。从此,南阳盆地乃至整个中国、整个世界,关于遥远汉代的回眸、回过头去眺望的双眸们,开始惊艳——震惊、美艳……

遥想这些上世纪初期的南阳知识分子,他们撩起长衫,伏身,观看散失于村头桥边的石头上的“神仙造化的古景”时的心情,我能在今天体会。当我伏身,在这些渡过时光之流来到当代的汉画面前,像乡党前贤们那样,伏身——这鞠躬般的姿势,是在向石头前隐约闪现的历代身影,表达感激;向保存了遥远时代人类幻想和记忆的石头,表达感动;向产生了这些石头和画卷的厚土群山,表达神往……

3

请允许我窥探,透过石头上的画卷,窥探汉代南阳的人面桃花、烟火星空、鬼魅神灵、市井悲欢——

《车骑出行图》。石碑中间的三匹马三辆车,完整,自左向右,完整地奔腾。但石碑左端,只有马头在奔腾,其余的身体及其所拉马车在我们的想象中卷沙扬尘。右端,一辆马车在马尾、马臀的率领下驰骋,而马腹马头大约已变形成石碑以外当今盆地里到处窜动的拖拉机和汽车!东汉时代,凿碑的工匠们已经懂得“残缺处蕴涵无限”的道理。那是南阳作为首都洛阳之陪都的时代,类似于抗战时期重庆之于南京的地位,“宛(南阳),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盐论》)。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此,刘秀的28个将领(28宿)基本上都是南阳农民,先后有5个皇后都是盆地乡村里产生的美女,71个公主被封在南阳盆地里踏青采花、结婚生子,南阳于是被称为“南都”、“帝乡”。分封在盆地里享受荣华富贵的侯王近50人。按每一家侯王拥有车100辆、马300匹来推测,盆地大路上侯王及其亲人美人们的马车阵容,将是何等浩荡!由此所拉动的平民就业率、服务业GDP又该如何计算?阳春时节,王公踏青,盆地青草使马蹄、车轮和出游者的曳地衣袂隐约透出绿意。而这“绿意”如何表现,大约使若干刻石工匠苦恼……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南阳处于话语中心的时代,万物生长,百姓安康。今天,盆地小酒馆内,若有颓唐酒鬼举杯高喊:“好酒啊好汉——你颓丧的晚唐啊,我大好的东汉——”他,大约是一个失意甚至失业的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

《许阿翟墓志铭画像石》。汉画极品。画像石左端竖刻6行文字共136字,讲述5岁的许阿翟在东汉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3月18日的夭亡带给亲人的悲伤。显然,这一画像石出自许阿翟的墓地。汉画,伴随死亡而产生的一种艺术。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死去一位亲人,便邀刻石工匠以锐利的低浅浮雕,阴勒浮凸出一派繁华,安慰生者,陪伴亡灵。盆地田野,凿石声杂然纷呈,尤其是初春深秋寒暖交替时节,体弱者易夭折。在我国现存的汉代画像石中,《许阿翟墓志铭画像石》是唯一一块对死者身世进行文字记叙的画像石,且字体风格显现出由汉隶向魏碑过渡的端倪——一种新书体,挣扎着,试图破茧而出、破石头而飞出——这些无名的书写者和刻凿者,在文字书写风格摇曳不定的横撇竖捺之间,有一些迟疑、恍惚吧?他的凿、斧头,在剥茧、在帮助一种蝴蝶翩然诞生!于是,这块画像石成为书法艺术史研究者们(包括鲁迅先生)追寻魏碑书体产生源头的重要物证。5岁幼儿许阿翟,以自己的死亡,无意中与书法艺术史发生关联。许阿翟,显然是豪门之子,画像石右端分上下两组图画呈现了他在公元170年3月18日之前的奢侈生活:一个孩子坐在汉榻上,身后立一奴仆为其打扇,身前有三位儿童手捉大鸟、牵木鸠车、奔跑,另有舞乐百戏者数人,击手鼓、舞剑、鼓瑟、吹排箫等等。郭沫若曾面对此情此景感叹:“年仅5岁就在享受大富啊。”但我感觉,坐在汉榻上的许阿翟,更像是在羡慕面前三位平民家孩子的快乐,他的姿态似乎有脱离汉榻的冲动,他也想去手捉大鸟、牵木鸠车、奔跑……

《鼓舞图》。击鼓,跳舞。鼓是牛皮鼓,南阳盆地当代的牛皮鼓声,大约依旧雷同于东汉时期的鼓声。但这些石头上的舞步,似乎比今天南阳城乡各类舞厅中的交谊舞,粗犷——他们,10位男子,排成一列,簇绕大鼓,挥动长袖,脚步前扬,身体后倾,不知是陶醉于丰收日还是狂欢于婚礼。也许,在祖先的想象里或梦境中,整个南阳盆地都成为了他们可以旁敲侧击的大敲!用伏牛山作为辽阔鼓皮,把盆地里的忧伤蒙在鼓中、转化为鼓声!显然,东汉时期的南阳、中原乃至整个国家,阳刚,奔放,汉画中各类形制的《鼓舞图》《舞乐百戏图》《斗兽》《剑击》等等提供了佐证。盆地响亮,鼓声、歌声、唢呐声、牛叫声、兽吼声、剑戟摩擦声,与水声、五谷灌浆拔节声、商人叫卖声、读书声、沙漏流动声、少妇绣花鞋感染遍地花朵的脚步声,此起,彼伏……

《阉牛图》。一公牛低首、隆肩、扬蹄。牛后,伏一阉者,戴尖帽,袒胸怀,趁牛全力前抵抬起左后腿之际,一手托牛睾丸,一手执利刃,割之。睾丸巨大,使牛身显得渺小。这一幽默的景象,显现出两千年前汉代工匠已洞察巨大睾丸与浩荡雄性之间的隐秘关系,并启发当代发动机厂里的工程师们,把握好发动机与盆地里到处窜动的拖拉机力量之间的隐秘关系。在南阳汉画中,表现牛类题材的画面很多,如《驯牛》《斗牛》《逐牛》等等。据说,南阳人、秦国名相百里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养牛专家。听说周王子颓喜欢牛,百里奚就在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朝着周王子颓所在的方向吹牛:“瞧我培养的南阳黄牛啊——多么黄——多么牛——”百里奚终于成功地以“养牛专家”身份进入宫廷,协助周王子颓去牧民、牧放民众。后来,诸葛亮,也模仿百里奚在南阳的卧龙岗上表演隐居,隐的动静大了,就出山了,名垂青史了——古代,尤其汉代前后,南阳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伏牛山埋伏,群山周围的牛人应当很多。著名的南阳黄牛、土黄色的牛,走动,如同伏牛山恍惚浮动……

《执灯》。类似于中国画里的竖轴,一块竖立起来的石头。其上,一长裙女子手捧油灯,灯烟袅袅而上如同软弱浮桥,连接起白昼和黑夜、鸟鸣和梦寐?需要一盏灯,需要女子执灯,来一一照亮某座庄园内部的夜晚景象:马厩、厨房、仓房、酒坊、油坊、仆人、池塘、狗、花园、走廊、戏台、主人的卧室、卧室内的无足或短足案、案上的棋子酒杯、女人的银盆大脸……与《执灯》构成一个系列的还有《捧奁》等等画面,格局、画风似乎出于同一工匠之手,像连环画,情节相衔:那捧奁的女子,也许就是紧跟在执灯女子身后的另外一个女仆;桃木质地的双层奁盒,装着卧室内女主人的私人用品:丝巾、镜袋、手套、假发、梳子、脂粉……需要一盏灯,需要女子执灯,在石头上执灯,来消灭一个贵族死者的恐惧和孤单。至于那些没有画像石陪伴的穷人们的死亡,大约依赖于盆地里壮硕生长的红薯萝卜,在泥土深处生长,模拟出油灯的灿烂和温暖?

《北斗七星图》。七颗星星悬垂,使这一方石头成为浩瀚天空中的——一把勺子,模仿着南阳盆地这一个泥土盆子的轮廓,舀起夜色萤火犬吠梦呓?其中,四颗星星装饰着这把勺子的边缘,三棵星星在勺柄上银钉一样发光。勺柄的方位可以泄露出季节的讯息——指向东南西北,意味春夏秋冬。在这幅《北斗七星图》中,勺柄指着太阳西沉的反方向——东方,我们由此判断:这是春日星空,这是石匠为一个春天里的死者在泥土中虚拟出的星空。直到出土,七颗石头上的星星,再次与真实的星空交相辉映。南阳汉画中,多有写实的市井风情图,但更有凤凰、白虎、朱雀、阳乌、苍龙、美女直接跃进天空与日月星辰混为一谈的写意美景,显现出汉代祖先对天空的敬畏、对未知世界的幻想。他们把死亡作为升天、升向天空的途径,缓解丧失亲人的悲伤。因此,有了《日中三足鸟图》《苍龙星座图》《羲和捧日图》《龙虹图》《日月同辉图》《嫦娥奔月图》《阳乌图》等等形而上的画卷,是否会使这些石头产生出凌空补天的幻觉?而理性写实的《北斗七星图》,则表明南阳汉代石匠们已普遍接受本地科学家张衡的天文学最新研究成果,星辰运行,呼应四季。今天,卧龙岗上,依旧有浑天仪屹立,张衡发明的天文学仪器成为了他自己的纪念碑。他的黄土墓地在南阳北郊的田野里,与农民的墓地一样素朴无别。张衡贫寒,墓地中大约没有华丽的画像石来陪伴。好在这位集天文学家、文学家、画家于一身的伟大者的身体内,应该充盈星辰、言辞和色彩,他的长眠,不会黯淡。

《人面虎》。让我想起埃及金字塔下的狮身人面像,但我汉代祖先刻画出的人面老虎,可爱、俏皮,没有埃及的神秘、冷漠。那是一头因身体过于漫长而姿态逶迤的老虎,在散步的过程中回眸——一张人脸,一张欢乐的脸,回望着自己迎风飘拂的巨大尾巴上盛开出的三朵花瓣,而花瓣中又分别藏着三张人脸!这种人与动物(比如蛇尾人面的《女娲图》)、动物与动物(比如虎头凤尾的《天禄》《辟邪》)、人物与植物(比如人身重叠于树干、人脸重叠于树叶的《人身树木图》)叠印融合的画面,在南阳汉画中屡屡可见。万物融合,人类自由,这神话童话中的景象充满盆地——我浪漫主义魔幻主义风格的汉代祖先!

……

4

一个面目模糊的骑驴老人,自山坡上逶迤而下。驴前,走着一个鸭舌帽青年,右手所提物件类似马灯或保温饭盒。驴后,紧跟一长衫礼帽的中年男人。三人行。乱石起伏。一棵盆地里常见的巨大槐树定格在驴子臀部,仿佛从驴子的血肉中生长出来似的——

一张黑白照片。一张显然被翻拍了许多次因而景象迷朦的黑白照片,像写意的水墨画。照片下方文字说明是:“张中孚(骑驴者)在考察汉画像石的途中奔波(1928年。丁育清提供)”。面对这张照片及文字说明,我笑了。它们出现在南阳作家殷德杰的著作《老南阳:旧事苍茫》(河南人民出版社,图文老城系列丛书之一,2005年版)第37页。我给他打电话:“老兄,你怎么认定张先生一定是在‘考察汉画像石的途中,而不是‘去北仓女子中学讲解汉画艺术的途中,或者‘访问董作宾先生并讨论汉画新发现的途中?”殷兄敦厚,嘿嘿哈哈。

殷德杰为了寻找张中孚、董作宾这些20世纪初期南阳知识分子们的影像、与他们田野考察活动有关的影像,跑遍了南阳各档案馆、老照相馆,收获不多。他告诉我,南阳最早开照相馆的靳岗李姓人家,曾保存过几箩筐的蒋介石、杨虎城、李宗仁、孙连仲、王凌云等人在南阳活动的老照片,以及抗战期间河南省各沦陷区的几十所大中学校迁入南阳盆地避难办学的生活照片,在六十年代都一把火烧掉了。寻寻觅觅,殷德杰终于认识了丁育清这个照相世家的后人,得到张中孚、董作宾等人考察汉画以及远赴安阳考察殷墟甲骨文的照片,如获至宝,狂喜不已。其中,就有上述“三人行”黑白照片。实际上应该是“四人行”——在上述三人以外,肯定还有一个手持照相机追随张中孚奔波于山野之间的人,一个同样被大地深处隐藏的壮丽所魅惑的汉画热爱者!他,很可能就是丁育清家族里的前辈。

我之所以猜测,张中孚先生是在“去北仓女子中学讲解汉画艺术的途中”,是因为民国首届国会议员、考古学家、方志学家张中孚,还有一个身份是教育家。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北仓女子中学”,就是他用曹锟贿选时的贿金筹办,后因战乱迁入南阳盆地继续办学,张中孚曾先后邀请以下人士来女子中学讲学:楚图南、冯友兰、曹靖华、谢瑞阶、董作宾……为一群平凡女子开悟启蒙的知识者阵容多么盛大!南阳盆地那一个时期里的人文景象,多么迷人。

之所以猜测张中孚先生处于骑驴“访问董作宾先生并讨论汉画新发现的途中”,也因为他们二人之间不平凡的师生关系。董作宾,最初是南阳市王府街上一个穷人家的孩子,10岁开始在街边摆摊刻字、赚钱养家,吸引了同住于一条小街上的张中孚先生的注意。张时常站在这个孩子旁边,看董用刀子在玉石或木头上深深浅浅刻字——冥冥之中,也许有一只汉代祖先们的手在引导董作宾,从刻字出发,走向通往汉画的小路?而张中孚,则是推了董作宾一把的人,是把董扶上驴背又在驴子臀部拍了一掌看他在学术之路上绝尘远去的人——张中孚把董作宾带往省城开封家中,教他读书,后送入开封育才馆求学。张迁居北京履职民国众议员时,又推荐董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后,董考入该校国学研究所成为研究生,毕业,主持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像刻字一样发掘!后,出版《殷历谱》,将中国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向前推进500年!震惊世界。

董作宾可敬,在黄河以南、以北,相继发掘南阳汉画和安阳甲骨,一人破解祖先留在中原大地以下的两个谜语,赐河南、赐国家以光荣。而张中孚可亲。我多么想与这样一个内心温良的老人住在同一条小街上,让他俯下身来,看我在白纸上写错别字。我多想混进张中孚、董作宾、杨廷宾、孙文青这些上世纪初期南阳知识者们的行列,奔波在盆地里的山川田野,发现,狂喜,呼喊,像那个戴鸭舌帽的青年,或者像那个戴礼帽的中年人,在一头驴子前后,追随……

5

汉代画像石,没理由不出现于南阳盆地。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冶铁中心——汉代宛城(南阳)冶铁遗址,位于南阳市区北部瓦房庄附近,东西600米,南北2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遗址散布大量的绳纹简瓦片、耐火砖、磨石、烧结铁块、铁渣等遗物。出土遗物有熔炉基址17座,窑址4座。炉膛内发现铁块300多公斤以及大量炉渣、木炭屑、坩埚、熔炉基、耐火砖、鼓风管等等铸造用的模具。铁器有刀、镰、斧、锤、盆、鼎、罐、锸、锛、钁、锄、齿轮、犁铧等。面对如此辽阔的遗址,一个再愚钝的人也可以想象出当年炉火灼天、铁器浩荡的壮景。

铁,盐,为历代帝王所重视。铁,开拓疆土,种植五谷。盐,驰骋血液,煽动力量。铁,加上盐,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西汉桓宽的《盐铁论》,就是根据著名的“盐铁会议”记录撰写的重要史书,使我联想起马克思的《资本论》。冶铁,证明南阳(宛城)在东汉时期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的地位,为大量石刻的出现提供了背景。南阳工匠手中凿石刻碑的刀、凿子、斧,肯定也来源于冶铁遗址。

宛城(南阳)冶铁遗址一带区域,如今被命名为“汉冶村”,钢铁业消失,服务业繁荣。大街上的广告标牌中“汉冶”二字屡屡闪现:“汉冶文化传播公司”、“汉冶休闲中心”等等。小巷里的若干按摩房内,女人臂力软弱、腰肢婆娑,热情如同炉火。正在陶冶情操的男人们,逐渐面红耳赤如同被趁热敲打的铁器……除此之外,此地,与早年的铁,基本上没有关联了。

汉代工匠们所选择的石头,肯定来源于盆地四周无穷无尽的群山:秦岭绵延,伏牛山苍茫,桐柏山逶迤……南阳盆地流行一个成语“指山卖磨”——一个躺在床上的石匠推开窗户手指群山吆喝“卖石磨呀——卖石磨呀——南阳石磨呀——满山的石磨呀——”——嘲讽某一类做事风格浮夸的人。但由此也旁证出南阳盆地石头资源的丰盛。周遭群山,盛产大理石和美玉。大理石尤以“夜里雪”闻名,黑夜般的大理石上有雪花般的密集斑点被风吹动,畅销古今。玉,则以“独玉”风靡遐迩,与郑州密玉、新疆和田玉﹑辽宁岫玉并称“四大名玉”,玉质柔润,色泽斑驳,有绿、白、黄、紫、红、黑六种色素数十种色彩类型。汉代墓地出土的首饰中屡屡可见独玉制成的戒指、镯、玉佩。至于汉代画像所依据的石头,则素朴,浑厚,因工匠所寄寓的幻想和情感而蓦然灿烂。在南阳,名字叫“玉”的女人和名字叫“石”的男人,历来很多。我怀疑(我在本文中再一次怀疑了。假若失去怀疑的能力,我将变得多么可疑、可怜?),“玉石俱焚”这一表达激烈爱情的成语,或许就是一个南阳情种在汉代的发明、发现?!

如今,汉代工匠们的手艺,大致上在盆地山川周围的大理石厂、玉器厂、石刻工艺厂内流传。但当代工匠们的想象力、表达力,似乎难以与汉代接轨。类似于今日南阳,在我们国家经济地图上的位置,早已失去汉代的醒目。在南阳通往陕西的国道两旁,大量呈现制作石头狮子的工厂。露天工厂。石头和工匠们在雨水和阳光中闪亮。外地商人一卡车一卡车地运走这些石头狮子。这些石头狮子最终会出现在祖国各地的银行、储蓄所门前,帮助保安们震慑周围那些鬼鬼祟祟的目光。热衷于在石头上雕刻神话幻象、记录民间烟火的人们,汉代以后,不复存在。

当然,与汉画一同发源于汉代的烙画艺术,依然在今天的南阳盆地里光大发扬。大街小巷的画店,纷纷悬挂汉画拓片和烙画,成为外地游客的购买目标。烙画亦称烫画、火笔画,是用温度在摄氏三百度至八百度的铁扦代替笔杆,在竹木、丝娟、宣纸等材料上,作画。一种有难度的绘画。据说,西汉末年,一个叫“李烙画”的艺人,救助了一个被王莽追杀的小孩。小孩长大后就成了有为青年刘秀,加封“李烙画”为“烙画王”,南阳烙画就成了贡品、国宝。后因灾荒战乱,烙画技艺失传。到了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这一技艺才被南阳民间画家赵星三重新发现:一个傍晚,赵星三躺在南阳市鸡爪街的一个鸦片馆里休闲,烟瘾阑珊后,忽然生发艺术表达的欲望,遂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床头栏杆上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哈哈!这就是传说中的烙画吧?”门外一女人袅袅进来,看赵星三继续在桌子、凳子乃至扇面上施艺,遂媚眼扩张、尖叫连连!渐渐,赵星三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南阳烙画,自木头深处醒来,重现人间,类似大地深处掩埋着的汉代画像石头们,被盗墓者、考古队员们重现人间——或许,画家与盗墓者、考古队员,本来就是同一个林子中的鸟。他们都是热衷于探索探险的人,在大地、在大地一样的纸卷上,游荡,痴狂。但能够有一把洛阳铲、或者有一只烟枪,去作为线索,进入一个被遮蔽的世界,这样的运气灵气,几人能够拥有?

汉代以后,尤其是当代,盆地里的学者、艺人,基本上是在汉代光芒造成的阴影中练习怀旧,像清代赵星三、民国张中孚、董作宾及现代冯友兰等等这样赓续起一脉灵气的南阳才子,不多。在周边地区经济崛起的潮流中,本地喜剧演员们也在南阳电视台中自嘲:“娘啊娘,瞧咱这南阳——卧龙岗,龙卧着!伏牛山,牛伏着!多谦虚,多低调,何日重振俺汉代雄风啊!”我,以及本地热爱写作的若干兄弟,则在周围群山造成的阴影中怀旧、避暑,写写以汉代前后南阳出现的科学家张衡、医生张仲景、谋士诸葛亮、商人范蠡为背景的小说、电视剧,琢磨着给本地产品起一些“汉风”、“汉歌”、“汉画”一类的商标,早已丧失了名动古今的大志野心。应邀参加一些新产品发布会、新闻发布会、学术讨论会时,我们往往怀揣一个某某公司、某某总经理赞助的用来滋润笔杆的小信封,站在领导和企业家身后,一边脸红,一边发愁。

汉代画像石艺术,有理由不再流传于南阳盆地。

6

《南阳日报》某日第三版“社会万象”栏目新闻摘要:

“夜晚拣拾破烂,白天研究汉画,闻金发、刘光爱夫妇——为古朴汉画披上‘七彩衣。

“本报讯(记者陈琰炜、张庆军)汉画本是一种雕刻在石头上的艺术,然而,我市书画爱好者闻金发、刘光爱夫妇,用彩笔对汉画进行再创作,3年间共创作出百余幅彩色汉画作品,使古老的南阳汉画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是日前记者了解到的。

“年龄均56岁的闻金发、刘光爱夫妇自幼喜爱书画。两人近年来研究汉画,并决心用彩笔将这种艺术发扬光大。为此,夫妇二人天天泡在汉画馆里写生,潜心研究汉画艺术。尽管闻金发、刘光爱夫妇所在的企业已经破产,生活没有来源,但为了创作,两人就白天研究汉画,夜晚上街拾破烂。据了解,闻金发、刘光爱夫妇还在住所隔壁租了一栋3层民房,用来创作彩色汉画。

“近日,记者来到夫妇二人的创作室,这里每一个房间,甚至楼梯、转身台、门后都挂满了彩色汉画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反映达官富商生活、天文星象的,又有农业生产生活的,堪称一部汉代百科全书。同时,这些作品充分继承了汉画艺术的精华,每一幅作品都力求把汉画石刻艺术所带给人们的想象空间完美地表达出来,生动而传神。”

我怀疑,这一对拣拾破烂的民间画家夫妇,是汉代某一刻石者的后代(怀疑是不需要证据的——我已经声明,我有着南阳农民式的狡猾和诚实——现实生活中,我已经基本丧失质疑的姿态和能力,我不能连在纸上大肆怀疑的权力也要放弃)。我怀疑,汉代刻石者们遗存在石头上的美,能否安慰多年以后南阳街头两个失业者的内心、纸一样脆弱的内心。当深夜,当他们在街头拣拾破烂的时候,抬头,仰望祖先们也仰望过的老天老星空,也许会感觉:头顶,是一块巨大的凿出星光和鸟叫的石头,悬浮,轰鸣……

近日,我又自《南阳晚报》获悉:彩色汉画拓片也在南阳出现了。与以往沿用传统拓片技术不同,彩色汉画拓片是先将拓片用的宣纸加以“技术处理”,再根据汉画像石的凹凸情况,用最新研制的彩色填充材料注入石碑纹路,使本来平面的拓片“显现出原画像石浅、高浮雕的质感和立体效果”(记者某某之语)。这一技术,我怀疑。首先,石碑被涂上颜色之后斑斑驳驳的样子,是否像一个戏曲中的彩旦或者丑角?其次,给一幅黑白照片涂上想象中的色彩,在20世纪70年代的盆地照相馆中已大量操作,我本人就有一张唇红脸黄的童年黑白照片,珍存于父亲塑料皮的小笔记本里。

当然,新闻中又有一段文字,使我笑了起来:“近年,南阳某某书画院的周某某等几位画家,一直在河南、山东、陕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收集、创作彩色汉画拓片。”显然,他们是一群被南阳汉代画像馆拒绝了的画家。他们只能到河南、山东、陕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的旷野里,去寻找那些尚未被发现的汉代石头上的画卷。如果雨后野地里的花朵颜色刚好浸染石头,他们也许将热泪盈眶地扑了上去,直接将宣纸拓了上去,获得一匹红绿交加的豹子——

我热爱这些热爱汉画的人们。但我感觉,汉画拓片,还是黑白二色好,让我们保持想象的能力。

7

汉代画像石有三大群落:陕西,南阳,山东。大致上沿黄河而下。画像石沿黄河滔滔而下,石头涌动,画风嬗变——

在陕西,画像石表现农耕、狩猎较多,有胡风秦韵。在山东,画像石致力于表现符合儒家理想的各种历史典故,温和,敦厚。在南阳,画像石因处于南北过渡带而受到人性黄河与神性长江的双向浸染,形成神人交织、天地无间的局面。鲁迅之所以热爱这些他感觉“稍粗”的南阳石头上的画卷,也许正缘于它们的粗放、粗犷、不拘一格,恰恰契合于自己狂野的内心。当代,某年,吴冠中先生来到南阳,在汉画馆前老泪纵横:“我简直要跪倒在汉代先民的画前!”他认为,南阳汉画中许多关键的、基本的艺术法则,是西方后期印象派画家们在多年以后才开始探求的瑰宝。林风眠赞叹:“南阳汉画像石,中国绘画之大宗也。”——画像石,沿黄河滔滔而下,历数千年而下,构成今天中国绘画的上游和源头——南阳汉画馆,是这条艺术河流岸边的一个渡口遗址吧?让我们这些后人站在这里,望洋,兴叹。

东汉时代的民间工匠,在南阳盆地里观察、想象并表达。这些在石头上没有留下名字和印章的隔代乡亲,无意于成为在宫廷里赞美皇帝的艺术家,而只是在深深浅浅的刀斧痕迹里,遗传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光芒狂想,来与多年以后的我们遭遇——石头,比纸张可靠?纸,热衷于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而石头,则倾情于克服时间的流逝。所以,我们用石头塑造纪念碑,用纸签定合同和婚姻证明。我不知道,这些古代刻石者,是否预感到自己琢磨过的石头画卷,有朝一日会破土而出,像他们播撒在盆地里的玉米种子一样破土而出丰收在望?他们是否会对这些石头画卷簇拥着的富裕死者有可能被盗墓者或地震打扰了长眠而充满了悲悯?他们是否想象到,这些石头画卷重新回到阳光下将引发的震撼?很可能没有。他们是有神论者,他们相信自己赋予过灵性的石头们,是随着死者飘向了天堂,像鸟羽毛一样,在风中托起亡灵……

与长安、洛阳城里皇帝身边拘谨拘泥的皇家工匠不同,这些南阳盆地里的刻石者,内心活泼,刀法随意,线条简单稚拙如儿童画,但力透纸背、力透石背。与西方画家繁复、写实、逼真的艺术追求也截然相反。当代,一个写作者,在这些以减法、隐喻表达世界和内心的石头面前,伫立三日,再回到书房,或许就能领悟一个法则:必须删除掉一切不必要的冗词赘句,像深秋树木,在线条般的树枝中,隐蔽一切花朵果实们的暴力!必须摆脱对具体事物的沉迷,升起,以抽象包容万象——

在南阳汉画中,指出死亡和墓地,只需要一棵柏树。

8

1925年,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教导文学青年、油漆匠威廉.福克纳:“你必须有一个地方作为起点,然后才可以开始学习写作。是什么地方关系不大,只要你能记住它并且不为这个地方羞惭就行。因为,有一个地方作为起点是极端重要的。你是一个乡下小伙子。你所知道的一切,也就是开始你事业的密西西比州的那一小块地方。不过,这也可以了。它也是美国。把它抽出来,虽然它那么小、那么不为人知,你仍然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拿掉一块砖整面墙就会坍塌一样。”一个业余写作者,从此,用挥舞油漆刷子的笔法,围绕一个邮票大的地区,“刷”出了自己的小说世界。

舍伍德.安德森的话,威廉.福克纳的实践,都使我对自己生息其间、石头绚烂的小盆地,充满感激之心。是的,小盆地也是中国。“把它抽出来”,甚至把更小的一块汉代石头,抽出来,都可以牵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我的笔,应当以南阳盆地的小溪深井为墨水瓶,汲取。应当像汉代刻石者们一样在文字间深入浅出。尽管我并不是一个有着写作野心的人,就像汉代刻石者们从未在石头上署名一样,但我感觉,自己应当有力量留下只言片语,加入到周围的风声鸟鸣当中去,被某人听见,他就用双耳和内心作为博物馆,收藏——能够安慰一个人,实际上就是安慰整个人类啊。因为,任何一个人,再渺小,再“那么不为人知”,他“仍然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类似于那些汉代工匠,他刻画了一块石头,安慰了一个死者,却让无数后来的石头,充满了去安慰所有生者的冲动——阿拉伯谚语:“一棵无花果树,看着另一棵,结出果实。”多美好!一块石头,看着另一块石头,“结”出画卷,多美好!我,一个以四肢摹仿群山来环绕脂肪肝、忧郁症而构成的一片矮小盆地,看着我的南阳盆地,看着这些石头、画卷,然后在自己书桌上的一叠白纸内能够“结”出什么样的文字和果实?

在南阳汉画馆,面对石头,产生灵感:假如我有可能出版一本以南阳盆地为主角的薄弱小书,就用《纸盆地》作为书名吧。第一,我纸上的盆地,绝对没有石头上的盆地持久有力,但我的文字面貌,肯定连通于汉代血液,以此作为书名,向汉代刻石者及历代前贤,致敬;第二,当代南阳丧葬风俗,常常以各色纸张扎出马、牛、犬、汽车、电视、微波炉,甚至扎出洗头城、按摩小姐,然后烧掉,让贫寒死者也能享受到那一地灰烬所虚拟出的奢华生活。那么,我也可以为自己用若干印刷纸“扎”出一个盆地、纸盆地,以便长眠之际可由亲人烧掉,让这些文字燃烧而成的黑蝴蝶,随风而逝,托起一个盆地之子的羞愧、感激和眷恋……

猜你喜欢
汉画画像石南阳
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
汉画
传统纹饰在国潮服饰中的创新运用——以汉画纹样为例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汉画拓片收藏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