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梅
苗木是造林的重要物质基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造林事业的发展。造林工作是林业生产的基础,而苗木培育则就造林的前提条件,它是在一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一特定条件,就是苗圃。
苗圃是苗木生产的基地。根据世界各国苗圃经营管理及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似将苗圃定义为苗木生产的林业或园艺企业单位,更为实际。它的任务,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培育出优质高产的苗木,来满足造林及绿化用苗需要。因而,它不但需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集约的经营管理,而且需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苗木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下面谈:如何建立一个自然条件良好的苗圃。
一、苗圃地的选择
为培育优质高产的苗木,除应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外,具有能满足苗木生长所需要的良好的环境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育苗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造林计划或林业发展规划,要在某地建立一个苗圃,那么,这一苗圃所处的大气候条件已经确定。大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已定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选择适应苗木生长的立地条件。这就是苗圃地选择的主要内容,苗圃地的选择。
(一)经营条件
经营条件,即苗圃的位置。苗圃应设在造林地区的中心或靠近造林地。使所育苗木能较好的适应造林地环境,并可减少运输费用及苗木损失,提高成活率。同时,应交通方便,以便所需材料的运入及苗木的及时运出。另外,还应考虑劳力来源及机电应用等方面。因而应靠近居民点及有电源地方。
(二)自然条件
影响苗木生长的立地因子众多,而以土壤、气候条件为宜。气候条件包括大的气候条件与小的生态环境(微气候条件)。大气候条件虽不能改变,但也应排除极端气候因子影响之地段。微气候因子变化较大,应慎重考虑,但微气候因子资料不易获得。由于它与地形因子密切相关,因而常以地形因子的选择代之。
1.地形
应尽量选择地势平坦、开阔、排水良好的地段。若为坡地,北方常以不超过3℃,南方多雨地区常以不超过5℃的缓坡为宜。临时苗圃或难以选择平坦地的小型苗圃,可选择台田(水平梯田)或筑水平带育苗。这时应着重考虑坡向因子。北方气候干早、寒冷,一般可选阳向坡中下部,而以东南向最佳。另外,坡面的选择还考虑所育苗木特性。使坡向的光热特性与苗木的生长要求相一致。
苗圃应避免设在寒流汇集的洼地,密林中的小块空地,裸露、干燥瘠薄的山顶,阳光不足的山谷。风害严重的风口,以及雨季易被水淹的地方。
2.土壤
土壤是苗木赖以生存的条件。它供给苗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温度及根系呼吸所需氧气,并提供根系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直接关系到种子萌发、插穗生根及苗木生长。
土壤条件主要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及质地,土壤酸碱度及土壤水分(干旱地区尤为重要)。以土层深厚(大于50厘米,GB6001—85),肥力高,质地以沙壤、土壤及轻粘壤,且团粒结构发达的土壤为最佳。土壤PH以树种适应能力而选择,多数阔叶树种以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为宜,其PH范围可达6.0—8.0,多数针叶树则以微酸至酸性土壤为宜,PH范围可达5.0—6.5。
(三)水源
苗圃应有充足的水源,以确保育苗灌溉之需要,特别在干旱地区,更是如此。水源指地面或地下水。地面可利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源。地下水源利用,应考虑打井之可行性及水质,含盐量一般不得超过0.1%,最高不得超过0.15%。地下水位也不能太高,否则可能导致雨季被淹;蒸发量大的地方,可能导致盐渍化。一般沙壤土地下水位1.5—2.0米,轻粘土壤以2.5米以下,粘性土壤以4米左右为宜。
(四)病虫害
根据“防重于治”的原则,在选设苗圃时,应详细进行病虫害调查,了解当地病虫害情况和感染的程度。对毁灭性病虫害,更应特别注意。
二、苗圃面积的计算
苗圃面积规模,取决于造林任务(或苗木生产任务)之大小,二者协调一致。苗圃总面积,包括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
(一)生产用地面积的计算
生产用地指直接用于生产苗木的地块。包括每年育苗地及轮作休闲地。生产用地面积的计算,根据各树种苗木生产任务而确定。一个苗圃往往培育苗木之种类很多,难以逐一计算,但通常生产数量较大的树种,不过几种而已。计算生产用地面积时,只要抓其主要育苗树种面积,估计其次要树种面积即可。
计算公式为:×所需苗龄(A)
实行轮作制(指与农作物等非林木之其他植物)者,再加年休闲地面积。
但由于土地面积较紧及经营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现已多不采用该轮作方法。
将各主要树种所计算之所需育苗面积相加,即为生产用地面积之理论值。考虑到在育苗至苗木出圃过程中苗木的损失,对其理论值应增加3—5%。然后再加次要树种育苗面积即为生产用地面积。
(二)辅助用地面积的计算
辅助用地指非直接用于育苗,但为苗木生产服务的一切设施用地。如道路、房舍、场院、排灌系统、防护林等设施。其面积大小之确定,以方便生产,而又尽量减小为原则,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不能超过总面积的25%(GB6001—85)。大型苗圃为l5—20%,中、小型苗圃为18—25%。
根据生产用地面积及辅助用地面积之比例,便可确定苗圃面积。
三、苗圃规划设计
苗圃地选定后,就要进行建圃工作。为了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便于以后生产管理及建圃施工需要,建圃前,须首先完成苗圃规划设计工作。
(一)苗圃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1、生产用地的区划原则
2、各育苗区的配置
3、辅助用地的设置
苗圃的辅助用地(或称非生产用地)主要包括道路系统、排灌系统、防护林带、管理区的房屋场地等,这些用地是直接为生产苗木服务的,要求即要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又要设计合理、减少用地。
(1)道路系统的设置 苗圃中的道路是连接各耕作区与开展育苗工作有关的各类设施的动脉。一般设有一、二、三级道路和环圃路。
(2)灌溉系统的设置苗圃必需有完善的灌溉系统,以保证水分对苗木的充分供应。灌溉系统包括水源、提水设备和引水设施三部分。
水源:主要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类。地面水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以无污染又能自流灌溉的最为理想。一般地面水温度较高与耕作区土温相近,水质较好,且含有一定养分,有利苗木生长。地下水指泉水、井水、其水温较低,宜设蓄水池以提高水温,水井应设在地势高的地方,以便自流灌溉;同时水井设置要均匀分布在苗圃各区,以便缩短引水和送水的距离。
提水设备:多使用抽水机(水泵),可依苗圃育苗的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抽水机。
引水设施:有地面渠道引水和暗管引水两种。
(1)明渠:土筑明渠,沿用已久,其流速较慢,蒸发量、渗透量较大,占地多,须注意经常维修,但修筑简便,投资少、建造容易。故为了提高流速,减少渗漏,现在多在明渠上加以改进,在水渠的沟底及两侧加设水泥板或做成水泥槽,有的使用瓦管、竹管、木槽等。
引水渠道一般分为三级:一级渠道(主渠)是永久性的大渠道,由水源直接把水引出,一般主渠顶宽l.5—2.5m。二级渠道(支渠)通常也为永久性的,把水从主渠引向各耕作区,一般支渠顶宽l—1.5m,三级渠道(毛渠)是临时性的小水渠,一般宽度为1m左右。主渠和支渠是用来引水和送水的,水槽底应高出地面,毛渠则直接向圃地灌溉,其水槽底应平于地面或略低于地面,以免把泥沙冲入畦中,埋没幼苗。
各级渠道的设置常与各级道路相配合,可使苗圃的区划整齐,渠道的方向与耕作区方向一对致;各级渠道常相互垂直,支渠与主渠垂直,毛渠与支渠垂直,同时毛渠还应与苗木的种植行垂直以便灌溉。灌溉的渠道还应有一定的坡降,以保证一定的水流速度,但坡度也不宜过大,否则易出现冲刷现象。一般坡降应在1/1000—4/1000之间,土质粘重的可大些,但不超过7/1000,水渠边坡一般采用l:1(即45°)为宜。较粘重的土壤可增大坡度至2:1。在地形变化较大,落差过大的地方设跌水构筑物,通过排水沟或道路时可设渡槽或虹吸管。
(2)管道灌溉;主管和支管均埋入地下,其深度以不影响机械化耕作为度,开关设在地端使用方便。
喷灌和滴灌均是使用管道进行灌溉的方法。喷灌是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灌溉方法,利用机械把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雾滴,进行灌溉;滴溉是一种新的灌溉技术,由开始使用到现在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它是使水这细小的滴头逐渐的渗入土壤而进行灌溉。这两种方法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一般可省水20——40%;少占耕地,提高土壤利用率;保持水土,且土壤不板结;可结合施肥、喷药、防治病虫等抚育措施,节省劳力;同时可调节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和增产。但喷灌、滴灌均投资较大,喷灌还受风的影响,应加注意。管道灌溉近年来在国外均发展较快,是今后苗圃灌溉的发展趋向。
3.排水系统设置 排水系统对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及降雨量多而集中的地区更为重要。排水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排水沟组成,排水沟分明沟和暗沟两种,目前采用明沟较多。排水沟的宽度、深度和设置,根据苗圃的地形、土质、雨量、出水口的位置等因素而确定,应以保证雨后能很快排除积水而又少占土地为原则。排水沟的边坡与灌水渠相同,但落差应大一些,一般为3/1000—6/1000。大排水沟应设在圈地最低处,直接通入河、湖或市区排水系统;中小排水沟通常设在路旁;耕作区的小排水沟与小区步道相结合。在地形、坡向一致时,排水沟和灌溉渠往往各居道路一侧,形成沟、路、渠并列,这是比较合理的设置,既利于排灌,又区划整齐。排水沟与路、渠相交处应设涵洞或桥梁。在苗圃的四周最好设置较深而宽的截水沟,起到防外水入侵,排除内水和防止小动物及害虫侵入的作用。一般大排水沟宽1m以上,深0.5—1m;耕作区内小排水沟宽0.3—lm,深0.3—0.6m。排水系统占地一般为苗圃总面积的l—5%。
4.防护林带的设置 为了避免苗不遭受风沙危害,应设置防护林带以降低风速,减少地面蒸发及苗木蒸腾,创造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生态环境。防护林带的设置规格,依苗圃的大小和风害程度而异。一般小型苗圃与主风方向垂直设一条林带;中型苗面在四周设置林带;大型苗圃除设置周围环圃林带外,并在圃内结合道路等设置与主风方向垂直的辅助林带。如有偏角,不应超过300。一般防护林防护范围是树高的15—17倍。
林带结构以乔、灌木混交半透风式为宜,既可减低风速又不因过分紧密而形成涡流。林带宽度和密度依苗圃面积、气候条件、土壤和树种特征而定,一般主林带宽8—lOm,株距l.0—1.5m,行距1.5—2.Om;辅助林带多为1—4行乔木即可。
林带的树种选择,应尽量就地取材,选用当地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树冠高大的乡土树种;同时也注意到速生和慢长、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寿命长和寿命短的树种相结合,亦可结合采种、采穗母树和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树种如建材、筐材、蜜源、油料、绿肥等,以增加收益,便利生产。注意不要选用苗木病虫害中间寄主的树种和病虫害严重的树种;为了加强圃地防护,防止人们穿行和畜类窜入,可在林带外围种植带刺的或萌芽力强的灌木,减少对苗木的危害。
苗圃中林带的占地面积一般为苗圃总面积的5—10%。
近年来,国外为了节省用地和劳力,已有用塑料制成的防风网防风。其优点是占地少而耐用,但投资多,在我国少有采用。
5.建筑管理区的设置该区包括房屋建筑和圃内场院等部分。前者主要指办公室、宿舍、食堂、仓库、种子贮藏室、工具房、畜舍车棚等;后者包括劳动集散地、运动场、晒场以及肥场等。苗圃建筑管理区应设在交通方便,地势高燥,接近水源、电源的地方或不适宜育苗的地方。大型苗圃的建筑最好设在苗圃中央,以便于苗圃经营管理。畜舍、猪圈、积肥场等应放在较隐蔽和便于运输的地方。本区占地为苗圃总面积的1—2%。
(二)、苗圃设计图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1、准备工作
绘制设计图时首先要明确苗圃的具体位置、圃界、面积、育苗任务、苗木供应范围;要了解育苗的种类、培育的数量和出圃的规格;确定苗圃的生产和灌溉方式,必要的建筑和设备等设施,以及苗圃工作人员的编制等。同时应有建圃任务书,各种有关的图面材料如地形图、平面图、土壤图、植被图等,搜集有关自然条件、经营条件以及气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等。
2、苗圃设计图的绘制
在各有关资料搜集完整后,应对具体条件全面综合,确定大的区划设计方案,在地形图上绘出主要路、渠、沟、林带、建筑区等位置。再依其自然条件和机械化条件,确定最适宜的耕作区的大小、长宽和方向。再根据各育苗区的要求和占地面积,安排出适当的育苗场地,绘出苗圃设计草图,经多方征求意见,进行修改,确定正式设计方案,即可绘制正式图。正式设计图的绘制,应依地形图的比例尺将道路、沟渠、林带、耕作区、建筑区、温室育苗区等按比例绘制,排灌方向用箭头表示,在图外应列有图例、比例尺、指北方向等,同时各区应加以编号,以便说明各育苗区的位置等。
3、苗圃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设计说明书是苗圃规划设计的文字材料,它与设计图是苗圃设计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纸上表达不出的内容,都必须在说明书上加以阐述。一般分为总论和设计两部分进行编写。
总之,建立一个现代化苗圃,首先要进行选址,选址要考虑经营条件,自然条件、水源、病虫害防治诸因素,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苗圃地所需要面积的地大小,然后对苗圃地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编制规划设计说明书。